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睛”AI模型的巨大成功和苏妙仪的华丽转型,如同在青岚宗乃至整个修真界投下了两颗重磅炸弹。其冲击波远远超出了质检领域本身,深刻地动摇了许多传统丹师固有的观念和职业路径。
以往,一名丹师的地位和价值,几乎完全由其能炼制何种品阶的丹药、成丹率几何、以及对某种独门丹方的掌握程度来决定。他们毕生追求的,是更精妙的控火手法、更敏锐的神识感知、以及对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丹道意境的领悟。
然而,“科学丹道”的兴起,尤其是自动化生产线和AI质检的出现,正在无情地重塑这一切。
低阶丹药的生产早已被全自动丹炉和灌装线接管,效率和质量碾压人工。 中高阶丹药的炼制,虽然仍需丹师掌控核心的催化反应,但其过程也越来越依赖于精密设备的参数控制和“金睛”模型的实时监测与反馈。 甚至连丹药品鉴和质检这种极度依赖经验的领域,也被AI模型做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精度。
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开始在丹师群体,尤其是那些天赋平平、挣扎在中低阶的传统丹师中间蔓延。
“我们…是不是要被淘汰了?”一个中年丹师看着眼前嗡嗡作响、自动投料、自动控温的科学丹炉,脸上写满了茫然和失落。他苦练了三十年的控火诀,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用武之地。
“以后炼丹,难道就只需要会按按钮、看数据就行了吗?”另一个年轻些的丹师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参数曲线,感觉自己在丹道典籍中学到的那些知识,变得有些苍白无力。
这种焦虑,在青岚宗内部尤为明显。毕竟,他们是距离这场变革最近的人。
然而,有危机感的人,往往也是最先寻求转变的人。
一些头脑灵活的丹师,尤其是年轻一代,敏锐地注意到了苏妙仪师姐的变化。那位曾经以传统丹道天赋闻名宗门的大师姐,如今竟然成了“调参仙子”,整天和那些令人头晕的算法、数据打交道,而且似乎在其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乐趣,甚至得到了秦洛大师的高度认可!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宗门内那些与“科学”相关的岗位——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工程师、数据标注员、甚至“金睛”模型优化团队的后备成员——其宗门贡献点和灵石待遇,竟然开始隐隐超过了许多苦哈哈守着自己丹炉的传统丹师!
“或许…炼丹师的未来,不一定要在丹炉里?”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一些丹师心中萌生。
转变的契机,来自于秦洛有意无意推动的一项政策:“科学丹道内部再培训计划”。
秦洛深知,技术变革必然伴随阵痛,但不能以牺牲一代人的职业生命为代价。他希望通过培训,帮助传统丹师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新体系下的价值。
计划公布之初,应者寥寥。许多老丹师拉不下面子,也对学习新东西心存畏惧。
最先吃螃蟹的,是几个平时就喜欢鼓捣新奇法器、对算学也有些兴趣的年轻丹师。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了首批“基础算法与数据处理”培训班。
授课的老师,是算天门来的弟子和…苏妙仪。
第一堂课,就让这些习惯了感应药气、操控火焰的丹师们头大如斗。
“变量…赋值…循环…” “什么是‘if-else’条件判断?” “这个叫‘数组’的东西,怎么比丹方还难记?” “神识扫描一下就能知道药性,为什么还要用‘特征提取’?”
课堂上一片哀嚎。有人听得两眼发直,有人偷偷运转心法保持清醒,还有人试图用理解丹道阴阳的思路去理解二进制,结果走火入魔般喃喃自语“阴为0,阳为1,太极生两仪…”
但渐渐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奇妙的变化开始发生。
一位丹师发现,他用神识感知丹药内部能量流动时那种模糊的“感觉”,似乎可以用数据流和频谱图来更精确地描述! 另一位丹师意识到,他以往凭经验总结的“某两种药材投放时间间隔三分之一炷香成丹率最高”,其本质可能是一个关于反应速率和温度的最佳时间窗口问题,完全可以用数学模型表达! 甚至有人发现,调试丹炉参数的过程,和调试算法参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复杂的系统中寻找那个最优解!
