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雁门关的城墙上,赵云手持银枪,望着远处的漠北草原。秋风卷起沙尘,打在他的铠甲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已经在这里驻守了三个月,每天都要登上城楼,查看草原的动向——司马昭逃到漠北后,虽然被马岱打败了一次,但轲罗延还在暗中支持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再来袭扰。
“将军,斥候回来了!”一个亲兵跑上城楼,手里拿着份情报,“司马昭在轲罗延的帮助下,又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还在草原上掠夺其他部落的牛羊,扩充实力。”
赵云接过情报,眉头皱了起来:“这个司马昭,真是不死心。轲罗延也真是糊涂,竟然还敢支持他。”他转身对副将说,“传我命令,加强雁门关的防御,再派五千骑兵去草原巡逻,骚扰司马昭的营地,不让他安稳扩充实力。”
副将领命离去,赵云继续站在城楼上,望着草原的方向。他想起诸葛亮去世前的嘱托,想起马谡的信任,心里满是责任。“一定要守住雁门关,不能让司马昭的人越过边境一步。”赵云暗暗发誓。
几天后,巡逻的骑兵回来禀报:“将军,我们在草原上遇到了司马昭的骑兵,他们正在掠夺一个乌孙部落的牛羊,我们趁机袭扰,抢回了不少牛羊,还给了司马昭一个教训。”
赵云点头:“做得好!继续去巡逻,只要发现司马昭的人掠夺部落,就立刻出手阻止,还要把乌孙部落的人接到雁门关内,保护他们的安全。”
骑兵们领命离去,很快就把乌孙部落的人接到了雁门关。乌孙部落的首领握着赵云的手,感激地说:“赵将军,谢谢您!要是没有您,我们的部落就被司马昭毁了。以后,我们愿意跟着季汉,帮您监视司马昭的动向。”
赵云笑着说:“首领客气了,保护你们是朝廷的责任。只要你们愿意和季汉合作,咱们就能一起守护草原的安宁。”
乌孙首领点头,立刻派人去联络其他部落,让他们一起支持季汉,反对司马昭。没过多久,草原上的十几个部落都派了使者来雁门关,表示愿意和季汉合作,共同对抗司马昭。
司马昭得知后,心里满是愤怒。他找到轲罗延,说:“首领,季汉拉拢了草原上的部落,咱们的实力越来越弱了,不如咱们现在就出兵,攻打雁门关,说不定能打赢。”
轲罗延摇了摇头:“不行,赵云在雁门关布下了重兵,还有草原部落的支持,咱们根本打不过。不如咱们再等等,等季汉的兵力分散了,再趁机出兵。”
司马昭很不甘心,却也只能同意。他不知道,赵云已经和草原部落达成了协议,只要他敢出兵,草原部落就会从背后袭击他的营地,让他腹背受敌。
而长安的刘成,接到赵云的奏折后,心里满是欣慰。他对马谡说:“子龙真是厉害,不仅守住了雁门关,还拉拢了草原部落,这下再也不用担心司马昭的袭扰了。”
马谡点头:“是啊,赵将军经验丰富,有他在并州,咱们就能放心地治理雍州和东吴。现在雍州的流民已经安置好了,东吴的残余势力也清理得差不多了,咱们可以开始推行‘科举制’了,选拔人才,治理天下。”
刘成同意了,立刻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科举制,凡是年满十六岁的男子,无论出身,都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消息传到各地,百姓们都很开心,不少寒门子弟都开始埋头苦读,希望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雍州的永乐屯,李老汉的儿子李秀才,也开始准备参加科举。他对邓艾说:“邓大人,俺一定要考上功名,将来为朝廷效力,像您一样,为百姓做事。”
邓艾笑着说:“好啊,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官,别辜负了百姓的期望。”
李秀才点头,更加努力地读书。陈仓城内的学堂里,挤满了读书的孩子,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城池,也传遍了整个雍州——这是希望的声音,是季汉长治久安的声音。
而漠北的司马昭,看着草原上越来越多的部落投靠季汉,心里满是绝望。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杀回中原了,只能在漠北苟延残喘。轲罗延也渐渐疏远了他,不再给他提供支持。司马昭坐在草原上,望着中原的方向,眼里满是泪水和不甘——他的野心,终究还是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