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轨迹与引力
图书馆二楼的角落,时间仿佛被窗棂切割成缓慢流淌的光与影。封瑶抵达时,徐卓远已然端坐,如同一尊沉浸于思维深渊的雕塑。他面前摊开的厚重英文专着、写满复杂推导的草稿纸,以及手边那杯氤氲着微弱热气的咖啡,共同构筑了一个外人难以介入的绝对领域。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封瑶身上。那眼神依旧沉静如古井深潭,只是极轻微地颔首,算是打破了这片空间的寂静。封瑶早已习惯他这种省略一切冗余社交辞令的作风,自然地在他对面坐下,取出自己精心整理的笔记和打印的论文。
没有寒暄,她直接切入正题,声音清晰而平稳:“关于昨天研讨会提到的动态情绪建模,我梳理了几个新方法,尤其是基于递归神经网络变体的改进,以及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的注意力机制……”她一边说,一边用笔在空白纸上快速勾勒出模型的结构示意图,线条流畅,逻辑分明。这是她重生以来养成的习惯——将脑海中的构想具象化,便于更精确地推敲。
徐卓安静地听着,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极有节奏地轻敲着桌面,发出几不可闻的“哒哒”声,那是他思维高速运转时的外在表征。直到封瑶阐述完毕,他才抬起眼,目光精准地锁住她草图上某一处连接点。“第三个方法,在理论推导上存在潜在漏洞。情绪状态的转移概率并非完全遵循马尔可夫假设,忽略了长期依赖和外部情境的隐性干预。”他的语调平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一针见血。随即,他流畅地报出两篇文献的名称与发表期刊,“可以参考这两篇验证性研究,里面有相关的范例和数据支撑。”
封瑶心中一凛,迅速记下。这正是她需要的——不带情面、直指核心的批判性意见。前世的她或许会因这种直白而感到挫败,但现在,她视若珍宝。
“不过,”徐卓远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是纯粹的客观评价,“你提出的结合时间序列注意力机制的思路,有创新的价值。‘心域’项目下一阶段采集的多模态数据,或许可以作为试金石。”他提及了他们共同参与、由他主导的大型认知计算项目“心域”。
封瑶眼睛微亮,这正是她今天讨论的核心目标。“是,我也认为这是突破口。但具体实现上,注意力权重的初始化和动态调整策略,我还没有找到最优解……”她立刻接上话头,深入探讨起细节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两人之间的交流,如同精密仪器中齿轮的咬合,高效、顺畅,每一个术语的交换,每一次逻辑的碰撞,都让思维的脉络更加清晰。偶尔,徐卓远会在草稿纸上写下几个关键公式或符号,推到她面前,封瑶则能迅速理解其含义并给出反馈。这种在智力上旗鼓相当、彼此激发的状态,让她感到一种深层次的愉悦。
讨论暂告一段落时,封瑶端起水杯,发现水已微凉。她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徐卓远手边那几张他之前正在演算的草稿纸。上面的线条更加凌厉,符号体系也迥异于常规,构建出一个看似简洁却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新算法结构,带着一种独属于徐卓远的、近乎苛刻的数学美感。
“这是……你新课题的雏形?似乎涉及到了非欧空间下的流形优化?”她凭借自身的数学直觉,忍不住轻声探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
徐卓远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并没有掩饰或收起的意思,只是淡淡“嗯”了一声,算是承认,但并未展开。封瑶也适时地收回目光,不再追问。她懂得尊重他思考的独立疆域,正如他也从未干涉过她项目内的具体探索。这种彼此保留空间却又因对知识的共同追求而遥相呼应的默契,让她感到舒适且被尊重。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拘谨的身影出现在桌旁,打破了两人之间的静默。是陈越。他怀里抱着几本厚实的数学工具书,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红晕,但眼神清澈而明亮,充满了期待。
“徐师兄,封师姐。”他小声打招呼,声音里带着对这两位优秀前辈的天然敬重。得到徐卓远一个淡淡的眼神示意和封瑶温和的微笑回应后,他才仿佛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从书里抽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甚至有些凌乱的草稿纸,双手推到封瑶面前。
“封师姐,关于你上周组会上提到的那个特征耦合导致的梯度冲突问题,我……我回去查阅了几篇泛函分析和图论相关的论文,尝试引入了一个基于图拉普拉斯正则化的新约束条件,不知道……有没有用?”他的语气充满了期待和一丝完成挑战后的紧张,像是一个交上精心完成的作业、等待评阅的学生。
封瑶有些惊讶,接过草稿纸仔细看去。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学弟一时兴起的尝试,但越看,神色越是专注。上面的数学推导不仅严谨,而且切入点极其精妙,那个约束条件巧妙地平衡了不同特征维度间的相互影响,恰好解决了一个她之前隐约感觉到却未能清晰表述、更未能解决的核心难点。这绝非简单的灵光一现,而是扎实功底与卓越直觉结合的产物。
她越看越是惊喜,抬头看向紧张等待的陈越,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非常棒的思路!陈越,你这个约束条件引入得极其巧妙,完全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不仅解决了梯度冲突,还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你的数学直觉和功底,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陈越的脸瞬间更红了,有些无措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向上弯起,得到偶像般认可的喜悦让他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光彩。他偷偷瞄了一眼旁边的徐卓远,见对方虽然没有表情,但也没有露出反对的神色,心里更是安定。
徐卓远也瞥了一眼那张草稿纸,目光在几个关键推导步骤上停留了片刻。他看向封瑶,言简意赅地给出建议:“可以让他参与数据建模的优化环节。”这话既是对陈越数学能力的直接肯定,也是对封瑶项目进展的实质性支持。
封瑶立刻领会,笑着向陈越发出正式邀请:“太好了,我们项目组正迫切需要你这样的数学头脑。如果你有时间,欢迎加入我们下周的组会,具体讨论一下如何将你的想法工程化落地。”
“有时间!我一定准时到!”陈越忙不迭地点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抱着书离开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看着那个因为才华被看见、潜力被激活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年轻背影,封瑶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暖意。前世的她,如同被困在黑暗甬道,视野被自身投下的阴影所笼罩,敏感地抗拒着一切外界的评价与靠近,无形中也屏蔽了许多可能的帮助与宝贵的联结。重生归来,她学会了主动打开自己,去连接那些同样执着于知识星海的同行者。给予陈越机会和认可,何尝不是对过去那个同样渴望被引导、被肯定的自己的一种回应与和解?