他们宝贵的炼丹经验,不再是无法言传的“感觉”,而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分析的、可以融入新体系的数据和逻辑!
第一批学员中,一个名叫林风的年轻丹师脱颖而出。他天赋一般,炼丹水平在宗门一直处于中下游,但他思维敏捷,对数据极其敏感。在培训中,他很快掌握了基础编程和数据分析技能。
结业后,他没有回到自己的丹炉前,而是主动申请加入了“金睛”项目的数据处理小组。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和标注一批关于“丹药开裂”的瑕疵样本。
这原本是个枯燥无比的工作。但林风凭借着他多年炼丹(虽然成绩不好)积累下的、对药材性质和反应过程的直觉经验,在分析数据时,竟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模式:几乎所有在冷却阶段开裂的丹药,其内部应力数据在开裂前的一个特定时间点,都会出现一个极其细微但规律一致的波动!
这个发现让项目组的算天门弟子都感到惊讶!他们从未注意过这个细节!
林风趁热打铁,利用刚学到的编程知识,写了一个小小的脚本,自动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具有这种波动特征的样本,并进行重点分析。最终,他们成功定位到了导致这种波动的根本原因——催化反应后期,一种辅助材料的分解速率与主材料收缩速率不匹配!
项目组据此改进了工艺,成功将这类开裂瑕疵的发生率降低了70%!
林风因此立下大功,获得了巨额贡献点奖励,更是得到了秦洛的亲自表扬!
“炼丹师林风,成功运用数据分析手段解决工艺难题!”
这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青岚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林风的成功,彻底点燃了众多处于迷茫中的丹师们的希望!
原来,他们的经验并非无用!只是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和运用! 原来,不需要极高的炼丹天赋,也能在科学丹道的新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获得更高的成就!
刹那间,“科学丹道内部再培训计划”变得一位难求!丹师们纷纷放下矜持和犹豫,踊跃报名。课堂里坐满了曾经围着丹炉转的弟子,他们拿着特制的玉简(编程手册),皱着眉头和“for循环”、“条件语句”、“数据结构”较劲。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一群丹师围在一起,不再讨论控火心得,而是争论着某个算法的实现效率或者某个数据模型的合理性。
一股“转行码农”的风潮,在青岚宗的丹师群体中悄然兴起。
他们开始自称“炼丹程序员”或“算法丹师”。 他们交流的话题变成了“哪种优化算法更适用于寻找丹方最优解”、“如何用神经网络模拟药性相生相克”、“面向对象的炼丹思维”。 他们最大的成就感,不再是炼出一炉好丹,而是写出一个优雅高效的脚本,或者训练出一个能精准预测某种丹药性质的微型模型。
当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笑料。
有人试图给丹炉写个“重启”咒诀。 有人调试程序时走火入魔,对着空气结印,嘴里念叨着“编译通过!运行!”。 还有人想把祖传的丹方改写成“类”(class),结果因为继承和多态的问题差点和父辈打起来。
但无论如何,一股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力量,正在青岚宗内部生成。传统丹道的经验智慧与科学的数据算法正在加速融合,催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新。
秦洛乐于看到这种变化。他开放了部分非核心的ApI接口,鼓励这些“炼丹程序员”们开发各种小工具、小插件,来优化生产流程或辅助研究。
于是,青岚宗的内部灵网上,开始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应用程序: “丹炉状态实时监控App” “药材库存智能管理小程序” “基于协同过滤的丹方推荐系统” 甚至还有人开发了一款“丹师交友软件”,可以根据双方的炼丹偏好和数据思维匹配度进行推荐,据说成功率还挺高…
丹师转行码农,这看似荒谬的跨界,却在科学丹道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了奇异的花朵。
这标志着,科学丹道不再仅仅是秦洛一个人的理念和工具,它正在真正地融入这个世界的肌理,改变着其中的人,并由这些人,推动着它走向更远的未来。
时代的车轮,轰隆向前,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