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微光汇聚
父亲那通笨拙却真诚的电话,像一缕暖风,吹散了封瑶心底最后一丝因前世记忆而凝结的薄冰。她清晰地感觉到,某些坚固的东西正在悄然松动,不仅是父亲的态度,更是她内心对“父爱”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与接纳。
这种由内而外的释然,让她在接下来与赵燃的技术对接中,展现出更沉稳包容的气度。赵燃的思维依旧天马行空,讨论过程如同在风暴中航行,但封瑶已然成了那个能精准把握方向、甚至能借风势前行的舵手。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跟随或纠正,而是开始主动引导,将赵燃那些迸溅的、看似无序的技术火花,巧妙地编织进“心域”的情感模型框架内。
徐卓远将她的变化看在眼里,那份为她骄傲的情绪日益深厚。他不动声色地承担了更多后台支持工作,确保封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前沿技术的探索与融合中。沈哲也彻底收起了最初的调侃,认真负责起协议规范和集成测试的准备工作,团队凝聚力在挑战中悄然提升。
这日午后,封瑶刚从一场酣畅淋漓的技术讨论中抽身,在图书馆寻找几本关于认知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参考书。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静谧的书架间投下斑驳的光影。她踮起脚尖,试图够到书架顶层的一本厚重大部头。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先她一步,轻松地将书取了下来,递到她面前。
封瑶微怔,转头看见一张带着温和笑意的陌生面孔。对方是个身材高挑的男生,戴着无框眼镜,气质儒雅干净,眼神清澈而带着善意的询问。
“是这本吗?《情感计算与认知模型》。”他的声音不高,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显得格外清晰悦耳。
“是的,谢谢。”封瑶接过书,礼貌道谢。
“不客气。”男生笑了笑,目光落在她怀里抱着的几本书籍封面上,带着些许探究,“你对情感计算和心理学交叉领域也有研究?”
他的问题并非泛泛而谈,提及的几个关键词都相当内行。封瑶心生警惕,重生以来,她习惯了谨慎对待陌生人的接近。但对方眼神坦荡,姿态放松,并不让人反感。
“只是项目需要,了解一些皮毛。”封瑶回答得有所保留。
男生似乎看出她的谨慎,主动自我介绍:“我叫林晖,心理系研二。之前偶然在创业中心看到过你们‘心域’项目的初期展示,印象很深。特别是关于‘情境场’模拟真实情绪诱发环境的构想,很有前瞻性。”
林晖?封瑶在记忆中搜索,前世似乎并未接触过这个人。但他提及“心域”,并且能点到“情境场”的核心,显然不是普通围观者。
“你好,我是封瑶,计算机系大二。”她微微颔首,依旧保持着距离。
林晖并不介意,反而顺着话题聊了下去:“我最近的研究方向正好是情绪效应对记忆提取的影响,感觉和你们项目有很强的关联性。尤其是你们试图建立的那个动态情感模型,如果能引入更精细的认知心理学评估维度,或许能进一步提升其精准度和解释力。”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想法。”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建议也切中要害,瞬间引起了封瑶的专业兴趣。她正要开口,一个略带清冷的声音插了进来。
“瑶瑶。”
徐卓远不知何时走了过来,自然地站到封瑶身侧,目光平静地落在林晖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刚才远远看到封瑶与一个陌生男生交谈,虽知她足以应对任何场面,但还是下意识地走了过来。
封瑶感受到徐卓远无声的支持,心中一暖,主动为双方介绍:“卓远,这位是心理系的林晖学长,他对我们的项目有些很好的建议。林学长,这是徐卓远,我们项目的负责人。”
“久仰,徐神。”林晖微笑着向徐卓远伸出手,态度不卑不亢,“你们团队的作品很有启发性。”
徐卓远与他握了握手,语气平淡却并非冷漠:“过奖。林学长刚才的建议,我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以深入交流。”
林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坦然道:“求之不得。其实,我冒昧搭讪,也是存了这点私心。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他拿出一张便签纸,写下电话号码递给封瑶,“如果你们觉得我的研究方向对项目有帮助,随时联系我。当然,一切以不影响你们项目进度为前提。”
他的坦诚赢得了封瑶和徐卓远的好感。交换联系方式后,林晖便礼貌地告辞离开,没有过多纠缠。
“你觉得他怎么样?”封瑶看着林晖离开的背影,轻声问徐卓远。
“眼神很正,谈吐有物,不像别有用心。”徐卓远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方向确实对我们有互补性。可以考虑作为外部顾问,引入到模型优化阶段。”他顿了顿,看向封瑶,“最终决定权在你。”
封瑶明白他的意思。项目核心技术由她主导,任何外部力量的引入都需要她来把握和权衡。她点了点头:“我会认真考虑的。多一个视角,也许是好事。”
