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锦水风光好》(粤语诗)
文\/树科
丹岩赤峰心
霞锦锦绣柔
靓仔奇情,万古挺立
靓女温馨,光阴日日……
丹霞靓靓,岩锦仔女
赤锦奇温,峰绣情馨
心柔万古挺立
心柔光阴日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中的山水魂与人文情》
—— 论《丹山锦水风光好》的多维美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方言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地域文化基因,构筑起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线。树科所作粤语诗《丹山锦水风光好》,将粤北丹霞地貌的雄奇瑰丽与岭南文化的温婉情致熔铸一炉,在传统山水诗的审美框架内,开辟出方言诗歌创作的新境域。这首作品以粤语的音韵节奏为经纬,以山水意象为魂魄,在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交织中,展现出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粤语语言的音乐性与诗意表达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的重要分支,保留了古汉语丰富的入声字与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其独特的音韵特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天然的音乐性。在《丹山锦水风光好》中,诗人对粤语词汇与语音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律美。如 “靓仔”“靓女”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更赋予诗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这些方言词汇的使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语言范式,让诗歌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从音韵角度来看,诗歌中 “心”“柔”“立”“日” 等字的押韵,虽未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押韵规则,但在粤语的语音系统中,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节奏。粤语的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诗歌在朗诵时,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仿佛一首悠扬的岭南小调。这种音乐性的营造,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诗歌内在的韵律之美,如同置身于丹山锦水之间,聆听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乐章。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注重语言的音乐性,《毛诗序》中提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强调了诗歌与音乐的紧密联系。树科的这首粤语诗,正是通过对粤语语言音乐性的挖掘与运用,传承了中国诗歌这一优良传统,让诗歌在当代语境下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音乐魅力。
二、山水意象的多维建构与文化意蕴?
诗歌以 “丹山锦水” 为核心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丹岩赤峰” 描绘出丹霞地貌独特的红色山体,那赤红的岩壁仿佛是大自然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的壮丽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霞锦锦绣柔” 则将霞光下的山水比作锦绣,细腻地展现出山水的柔美与温婉。这些意象的组合,从色彩与形态两个维度,立体地呈现出丹山锦水的风光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山水一直是诗人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的载体。在《丹山锦水风光好》中,山水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靓仔奇情,万古挺立;靓女温馨,光阴日日”,将人物形象与山水风光相融合,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与性格。靓仔的 “万古挺立” 象征着山水的坚韧与永恒,靓女的 “温馨” 则体现出山水的柔情与温暖,使山水意象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内核。
此外,“丹霞靓靓,岩锦仔女;赤锦奇温,峰绣情馨” 等诗句,通过对山水意象的反复咏叹与深化,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这种对山水意象的多维建构,使诗歌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三、情感脉络的流动与升华
诗歌的情感表达贯穿始终,从对丹山锦水自然风光的赞美,逐渐过渡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歌颂,再到对岁月与永恒的思考,情感脉络清晰且富有层次。开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美景的由衷赞叹,字里行间充满喜悦与自豪之情。
随着诗歌的推进,“靓仔”“靓女” 形象的引入,将情感从对自然的赞美延伸到对人文的关注。这些生活在丹山锦水之间的人们,他们的 “奇情” 与 “温馨”,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人文景观。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当地人民质朴而美好的品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诗歌结尾 “心柔万古挺立,心柔光阴日日”,将情感进一步升华。“心柔” 一词,既呼应了前文山水的 “柔”,又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岁月的感悟。“万古挺立” 与 “光阴日日” 形成时空上的对比,表达了在永恒的山水与流逝的时光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守与追求。这种对情感的升华,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与精神内涵。
四、诗歌结构的对称与呼应
在诗歌结构上,《丹山锦水风光好》呈现出对称与呼应的特点。诗歌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的内容与形式都相互对应。上半部分主要描绘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下半部分则在重复与深化中,进一步抒发情感与表达思考。如 “丹岩赤峰心,霞锦锦绣柔” 与 “丹霞靓靓,岩锦仔女”,在语言表达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变化,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这种对称与呼应的结构,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也有助于情感的层层递进与深化。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诗人将山水、人物、情感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诗歌世界。在古典诗词中,也不乏结构对称呼应的佳作,如杜甫的律诗,常常通过严谨的对仗与呼应,展现出诗歌的形式美与艺术魅力。树科的这首粤语诗,借鉴了古典诗词的结构技巧,同时又融入了方言诗歌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方言诗歌的创新与价值
《丹山锦水风光好》作为一首粤语诗,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它突破了普通话诗歌的语言局限,将粤语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引入诗歌创作,为诗歌的语言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方言诗歌的创作,不仅能够保留和传承地域文化,还能为诗歌注入新的活力与个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粤语承载着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通过粤语诗歌的创作,诗人将岭南文化中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这种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岭南文化。
在诗歌创新方面,方言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语言模式和审美惯性,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视角。它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丹山锦水风光好》正是通过对粤语的运用和创新,展现出方言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丹山锦水风光好》,以其独特的粤语语言、丰富的山水意象、真挚的情感表达、巧妙的诗歌结构,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人文情怀的艺术世界。这首作品在传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方言与诗歌完美融合,展现出方言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丹山锦水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对岁月、对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在当代诗歌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丹山锦水风光好》为方言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诗歌的语言与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期待未来有更多像这样优秀的方言诗歌作品涌现,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