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实验室的静谧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徐卓远那句“离他远点”之后,空气里除了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背景音,似乎还多了一层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堵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无形高墙,并未坍塌,但封瑶确实感觉到,墙的另一侧,传来了一丝微弱的回音,如同冰川深处传来的一声不易察觉的脆响。
她没有再就沈言之的话题多言,只是将那份警惕深埋心底,同时将徐卓远明确的界限感视为行动准则。她重新低下头,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这一次,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涂鸦,而是将下午艺术史中汲取的灵感,尝试与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的视觉感知异常、符号理解错乱联系起来,形成了几条初步的、带有交叉学科视角的优化思路。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当封瑶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看向对面时,发现徐卓远不知何时已经停下了敲击代码,目光正落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他的眼神依旧没什么温度,但其中惯常的疏离感似乎淡了一点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审视“信息”的专注。
“你在做什么?”他问,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封瑶心中微动,将笔记本稍稍转向他,解释道:“下午看艺术史,看到一些关于‘感知变形’和‘符号象征’的理论。我在想,是否能在模型的特征提取层,引入一些类似的、非纯粹数据统计的维度?比如,患者对特定图形、色彩的扭曲认知模式,或许能成为更早期、更细微的判别特征?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设想。”她语气谦逊,但目光清亮,带着探索的光芒。
徐卓远沉默地听着,视线在她列出的几条思路上一一扫过。他没有立刻肯定或否定,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思考。这种沉默,不同于以往的拒绝交流,更像是一种严谨的、内在的推演。
“认知科学和艺术理论的交叉……角度有些意思。”片刻后,他开口,语气依然是学术讨论式的客观,“但量化是难题。如何将‘扭曲认知’这种主观体验,转化为模型可处理的特征向量?”
他没有嗤之以鼻,也没有直接驳回,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这对封瑶而言,已是极大的进展。她立刻接话:“是的,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或许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包含多层次符号和模糊边界的测试图集,结合眼动追踪数据,来尝试捕捉那种非典型的注视模式和解读路径?”
徐卓远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似乎对这个方向有了一丝更具体的兴趣。他伸手,从旁边拿过一张空白草稿纸,随手画了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扭曲的线条。“类似这种?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原理,制造认知冲突?”
“对!就是这个思路!”封瑶眼前一亮,没想到徐卓远能如此迅速地理解并延伸她的想法。这一刻,他们之间仿佛不再是前辈与后辈,导师与学徒,而是两个在学术迷宫中偶然相遇、交换线索的探索者。
“数据采集和标注会非常耗时,且需要专业的神经内科或心理学专家参与评估。”徐卓远指出了现实的困难,但语气并非阻止,而是陈述事实。
“我知道这很难,”封瑶点头,“但如果能做成,或许能为我们模型增加一个独特的、具有解释性的维度。”她顿了顿,声音轻缓却坚定,“我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尝试,从最基础的文献和研究方法开始。”
徐卓远看了她一眼,那目光似乎在她脸上停留了比平时多零点几秒的时间。他没有说“好”或“不好”,只是将那张画了草图的纸推到一边,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屏幕,淡淡道:“先把文献综述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做出来。相关的经典论文,我晚点发你。”
没有热情的鼓励,没有明确的赞许,但这句看似平常的指派,却让封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接纳了她的想法,并给予了实质性的推进路径——分享他视为珍宝的学术资源。这堵墙,似乎真的在她持续而温和的叩击下,松动了一小块砖石。
“谢谢徐师兄!”封瑶的声音里带着真挚的感激。
徐卓远没有回应,键盘声再次响起,但实验室的氛围,似乎比之前更柔和了几分。
---
几天后,一封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讲座通知邮件吸引了封瑶的注意。讲座主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生物标记物探索”,主讲人是一位在国内该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教授——林枫。
封瑶心中一动。这正与他们项目方向高度相关,或许能提供新的视角。她几乎是下意识地,将邮件转发给了徐卓远,并附言:“徐师兄,这个讲座或许对我们有启发,要一起去听吗?”
发出邮件后,她才略感忐忑。这似乎是她第一次主动发起这种带有“共同行动”意味的邀请。他会如何反应?会觉得她多事,或是不屑于参加这种“基础”讲座?