这个小插曲并未打乱他们的节奏,反而为“心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几天后,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封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最近有些感冒,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期盼。封瑶几乎立刻明白了母亲的意思。
若是前世,她或许会因内心的隔阂和抗拒,找个借口推脱,或者即使回去,也弥漫着无声的尴尬。但这一次,她没有犹豫。
“妈,我下午没课,回去看看爸爸。”她听到自己清晰而温和的声音。
电话那头的母亲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声音里充满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好,好!回来好,妈给你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挂了电话,封瑶对正在书桌前看资料的徐卓远说:“我爸爸有点不舒服,我下午回家一趟。”
徐卓远放下书,站起身:“我送你。”
“不用麻烦,我坐公交就好。”
“不麻烦。”徐卓远语气坚持,已经拿起车钥匙,“顺便给叔叔阿姨带点水果。”
他的体贴让封瑶无法拒绝。重生回来,徐卓远在她与父母关系修复的路上,始终扮演着最坚实的后盾。
车子停在熟悉的小区楼下。封瑶解开安全带,深吸一口气。这一次,心中没有了往日的沉重和忐忑,只有一片平静的温暖。
徐卓远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去吧,有事随时打我电话。”
“嗯。”封瑶回以他一个安心的笑容,拎着水果和徐卓远特意绕去买的清淡糕点,转身上了楼。
家门是虚掩着的,仿佛一直在等待她的归来。她推开门,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迎出来,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和一丝小心翼翼。父亲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报纸,听到动静,报纸往下挪了挪,露出那双与封瑶有几分相似的、带着些许局促的眼睛。
“爸,妈,我回来了。”封瑶的声音自然而轻快,她换上拖鞋,将东西放在茶几上,“听说爸感冒了,好点了吗?这是卓远买的糕点,说生病了嘴里没味,吃点清淡的换换口味。”
母亲连声说“破费了”,忙着去倒水。父亲放下报纸,清了清嗓子,声音还有些鼻音:“好多了,一点小感冒,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他的目光落在那些糕点上,又很快移开,但封瑶捕捉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缓和。
气氛不再像过去那样凝滞。母亲在厨房忙碌,封瑶坐在沙发上,主动挑起了话题。她没有刻意去谈自己的项目,而是问起了父亲工作上的事,问起了母亲最近参加的社区活动。起初,父亲的回答依旧简短,但在封瑶耐心而真诚的引导下,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虽然依旧算不上健谈,但至少不再是问一句答一句的敷衍。
母亲端着菜出来,看到父女俩之间虽然不算热络但明显缓和的交流,眼角眉梢都染上了欣慰。
吃饭时,父亲甚至主动问了一句:“那个……项目,还顺利吗?”
封瑶心中微动,放下筷子,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挺顺利的,最近在和一位计算机很厉害的师兄合作,引入新的算法,能让系统反应更快更准。另外,今天还遇到一位心理系的学长,他的研究方向可能对我们后续的模型优化有帮助。”
父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没有像以前那样流露出“听不懂就不听”的不耐烦,反而低声说了一句:“那就好……注意身体,别太累。”
一句简单朴素的关心,却让封瑶鼻尖微微发酸。她低下头,扒了一口饭,将翻涌的情绪压下,再抬头时,脸上是明媚的笑容:“嗯,我知道。爸,妈,你们也是。”
这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坚冰的消融并非需要惊天动地的告白或戏剧性的和解,而是在这一点一滴、笨拙却真诚的尝试与靠近中完成。父亲在努力走出他的世界,而她,也早已张开双臂,准备迎接这份迟来的温暖。
从家里出来,夕阳正好。封瑶的心情如同被晚霞浸染的天空,温暖而辽阔。她拿出手机,给徐卓远发了一条信息:
“我出来了,一切很好。谢谢你,卓远。”
很快,徐卓远的回复过来了,只有简短的三个字:
“我在老地方。”
封瑶抬头,望向小区门口那棵熟悉的梧桐树下,徐卓远倚车而立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中,一如她重生归来后,每一次无助或彷徨时,他永远在那里等待的身影。
微光汇聚,照亮归途。亲情的裂痕正在弥合,爱情的支持无声却强大,而自我的成长,让她拥有了拥抱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前路漫长,但她已知,自己从未如此刻般笃定与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