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工作室”的白板上,又多了一块区域。左边是“情绪、算法联动”的微观框架,右边则开始,勾勒一个名为“宏观周期轮动”的宏伟蓝图。
柯景阳沉浸在,王叔的笔记,和美林投资时钟,等经典理论中,像一块海绵般,吸收着那些关于,经济周期的宏大叙事。他越看越觉得,当前的市场特征,与笔记中描述的“过热期”高度吻合:
1、经济数据看似强劲,但同比增速已现疲态。
2、工业品价格(ppI)持续位于高位。
3、央行近期多次提及“关注通胀预期”,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信号,隐约可见。
根据经典理论,过热之后往往是“滞胀”(经济增长停滞,加通货膨胀),而在此转换期,受益于价格上涨、需求相对刚性的,必需消费板块(如食品饮料),被认为是理想的避风港。
“小雨,你看,”柯景阳指着,自己整理的数据图表,和笔记摘要,试图说服她,“多项指标,都指向过热尾声。我们应该逐步,将部分工业、周期类的仓位,切换到消费股上去。这是教科书式的操作!”
林小雨审视着他的分析。从纯数据角度看,柯景阳列举的宏观指标,确实支持他的部分判断。而且,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思路,本身是量化投资中的,重要一环。
“理论上有其合理性,” 她没有完全否定,“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当周期性行业,见顶回落时,防御性行业,可能迎来相对优势。”
“那我们试试?”柯景阳眼中充满期待,“不需要大动,先调整一部分仓位,做个实验!”
出于对周期理论的尊重,以及之前情绪指标,成功带来的信任,林小雨最终同意了,这次尝试。她协助柯景阳,从他们的持仓中,筛选出部分涨幅较大、估值偏高的工业股,同时挑选了,一批估值合理、基本面稳健的食品饮料股。
操作执行了一部分资金,从喧嚣的“周期舞会”中退出,转入了看似平稳的“消费港湾”。
经典周期理论(如美林时钟) 提供了,基于经济逻辑的,资产配置框架,是宏观分析的,重要工具。
然而,市场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
预期的“滞胀”景象,并未立刻出现。反而,由于某项超预期的,产业政策刺激,工业升级、高端制造的,主题再度升温,他们刚刚减仓的工业股,竟然又逆势拉升起一波,龙头股甚至创出新高。
而他们寄予,厚望的消费板块,却因为短期消费数据疲软,和某个食品安全,传闻的冲击,走势低迷,陷入阴跌。
一进一出之间,不仅错过了,工业股后续的涨幅,还在消费股上,出现了浮亏。
这次“实验”账户的短期表现,明显落后于市场基准,也落后于,他们坚持原策略的账户。
工作室里的气氛有些沉闷。
柯景阳盯着分化的行情图,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逻辑明明是通的!数据也支持!为什么市场不按剧本走?”
林小雨则快速进行着,原因分析。片刻后,她冷静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你的判断基于经典理论,这没错。但你可能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周期切换,不是电灯开关,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间会有反复,甚至会出现‘伪信号’。我们可能过早地,进行了切换。”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她调出几份,最新的舆情报告,和机构研报,“你低估了,当前市场的主导叙事。‘制造业升级’、‘自主可控’是现在最强大的故事,它短期内,足以对抗甚至扭转,传统的周期逻辑。你说的‘政策边际收紧’,市场目前选择性地忽视了,更关注的是结构性扶持。”
她看着柯景阳,语气没有责备,而是基于事实的分析:“你的框架是机械的,但市场是有机的,充满了博弈和意外。自上而下的宏观判断,必须与自下而上的,微观验证相结合。”
柯景阳怔住了。他再次想起了,王叔笔记中的,那句批注:“周期非机械,需验人心。”
他以为自己理解了,但直到此刻吃了亏,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分量,“人心”,包括了市场的偏好、政策的故事、群体的共识。这些无法被简单地,纳入教科书模型的因素,却往往在短期,主导行情。
一次基于教科书理论的、机械的周期轮动尝试,失败了。
机械套用周期理论,遭遇挫折,证明了宏观判断的复杂性。柯景阳的“元帅”之路,首战不利。他会因此放弃吗?还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更深刻的教训?王叔笔记中那句“政策之手,强于周期之轮”又该如何理解?他们该如何将“宏观逻辑”与“市场微观结构”真正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