等待回复的几分钟变得有些漫长。终于,电脑提示音响起,徐卓远的回复简洁到极致:“嗯。”
只有一个字。但封瑶却忍不住弯起了嘴角。这已是突破。
讲座当晚,封瑶提前到了报告厅,选了个居中偏后的位置。她看到徐卓远准时出现,依旧是那副生人勿近的气场,在她旁边的空位坐下,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了讲座的摘要文献看了起来。
讲座开始,林枫教授果然不负盛名,内容深入浅出,既有前沿的科研动态,也涉及了临床转化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数据整合与多模态分析的难点。封瑶听得十分专注,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当林枫提到一种新型的体液标记物与特定认知域衰退的关联研究时,封瑶注意到旁边的徐卓远敲击平板屏幕的动作微微一顿,似乎在重点标记什么。她心中了然,这个点很可能触动了他关于模型优化的某个思路。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有几个学生和研究员提出了问题,林枫一一解答,气氛活跃。封瑶正在消化刚才的内容,忽然听到身旁传来一个清冷的声音。
“林教授,关于你刚才提到的Aβ寡聚体与默认模式网络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在你们的最新研究中,是否考虑了ApoE e4基因型作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分析?以及,这种关联在mcI(轻度认知障碍)前期阶段的表现是否具有足够的特异性,以区别于正常老龄化的影响?”
是徐卓远。他竟然主动提问了!而且问题极其专业、犀利,直指研究可能存在的漏洞和深化方向。
报告厅安静了一瞬,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坐在后排、气质冷峻的男生身上。台上的林枫教授也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欣赏和重视。他扶了扶眼镜,认真回答道:“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到位。我们确实在后续分析中加入了ApoE e4的分层,结果显示在e4携带者中,这种关联性显着更强。关于特异性的问题,正是我们目前试图通过扩大样本量和引入更精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来解决的关键点……”
一场高质量的学术问答就此展开。封瑶在一旁听着,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徐卓远,当他沉浸在学术世界时,会暂时褪去那层自我封闭的外壳,展现出耀眼的光芒。他并非不懂交流,只是选择将精力留给他认为值得的领域。
问答结束,讲座散场。人群开始流动。封瑶和徐卓远随着人流往外走。刚走出报告厅大门,一个温和的声音叫住了他们。
“两位同学,请留步。”
封瑶回头,发现林枫教授竟然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友善的笑容,目光主要集中在徐卓远身上。
“你是徐卓远同学吧?‘智云’项目的核心成员。”林枫显然认出了他,“刚才的问题很有见地。听说你现在在独立负责一个认知障碍辅助诊断的项目?”
徐卓远停下脚步,面对教授,态度依旧算不上热络,但保持了基本的尊重:“林教授。是的,一个小项目。”
“不必谦虚。”林枫笑道,目光又转向封瑶,“这位是?”
“我的项目搭档,封瑶。”徐卓远介绍得言简意赅。
封瑶连忙礼貌问候:“林教授您好,今晚的讲座受益匪浅。”
林枫点点头,眼中带着赞许:“你们这个方向很有意义。我们实验室最近也在尝试结合AI进行多模态数据挖掘,或许以后有机会可以交流一下。”他递给徐卓远一张名片,“如果有需要讨论的地方,或者对刚才提到的数据感兴趣,可以联系我。”
这无疑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橄榄枝。意味着潜在的学术合作资源和数据支持的可能性。
徐卓远接过名片,看了一眼,平静地收下:“谢谢林教授。”
“不客气,期待你们的进展。”林枫笑了笑,便转身离开了。
回实验室的路上,夜色清凉。两人并肩而行,一时无话。但封瑶能感觉到,身边的徐卓远似乎并不排斥这种沉默的同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达成某项微小成就后的平静与满足。
“林教授人很好,也很厉害。”封瑶轻声打破沉默,带着一丝欣喜。林枫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新的活水,注入了原本可能因沈言之而略显凝滞的局面。
“嗯。”徐卓远应了一声,过了几秒,难得地补充了一句,“他的研究方向,确实有参考价值。”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封瑶侧头看他,路灯的光线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那惯常的冷硬似乎被夜色柔化了些许。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沈言之那样的暗流不会轻易退去,徐卓远内心冰封的世界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融化。但此刻,手握着他分享的文献列表,怀揣着刚刚建立的、与权威学者初步连接的可能,行走在他不再显得那么遥远的身边,封瑶的心中充满了力量。
裂隙中的微光虽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脚步。新的涟漪已悄然荡开,推动着他们的小船,在充满未知的学术海洋和情感暗礁中,谨慎而坚定地,驶向共同的彼岸。她的救赎与成长,他的接纳与破冰,都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悄然发生着化学反应。冰层之下的暗流,或许也因此,被注入了不一样的、温暖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