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站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第一次注意到那个灰色的人影。
那是个阴沉的下午,天空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铅灰色。李玉梅刚从银行下班,手里提着公文包,准备穿过马路去对面的公交站。她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目光扫过等待过马路的人群时,突然在人群边缘看到了一个不协调的身影。
那是个穿着灰色风衣的男人,站在人群最外侧。引起李玉梅注意的不是他的位置,而是他的颜色——字面意义上的灰色。从头发到皮鞋,整个人呈现出一种单调的灰调,就像一张褪色的老照片。更奇怪的是,周围的行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明显异常的存在。
红灯转绿,人群开始移动。李玉梅不由自主地盯着那个灰色人影,发现他的动作比常人慢半拍,像是卡顿的录像。当其他人已经走到马路中央时,他才刚刚抬起脚。李玉梅加快脚步从他身边经过,刻意保持距离。擦肩而过的瞬间,她闻到一股潮湿的霉味,像是许久未打开的旧衣柜。
回到家后,李玉梅把这归咎于工作压力导致的幻觉。她在城南商业银行工作了七年,最近分行内部调整,工作量翻了一倍。也许她只是太累了。
第二天清晨,李玉梅在通勤的地铁上再次看到了灰色的人影。这次是个中年女性,穿着灰色套装,坐在车厢角落。与昨天那个男人一样,她全身呈现出不自然的灰调,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更让李玉梅毛骨悚然的是,当列车驶入隧道时,车窗反射中根本看不到这个女人的倒影。
李玉梅悄悄换了个位置,背对着那个角落。她告诉自己这一定是某种视觉疲劳现象,也许她该去配一副新眼镜了。
接下来的几天,灰色人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李玉梅在超市排队时,一个灰色的小男孩站在她前面;在银行大厅里,一个穿灰色西装的老人在客户等候区一动不动地坐着;甚至在她公寓楼下的花坛边,一个灰衣女子每天傍晚都会准时出现,面朝西方,直到天黑才离开。
最让李玉梅不安的是,这些灰色人影似乎正在增多。最初几天只偶尔出现一两个,一周后她每天至少能看到七八个不同的灰色人影。它们从不说话,不与任何人互动,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日常活动——走路、坐下、站立,动作总是比正常人慢几拍。
周五晚上,李玉梅约了好友周婷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不提灰色人影的事。周婷是她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性格开朗直率,但李玉梅担心说出这些会让她觉得自己精神出了问题。
\"你最近脸色不太好,\"周婷搅动着咖啡,关切地看着李玉梅,\"工作太忙了?\"
李玉梅勉强笑了笑:\"可能吧,最近睡得不太好。\"
\"要不要周末一起去爬山?呼吸下新鲜空气可能对你有帮助。\"
李玉梅正要回答,余光瞥见咖啡馆门口出现了一个灰色人影。这次是个年轻男子,穿着灰色连帽衫,站在门边一动不动。与之前看到的不同,这个人影似乎在看着她们的方向。
\"玉梅?\"周婷注意到她的走神,\"怎么了?\"
\"没什么,\"李玉梅强迫自己移开视线,\"我只是...在想周末的安排。\"
就在这时,那个灰色人影开始向她们走来。李玉梅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指不自觉地抓紧了咖啡杯。人影在距离她们桌子两米处停下,缓缓转头看向周婷,然后——模仿起周婷喝咖啡的动作,抬起不存在的杯子,做出啜饮的姿态。
李玉梅感到一阵恶寒爬上脊背。这是灰色人影第一次表现出明确的模仿行为。
\"你真的没事吗?\"周婷皱眉,\"你脸色突然变得好白。\"
\"我...我突然有点不舒服,\"李玉梅放下咖啡杯,\"可能得先回去了。\"
周婷坚持要送她回家,但李玉梅婉拒了。走出咖啡馆时,她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灰色人影仍然站在原地,现在正模仿周婷挥手告别的动作。
回到家后,李玉梅立刻拉上所有窗帘,打开所有灯。她坐在沙发上,双手颤抖地捧着热茶,试图理清思绪。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眼睛的问题。那些灰色人影确实存在,而且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搜索\"看到灰色人影\"、\"城市灰色人影\"等关键词,但只找到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讨论和几个明显是虚构的都市传说。其中一个帖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如果你开始看到灰色的人,不要与他们对视,不要让他们模仿你。当他们变得和你一样时,你就会变成他们中的一个。\"
帖子发布于五年前,最后回复是三年前,内容已经被管理员删除大半。李玉梅盯着屏幕,感到一阵眩晕。她关上电脑,决定第二天请假去医院检查。
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建议她去看心理科。\"压力导致的幻觉并不罕见,\"医生和蔼地说,\"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心理医生给她开了些镇静药物,建议她多休息。李玉梅没有告诉医生关于灰色人影模仿行为的事,她隐约觉得这已经超出了医学解释的范围。
