长安,太极宫,甘露殿。
李世民(陈默)正对着几份奏疏凝神思索,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伴随着甲叶碰撞的清脆声响。
“报——!幽州八百里加急军报!!”一名风尘仆仆、甲胄染尘的驿卒,在殿前侍卫引领下,疾步冲入殿内,单膝跪地,双手高高捧起一个密封的铜管,管口火漆上盖着特殊的密押印记——一只展翅的玄鸟!
殿内侍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精神一振!从幽州到长安,近两千里之遥!按旧制,八百里加急最快也要三天以上!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呈上来!”
内侍接过铜管,仔细检查火漆和密押印记无误后,才用特制钥匙打开,取出里面卷得紧紧的绢帛军报,恭敬地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迅速展开,目光如电般扫过。军报是幽州都督张俭亲笔所书,详细报告了高句丽大将泉盖苏文在边境增兵至三万,频繁操练,并派出小股部队越境骚扰,掳掠新罗村庄的紧急军情!末尾标注了发信时间。
李世民迅速心算了一下时间,从幽州发出,到此刻抵达长安…竟然只用了不到三十个时辰(约25小时)!这比他要求的十二时辰(24小时)长安至洛阳距离的紧急传递速度,在更远的距离上,效率提升了一倍不止!新驿制的威力,初露锋芒!
“好!好一个‘接力快驿’!”李世民忍不住击节赞叹,脸上露出振奋之色,“张俭的军报,不到三十个时辰便至御前!此乃新驿制之功!传旨,重赏此驿道所有接力驿卒!每人赏钱十贯,绢五匹!”
“陛下圣明!新驿神速,乃社稷之福!”房玄龄、杜如晦也由衷欣喜。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于帝国应对边境危机至关重要!
李世民将军报递给房、杜二人传阅,面色随即转为凝重:“泉盖苏文狼子野心,增兵挑衅,掳掠新罗,其意在试探我大唐反应!传朕旨意:命营州都督张俭,严密监视高句丽动向,加固城防,不得主动出击,但若高句丽军胆敢越境,准其就地歼灭!命契苾何力(蕃将)率所部精骑三千,即刻开赴辽东,加强威慑!命新罗王金春秋,整军备战,若遭攻击,唐军必援!”
一道道指令迅速下达,帝国的战争机器,因信息的快速传递而得以高效运转。
然而,当房、杜二人领命去拟旨后,李世民脸上的喜色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隐忧。他拿起那份军报,再次仔细端详。
军报本身没有问题,内容详实,措辞得当。问题在于传递过程的一个细节。据百骑司附在军报后的一份密奏(通过独立渠道传递)提到:此军报在途经河东道某处驿站交接时,负责接收的驿丞,是太原王氏的一个远房旁支子弟。此人虽按新规核对了密押印记,交接无误,但其在军报抵达前,曾与当地一位王氏嫡系子弟有过短暂接触。
这看似寻常的接触,在平时或许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敏感时刻,联想到太原王氏在朝堂上对诸多新政(尤其是学宫、科举)的抵制态度,以及他们与李泰若隐若现的联系…李世民(陈默)心中警铃大作!
驿站系统,如同帝国的神经血管,新驿制大大提升了它的效率,但也让它变得更加关键和脆弱!如果这条血管被门阀势力渗透、甚至掌控…后果不堪设想!传递的军情是否会被泄露?传递的速度是否会被故意拖延?甚至…传递的文书是否会被篡改?
“王氏…手伸得够长的!”李世民眼中寒光闪烁。他决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这条新生的、关乎帝国存亡的信息命脉!“百骑司!”他沉声唤道。
一个如同影子般的黑衣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角:“臣在。”
“给朕盯紧新驿系统!尤其是各驿站的主事、驿丞!凡与五姓七望等门阀世家有密切关联者,给朕重点排查!记录其交接文书的时间、过程有无异常!若有玩忽职守、泄露机密之嫌…无论牵扯到谁,立刻密报于朕!”李世民的声音冰冷如铁。
“遵旨!”黑衣人领命,无声退下。
甘露殿内,李世民独自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划过那条新生的“长安-洛阳-幽州”驰道驿路。速度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他打造了一把锋利的剑,但必须确保,剑柄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门阀的阴影,似乎已悄然笼罩在这条新生的信息高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