陈越离开后,桌边恢复了安静。封瑶低头整理着刚才讨论的要点和收获,却敏锐地感觉到,徐卓远的目光似乎在她身上停留了片刻,比平时要长一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审度。
她抬起头,坦然对上他深邃的眼眸。他忽然开口,声音依旧是平铺直叙的调子,内容却让封瑶微微一怔:“苏晴提交了申请,下学期去伯克利做交换生。”
封瑶愣住了。这个消息有些突然,但细想之下,结合昨天研讨会后苏晴那近乎仓皇失落的背影,一切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在一个自己无法再占据绝对优势、甚至引以为傲的领域被曾经轻视的对手稳稳超越,那种根基动摇的挫败感和急于寻找新环境证明自己的心态,封瑶能够理解。这或许也是苏晴摆脱当前困境、寻求自我突破的一种方式。
她轻轻“哦”了一声,脸上没有太多波澜,只是平静地评价道:“伯克利的认知科学和计算心理学方向确实很强,拥有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和资源。对她而言,换个环境,接触不同的学术体系,是个不错的机会和挑战。”没有幸灾乐祸,没有虚假的惋惜,只有就事论事的客观。她与苏晴之间那场无声的、关于认可、关于价值、甚至隐约关乎徐卓远关注的较量,在她选择专注于自身成长、点燃内心灯火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结束了。苏晴的选择,是她自己需要面对和规划的人生轨迹调整,与封瑶而言,已是翻过去的篇章。
徐卓远看着她平静无波的反应,眼神深处似乎有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果然如此”的情绪极快地闪过,快得让人无法捕捉。他没再继续这个话题,仿佛只是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转而,他重新拿起笔,在干净的草稿纸一角写下一个简洁而优美的微分方程公式,推到她面前:“关于你刚才提到的,在长序列中可能出现的梯度消失问题,或许可以从优化激活函数和引入门控机制的角度考虑,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框架。”
封瑶的注意力立刻被这新的思路吸引,仿佛猎人发现了新的猎物,重新投入到与他的思维碰撞之中。对她而言,与徐卓远这样的头脑进行高质量的思想交锋,远比关注一个已经离场的竞争对手更有价值和吸引力。
傍晚时分,封瑶接到母亲杨静淑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和一丝如释重负:“瑶瑶,爸爸刚来电话,确定下周三回国!这次项目交接顺利,他能在家待足足半个月呢!他特意说了……想咱们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问你有没有时间。”
封瑶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心口像是被温热的液体缓缓浸润,一种酸涩又甜蜜的感觉弥漫开来。前世,父亲封瀚林总是忙于他的商业帝国,父女之间隔阂渐深,沟通越来越少。后来她性格愈发孤僻偏执,仅有的几次家庭聚餐也往往因言语不合或不欢而散而告终,成为加深彼此裂痕的导火索。重生后,她主动打破了横亘在之间的坚冰,虽然父亲依旧行程匆忙,但每一次简短的通话、每一次难得的见面,她都能感受到那份笨拙却真实的关切在慢慢回流。母亲在其中扮演的润滑剂角色,也功不可没。
“当然有时间。”封瑶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带着真切的笑意,“我也想爸爸了。妈,你想好做什么菜了吗?我周末就回去,帮你打下手,我们一起准备。”
电话那头的杨静淑似乎愣了一下,随即声音变得更加欢快而充满活力,絮絮叨叨地开始盘算菜单,念叨着父亲喜欢的口味,咨询着封瑶想吃的菜式。听着母亲充满生活气息的、略带兴奋的话语,封瑶的唇角始终带着温柔的弧度。弥补遗憾,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找回自信与方向,更是要亲手缝补这些曾经因忽视与任性而破碎的情感纽带,珍惜并用心经营每一份失而复得的温暖。
挂断电话,她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西沉,天边铺满了绚烂如织锦的晚霞,给校园里那些步履匆匆的学子、静谧的建筑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晕。
她的轨迹,正在以一种清晰可见的方式悄然改变。知识的引力核心变得稳固而强大,不仅支撑着她自己的探索,也开始吸引如陈越这般志同道合、潜力无限的伙伴;亲情的基底逐渐回暖升温,将成为她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安心停靠、汲取力量的港湾;而与徐卓远之间,那条由纯粹理性、相互欣赏与共同进步编织成的纽带,则如同运行在既定轨道旁的伴星,沉默、稳定,却拥有着无可替代的、指引方向的强大牵引力。
她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安排的棋子,而是主动规划路径、调整航向的舵手。星辰大海的征途,或许仍有未知的风浪与暗礁,但她内心灯火长明,视野开阔,步伐坚定,足以照亮前路,亦无惧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