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善老爷子说到这里,接过来弟弟颜之推递过来的“秦风”香烟,划着火柴给弟弟点上,然后才给自己点上,甩一甩手把火柴熄灭,美滋滋的吸一口烟,这才接着说:
“老祖宗我就一句话:李家娃娃对未来的判断不会错,人家一个十几岁的娃娃,都在为整个关中,以及整个关中人的子孙后代谋福利,你们不要只顾眼前的一点点小利,而葬送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我颜家写史,会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供后人评说。
老祖宗不怕你们有意见,也不会加以评判,只会让颜家子孙后代如实记录,是非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老祖宗放心,我等谨记老祖宗教诲,定会守护好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众人恭恭敬敬行礼回应两个老祖宗,两个老祖宗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今天的所见所闻,让两个老爷子十分开心。
今天李氏府里面的晚餐,是李氏正式宴客的宴席,其丰盛程度,让这个天下间最顶级的贵族,觉得自己就是土鳖,许多菜他们都没有见过。
今天的晚餐是李俊借鉴满汉全席的节令宴弄出来的节令宴: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柿霜软糖、酥炸腰果、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蜜饯小枣、蜜饯荔枝、蜜饯哈密杏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熊猫蟹肉、虾籽冬笋、五丝洋粉、五香鳜鱼、酸辣黄瓜、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烧鹧鸪、芜爆散丹、鸡丝豆苗、珍珠鱼丸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烤山鸡
膳粥: 慧仁米粥:是满汉全席廷臣宴中的膳粥一品,主要原料为慧仁米,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等功效,口感清淡,易于消化。
当然了,除了这些还有李氏的特色菜。
要问什么是李氏的特色菜?
这就要分两部分了,分界线就是李俊弄出来了铁锅炒菜。
李俊弄出来铁锅炒菜之前的时候,李氏的特色菜就是羊肉。
李氏族人吃羊有一百二十六种吃法,可以说是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两种不同的吃法?
根据季节的不同,李氏族人吃羊肉的吃法也不同;根据客人的等级不同,招待客人的羊的品种也不同。
而李俊弄出来了铁锅炒菜以后,李氏菜谱就越来越丰富,现在三房族长小灶也慢慢的给宴席定标准了。
但是每一个等级的宴席,必不可少的就是红烧肉,扣肉,酿豆腐,四喜丸子,红烧鲤鱼,肘子,红烧排骨,墩子牛肉,霸王别姬,猪头焖子,李氏牛脯,烤鸭,烧鸡。
这些客人喜欢,族人们更喜欢,族长小灶做的份量还特别的大,就是希望客人吃不完,好赏赐给下人吃。
这些菜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全因贵人们的贴身侍女等人传播开的。
而想吃到其他的,就要看你够不够资格了。
……
大海上,刘飞抓住揽绳,猴子一样的荡回自家的海船上,随着海浪摇摆不定的甲板,似乎是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宽大的脚板五指张开,牢牢的定在甲板上,犹如行走在大地上一样……
在他身后,一个个赤着上身,皮肤黝黑的汉子,嘴里咬着刀子一个接一个的从慢慢的往海底沉的倭国船只上荡回自家高大的船上。
“报大管事,任务完成,族人战死一人,伤五人。斩杀了敌人人头一百二十一,缴获金沙两箱,其他战利品若干。”
刘飞快步来到船舱,大声向这艘旗舰大管事罗姓上代七长老罗同汇报战况。
罗同是李氏三房在钦州的水师大管事,统领李氏族人在钦州的水师一万两千人,以及在此地招收的土人五千。
他现在统领的水师战舰,可比朝廷的水师道行军道大将军还多。
这些年来李氏的水师也算是练出来了,光钦州的这一支水师,就完全有能力灭掉朝廷的水师。
而朝廷的那些小船,根本就没有办法与李氏的战舰相比。
李氏的镇海级战舰长一百一十六米,宽二十六米,船高十一点八米,一万料的大船,可同时容纳千人,马八百匹。
而以料来计算船只的大小,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而李俊令公输家族子弟,在福州,泉州,番禺,钦州招募造船工匠开办造船厂,明确了李氏造船厂的标准。
一料=一石=334斤,也就是船只的装载量。
现在李氏的镇海级战舰是一万料,也就是装载量为一万石,斤,换成后世的吨为单位,也就是1670吨。
这是李氏最新的战舰,钦州水师共十二艘镇海级战舰,三桅褔船三十六艘。
三桅褔船长四十一点九米,宽十二米。
李氏水师出海后统一挂骷髅旗,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路数。
事实上李氏舰队出海后就是强盗团,在海上任何船只,都是他们抢劫的目标。
尤其是倭国船只和高句丽的船只,只要碰到了,就一定会被击沉。
虽然他们不知道郎君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族人会多问一句。
他们太喜欢这个命令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郎君会说:“危险来自海洋,财富也来自海洋”。
他们对族长郎君的眼光佩服的五体投地,出海一次的收益,族人在地里刨食十年也挣不到啊。
坦白说,族人们对于千里迢迢运送不值钱的粮食,是有非常大的意见的。
族人们觉得自己等人完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往洛阳,长安城运送香料等,比粮食贵重百倍不止的值钱货。
现在李氏族人中已经形成了的海洋派,不停的上书李俊这个族长,希望族长郎君加大对海洋的投入,他们觉得族中完全就可以全力的向南,向南完全就可以打下一个辽阔的土地。
族人们痛心疾首的表示,如此的风水宝地,让这些黑猴子占领,完全就是暴殄天物……
李俊不止一次的修书,让族人们按照他制定的方针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