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峥闻言挑了挑眉,夜色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投下深邃的阴影。
“流程合规,责任在我。”
他的声音沉稳如山。
“你只管安心。”
苏婉宁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轻声喊道:
“陆队长。”
她顿了顿,诚恳地说:
“下次如果还要去什么地方……能提前打声招呼吗?”
陆峥愣了一下,随即低笑出声:
“好。”
看着那个身影消失在宿舍门内,他才缓缓点燃手中的烟,灰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袅袅升起。
目送那个清瘦的身影消失在宿舍门内,他指间的烟蒂在夜色中明明灭灭。
种子已经播下,现在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阳光和雨露。
而在宿舍楼上,苏婉宁站在窗边,望着楼下那点明明灭灭的火光,轻轻叹了口气。
陆峥种下的何止是一颗种子,更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拷问:她的研究,究竟应该安于纸面推演,还是勇敢走向血火战场。
空降兵合作项目的批复下来得极快,不到一周,国防科大就收到了正式公函。崔教授将苏婉宁叫到办公室,把文件递了过去。
“婉宁,空降兵部队那边提了一个‘敌后信息支援’的联合课题,和你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学校决定由你担任技术负责人,带队去部队实地调研,开展技术交流。”
苏婉宁接过文件,视线落在“空降兵某部”几个字上时,指尖几不可察地一顿。
“崔教授。”
她捏着公函的指节微微发白,沉默片刻,低声开口:
“这个项目……我能不能不参加?”
崔教授抬眼看向她,打量着她脸上难得一见的犹豫,了然一笑:
“怎么,不想见空降兵那边的人?”
他放下手中的钢笔,语气温和却犀利:
“是因为那位孟营长?”
苏婉宁抿了抿唇,没有否认。
除了他还能有谁?
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前脚刚羞辱了别人,后脚就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崔教授看着她脸上少见的抗拒,了然地笑了笑,语气却不容置疑:
“婉宁,学术界很小,军队这个圈子更小。你怀着‘星辰大海’的抱负,将来要面对的人,可不止一个孟时序。”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校园:
“不能因为一个人,就拒绝一个让技术落地的机会。这不是私人交际,是工作,是任务。空降兵这个课题,是你算法应用的最佳场景,对你博士研究也至关重要。”
他转身,目光如炬:
“除非——你怕了?”
“我不怕他!”
苏婉宁猛地抬头,眼中燃起倔强的火焰。
“我只是讨厌他!”
“那就证明给我看。”
崔教授走回桌前,指尖轻叩那份公函。
“用专业能力征服战场,而不是被无关紧要的人干扰步伐。这是命令,也是职责。”
苏婉宁深吸一口气,接过文件的动作坚定有力:
“我明白了。我会带队完成任务。”
“很好。”
崔教授满意地点头。
“准备一下,下周出发。”
一旦做出决定,苏婉宁便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行动力。接下任务的当天下午,她立刻召集项目组成员开了第一次筹备会。
“在出发前,考虑到实际研发周期,我们至少要完成三个核心模块的预研验证。”
她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全面收集外军空降作战,特别是敌后渗透作战的经典战例,从市场花园行动到现代特种空降,提炼其信息支援的需求模式和痛点。”
“第二,深入研究我军空降兵部队的编制、装备现状和作战条令,确保我们的算法设计贴合实际,而非空中楼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她的笔尖重点敲了敲“算法适配”四个字。
“将我们现有的动态资源分配模型、抗干扰通信路由算法,与空降作战的典型场景。”
“例如:快速建立应急通信网络、在电子对抗环境下保持链路畅通、基于零星情报进行目标定位等,进行深度融合与针对性优化。”
她冷静地分配任务。
“我们要带去的,不能只是一个构想,而是经过初步验证、具备明确技术路径的方案雏形。”
……
出发前,苏婉宁特意绕道北师大文学院“励耘楼”。
今天,她要听一节姥姥的国学课。
教室的后门虚掩着。苏婉宁悄声进去,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落座。
讲台上,周怀玉教授身着深青色真丝旗袍,外搭米白色羊绒披肩,霜发一丝不苟地挽成低髻,仅以一支素白玉簪定住身形。
她正在讲授《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那把浸润了江南水韵的嗓音,在晨曦中格外清朗温润。
苏婉宁凝神听着,仿佛穿越千年,看见那个在城阙上徘徊的身影。
这与她熟悉的实验室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理性的推演,一个洋溢感性的共鸣。
站在讲台上的姥姥,宛如鱼儿归入江海,整个人焕发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光彩与生命力。
当讲到“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时,姥姥轻轻放下书卷,双手自然交叠于身前:
循善诱的讲述,将每个人的思绪都带入那个古老的时空。
一堂课毕,余韵悠长。
苏婉宁等到学生们开始收拾书册,才从后排走上前,于讲台旁轻声唤道:
“姥姥。”
周怀玉正低头整理教案,闻声抬首,见到是外孙女,那双惯常沉静睿智的眼中,瞬间漾开毫不掩饰的欣喜:
“囡囡?你怎么有空来听姥姥讲课了?”
“想来听听。”
苏婉宁挽住姥姥的手臂。
“您站在这里的样子,特别美。”
周怀玉慈爱地拍拍她的手:
“看着你和你妈妈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求索,姥姥又岂敢懈怠?求知问道,从来不论年齿,只问此心是否依旧诚恳。”
望着姥姥神采奕奕的侧脸,苏婉宁心中最后一丝纷扰悄然沉淀。
将姥姥送回静谧的教授楼后,苏婉宁转身,步伐愈发坚定地走向她的实验室。
随后的几天,实验室的灯光几乎彻夜长明。
苏婉宁带领团队争分夺秒。
她亲自核对每一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带着团队成员一遍遍模拟算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表现,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设计备用方案。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技术价值,她还利用可视化工具,制作了算法应用前后的效能对比演示动画。
“战场上瞬息万变,我们的系统必须足够‘智能’和‘坚韧’。”
她指着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和曲线,对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强调。
“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在实战中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我们在这里多考虑一分,前线官兵的风险或许就能降低一分。”
她的投入和严谨感染了所有人。
团队氛围虽然紧张,却高效而有序,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