服药后的几天,灰色人影确实减少了,李玉梅几乎要相信这一切真的只是她的幻觉。直到第七天早晨,她在浴室洗漱时,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身后站着一个灰色人影——穿着和她一模一样的睡衣,动作与她完全同步。
李玉梅猛地转身,身后空无一人。但当她再次看向镜子时,那个人影还在那里,只是现在,它的动作比她慢了半拍,仿佛正在学习如何成为她。
那天之后,灰色人影的数量急剧增加。李玉梅上班的路上能看到十几个,银行大厅里至少有三四个,甚至在她的小公寓里,有时也能瞥见灰色身影从一间房移动到另一间。它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存在,而是开始模仿活人的行为——银行柜员接待客户时,灰色人影站在旁边模仿她的动作;路人接电话时,灰色人影做出同样的手势;孩子们玩耍时,灰色人影在一旁笨拙地尝试相同的动作。
最可怕的是,李玉梅开始注意到一些灰色人影变得越来越像真人。它们的灰色调在变淡,动作越来越流畅,面部表情越来越丰富。有一天,她惊恐地发现银行里一个新来的实习生,皮肤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灰白色,动作略显僵硬,而且——没有影子。
李玉梅开始记录这些变化。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每天看到的灰色人影数量、它们的行为特征、以及任何可疑的细节。一周后,她发现一个规律:灰色人影总是在替代某个真实的人。每当一个灰色人影变得足够像真人时,对应的那个真实的人就会消失。
银行里那个没有影子的实习生,三天后原来的实习生就没再来上班,人事部说他突然辞职回老家了。小区门口便利店的老板被一个灰色人影模仿了一周后,真正的老板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现在店铺由他的\"侄子\"接管——一个皮肤灰白、动作略显僵硬的中年男人。
李玉梅意识到自己可能也正在被替代。浴室镜子里的那个灰色人影每天都在变得更像她,动作越来越同步。她尝试过搬家,但灰色人影会出现在新住所;她试过白天不出门,但它们开始出现在她的公寓里;她甚至考虑过辞职离开这座城市,但在火车站,她看到月台上站满了灰色人影,全都面朝她的方向。
绝望中,李玉梅再次联系了周婷。这次她决定说出一切,即使被当成疯子也好过独自面对这种恐怖。她们约在市中心的一家快餐店见面,那里人多,光线明亮。
\"所以你是说,这些...灰色的人影正在慢慢取代真人?\"周婷听完她的叙述,表情严肃。
李玉梅点点头,眼睛不断扫视四周。快餐店里至少有五个灰色人影,分散在不同角落,其中两个正在模仿用餐的顾客。
\"听着,玉梅,\"周婷握住她的手,\"我相信你不是在编故事,但我们需要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
周婷的话戛然而止。她的目光越过李玉梅肩膀,瞳孔骤然收缩。李玉梅回头看去,一个灰色人影就站在她身后不到一米处——穿着和周婷相似的衣服,正在模仿周婷说话时的口型变化。
\"别看它!\"李玉梅低声警告,但为时已晚。周婷已经与灰色人影对视了。
回家的路上,李玉梅注意到城市里的灰色人影数量已经多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十几个,有些已经完全褪去了灰色,几乎与常人无异,只是动作仍略显僵硬,而且——她现在已经能确定——没有影子。
三天后,周婷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最近工作太忙,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暂时别联系了。\"李玉梅立刻拨通电话,但接听的人声音虽然像周婷,却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感,就像有人在刻意模仿周婷的语调。
李玉梅知道真正的周婷已经消失了。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噩梦。城市里的灰色人影越来越多,真实的人越来越少。银行里的同事一个个被替代,邻居们渐渐变成灰白皮肤的陌生人,连街上的流浪猫狗也开始出现灰色版本。
李玉梅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她每天照常上班,回家,假装没注意到周围的变化。但浴室镜子里的那个\"她\"已经几乎完成了替代——现在当她照镜子时,镜中的影像会比她慢一秒才做出相同动作,有时甚至会露出她没有做出的表情。
最后一天,李玉梅决定留下记录。她写下所有观察到的现象,打印出拍摄到的灰色人影照片(虽然照片上它们只是模糊的灰影),然后将资料装进信封,寄给了城里唯一一家还在发行纸质版的都市传说杂志。
做完这些,她回到公寓,坐在沙发上等待。天色渐暗时,她听到浴室传来水声。走进去一看,镜中的\"她\"正在洗脸——而李玉梅自己并没有动。
镜中的\"李玉梅\"抬起头,与她对视。这一次,是镜外的李玉梅模仿了镜中人的动作。
当杂志社编辑收到那份匿名投稿时,城市已经恢复了\"正常\"。人们照常工作生活,只是偶尔会有人注意到某些熟人变得有些\"不一样\"——动作略显僵硬,皮肤灰白,而且奇怪的是,在强光下没有影子。
那篇题为《灰色人影》的投稿被刊登在杂志的\"都市怪谈\"专栏,引起了一阵短暂的热议,很快又被新的都市传说取代。只有少数细心的读者注意到,投稿中提到的城南商业银行确实有位叫李玉梅的职员,但据银行同事说,她一个月前突然辞职,再无音讯。
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新的灰色人影开始出现在公园长椅上,每天黄昏时分面朝西方,直到天黑才离开。偶尔有路人经过,会觉得这个穿银行制服的灰衣女子有些眼熟,但没人能想起在哪里见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