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宝盒的成功普及,如同星星之火,将永恒能源的光辉洒向了修真界的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了基层的生存与修炼模式。然而,对于青岚宗和秦洛而言,这仅仅是能源民主化的第一步。宝盒稳定、安全,但其功率输出有限,如同涓涓细流,足以滋养个体,却难以驱动更加宏伟的蓝图——比如,横渡星海的巨舰、改造荒芜星辰的生态圈、亦或是支撑起覆盖整个星球的超级计算网络。
“我们需要更大功率、更小体积、更高能量密度的二代小型化聚变装置。”秦洛在研究所的高层会议上,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在保持甚至提升安全性的前提下,将聚变宝盒的功率提升两个数量级,同时体积缩小一半。代号:‘烛龙’计划。”
“烛龙”计划的难度,远超之前的“萤火”(家用宝盒项目)。功率提升意味着更高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对约束磁场强度、材料耐受力、热量导出效率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体积缩小则意味着所有的子系统都必须进行颠覆性的重新设计,集成度要呈指数级提升。
第一道难关:约束场的“强度”与“精度”悖论。
功率提升,首先需要更强的磁场来约束更暴躁的等离子体。但传统的磁约束符阵,在小型化空间内,强度提升会带来严重的能量损耗、热量堆积和磁场畸变。
“我们可能需要彻底抛弃传统的环形场约束思路。”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一位年轻的、专精场论的研究弟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可以尝试‘场反位形’与‘灵子惯性约束’的混合模式?”
这个想法让秦洛眼前一亮。所谓“灵子惯性约束”,是借鉴了地球上激光核聚变的部分思路,但并非用激光,而是用高度聚焦、瞬间爆发的“有序灵子流”,从四面八方同时轰击微小的燃料靶丸,利用其反冲力实现极致的压缩和加热。而“场反位形”则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初始约束环境。
“将瞬间的极致压缩与动态的磁场约束结合……”秦洛陷入了沉思,“这需要磁场能在微秒级别内完成形态切换和强度调节……对控制符阵的响应速度是极限挑战。”
算天门的弟子们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与秦洛一起,设计了一套基于“量子灵纹逻辑”的超高速控制符阵,其运算和响应速度,比传统符阵快了万倍不止!这为实现混合约束模式提供了可能。
第二道难关:材料的“极限”与“灵性”。
二代装置内部的环境将更加极端,瞬时温度和压力会达到一个恐怖的量级。之前“氘玄金”虽然优秀,但在此等条件下也显得捉襟见肘。
铁大锤带着炼器堂最顶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材料实验室。他们尝试了上万种灵材配方和合成工艺,经历了无数次爆炸、熔化、晶格崩解的失败。
一次,在测试一种新型“碳基灵晶纳米管”复合材料时,由于灵能注入频率一个微小的误差,整个样品瞬间汽化,剧烈的能量释放甚至触发了实验室的紧急防护系统。
“他娘的!又炸了!”铁大锤灰头土脸地从防护屏障后走出来,看着一片狼藉的试验台,满脸挫败,“这玩意儿比伺候祖宗还难!”
转机出现在对“混沌息壤”的深度研究中。秦洛发现,在特定极端的灵能场环境下,“混沌息壤”会暂时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流动态”,其内部结构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根据外部能量冲击自主调整、分散应力、甚至进行微观层面的自我修复!
“自适应灵材!”秦洛兴奋地抓住这个特性。他们无法直接使用混沌息壤(太稀有),但可以模仿其原理!团队开始尝试将多种纳米级灵材与特殊的“活性灵韵”结合,制备出一种“仿生灵性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在遭受极端能量冲击时,其微观结构会发生可控的相变和能量耗散,如同拥有“直觉”一般,将破坏力引导、分散,极大提升了耐受力极限。
第三道难关:能量的“瞬间爆发”与“平稳输出”。
混合约束模式意味着能量释放是脉冲式的,如同心脏的搏动。但外部应用需要的是平稳持续的能量流。这需要一个极其高效、快速的“能量缓冲与转换系统”。
秦洛设计了一个多级能量处理方案:首先利用超导灵纹构建的“环形能量缓存环”,吸收脉冲式的初级能量;然后通过“多级灵光降频转换器”,将高能粒子流和辐射逐步降频、转化为不同波段的灵能;最后经由“智能功率分配网络”,输出稳定可控的直流或交流灵能。
整个系统复杂精密得像一个微缩的宇宙模型。
历经三年,失败了数千次,消耗了海量资源,“烛龙”计划终于迎来了最终测试。
新的二代装置,被命名为“烛龙之心”,其大小只有一个成年人的拳头那么大,通体呈流线型的暗金色,表面光滑如镜,只有几个细微的接口和指示灯。
测试在最高级别的防护实验室内进行。所有核心成员屏息凝神。
秦洛亲自将一枚米粒大小的、特制的“共振聚变燃料丸”装入装置核心,连接好测试线路。
“烛龙之心,启动!”
没有震耳欲聋的声响,只有一声极其轻微、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嗡”的共鸣。装置表面的暗金色流光骤然变得明亮,如同活物般缓缓流转。
监控屏幕上,代表能量输出的曲线,不再是家用宝盒那种平稳的直线,而是呈现出一系列强劲而规律的脉冲波峰!每一个波峰的高度,都远超家用宝盒的峰值功率!
“功率输出稳定!峰值功率达到设计值的百分之一百一十!”
“能量密度……是家用宝盒的一百五十倍!”
“体积缩小百分之五十五!”
“各系统运行正常,温度、压力、磁场稳定性均在安全阈值内!”
“持续运行测试……一炷香……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系统稳定!”
当测试时间远远超过预定目标,而“烛龙之心”依然如同沉睡的巨龙心脏般,稳定而有力地搏动时,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了压抑已久的、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烛龙之心!这就是我们新的力量源泉!”
铁大锤看着那小小的、却蕴含着堪比元婴修士全力一击能量的装置,激动得热泪盈眶,狠狠拍着秦洛的肩膀(差点把秦洛拍散架):“好小子!真让你搞出来了!这玩意儿……这玩意儿能装进飞剑里吧?!”
秦洛揉了揉发疼的肩膀,脸上也露出了疲惫而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烛龙之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功率的提升和体积的缩小。
它意味着,聚变能源的应用场景,将从静态的、固定的“能源点”,扩展到动态的、移动的“动力核心”!个人飞梭、大型法器、探索星海的灵舟、甚至……某些前所未有的单兵装备,都将因为这颗强大的“心脏”而成为可能!
聚变小型化2.0的成功,如同为即将起航的星海时代,铸造出了最关键的引擎。力量的形态,再次被重新定义。修真文明的征程,即将迈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