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强暗流掀微澜,李严推新政稳根基
建安三十一年正月的中原,年味还未散去,兖州济阴郡的农田里已出现了忙碌的身影。李严作为中原都督,正骑着马巡查农田——经过去年的“土地赎买”政策,济阴郡共收购豪强土地五万亩,分给了两万流民,如今这些流民都成了自耕农,干劲十足。
“将军,今年的粟苗长势很好,估计秋收时能比去年增产两成!”郡太守跟在李严身边,脸上满是笑容,“而且咱们兴办的学校也有了成效,不少流民的孩子都开始读书,学会了汉话和算术。”
李严点点头,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最近收到密报,兖州的豪强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失,以李乾的侄子李整为首的一批人,暗中联络漠北的丁零余孽,想要趁春耕时发动叛乱,夺回被没收的土地。“太守,你立刻组织乡勇,加强对豪强聚居地的巡查;另外,派人去洛阳,向丞相禀报此事,请求派一支禁卫军协助防备。”
果然,二月中旬,李整就召集了两千私兵,在济阴郡西部的定陶县发动叛乱,攻占了县城,扣押了县令,还煽动流民“反抗军屯,夺回土地”。可他没想到,李严早已做好准备——乡勇在城外设伏,禁卫军也及时赶到,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李整被生擒。
平定叛乱后,李严并不是简单地镇压,而是采取了“安抚为主,惩戒为辅”的策略:对于参与叛乱的私兵,只要放下武器,一律免罪;对于被煽动的流民,重申“土地归耕者所有”的政策,承诺永不收回;对于李整等为首者,判处流放益州,而非处死。
同时,李严还进一步推行新政:
1. 扩大军屯规模:在兖州、豫州等地新开垦荒地十万亩,由士兵和流民共同耕种,收获的粮食一部分归军队,一部分归耕种者,提高了双方的积极性;
2. 完善学校体系:在每个县设立一所官学,免费招收流民和农民的孩子,教授汉话、算术、农事知识和律法,还从洛阳聘请儒师,传授儒家经典;
3. 建立互助制度:组织相邻的农户组成“互助组”,春耕时互相帮忙耕种,秋收时互相帮忙收割,遇到天灾时共同抵御,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
4. 清查户籍:对中原各州的户籍进行全面清查,将流民编入户籍,给予他们正式的身份,让他们享受与普通百姓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新政的推行,让中原的根基愈发稳固。到了建安三十一年秋收,中原各州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成,流民基本全部定居,学校数量达到一百余所,培养了上千名掌握基础文化的农民。诸葛亮收到李严的奏报后,心中极大欢喜,上报到刘备处,并在朝堂上称赞:“李严都督治下的中原,已成为季汉的粮仓和人才库,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