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如果按照三皇孙的建议:
第一项!
取消军户制,让军户的子女也能考功名、务农事。
在他们看来,并无坏处。
相反!
引入淘汰机制,还能为军队注入新力量。
再说第二点。
军部独立!
那更是正中下怀。
最好互不干涉,只有在剿匪这类特殊情况下,凭兵部调令,军队才出动。
否则。
文官?绝不能指挥武将!
这完全符合他们的心意。
至于三皇孙后面说的,他们没全听清。
但能听懂的部分,足够让他们振奋。
进取,还是守旧?
对于这些武将来说。
还有得选吗?
战场之上,只进不退!
大明军队,怎能甘于守旧?
“好!”
常茂也忍不住喝彩。
此时,连中山王府的徐辉祖,脸上也露出激动神色。
朱标眼中,带着一丝欣慰。
朱允炆却面色难看。
老爷子反倒来了兴趣,问道:
“这话,是谁教你说的?”
朱允熥因刚才那番话,脸色微红,但还是立刻回答:
“皇爷爷,前面的观点,都是大哥说的。”
“但最后一句进取守旧,是孙儿自己的想法。”
“大孙?”老爷子眼神一亮。
这时,群臣面面相觑。
齐泰等人,脸色阴沉。
阴魂不散!
又是他!
而蓝玉、常茂等武将,则欣喜若狂。
“看吧,我就说,三日前皇长孙提出的主张,一定是为我们着想的!”
众武将连连点头,喜形于色。
“皇爷爷!”
“胡说八道!”
“三弟又在胡说,还把大哥搬出来!”
就在这时,局势对朱允炆不利,他突然站了出来。
他根本不会承认。
什么“大哥不大哥”的说法。
这些天来,他早就打定主意,只要那个所谓的大哥不出现。
在他这个圈子里,那个人就不存在!
“皇爷爷……三弟这番话的意思。”
“岂不是在否定大明开国时的卫所制度,否定那些为大明拼死征战的将士们?”
“军户世袭,父子相继,正是我大明稳固边疆的根本!”
“文官统领武官,自古皆然。”
“怎能容许武将自成一派?”
“这不是纵容他们权力膨胀吗?”
此时的朱允炆,仿佛换了一个人。
若是从前,他早就手足无措,退缩不语。
内心惶恐,犹豫不决。
最后还得去找母亲倾诉委屈。
但现在,他不再顾忌,坚定自己的立场,没有被这些反对声音压倒。
相反,他开始真正利用自己身份,在朝中积聚力量。
此刻站在齐泰身后的官员,近段时间,因为皇帝推行财政三策,赵茂被贬,以及朱允熥提出的一系列建议。
凡是持反对意见的,此刻纷纷站到朱允炆这边。
令他意外又欣喜的是,一直沉默的工部左侍郎忽然开口:
“陛下,二皇孙之言也有道理。”
“军户制推行不过二十五年,哪里就出现弊端了?”
“就因现在一些小问题,就要废除维系大明边疆二十五年的制度吗?”
“是啊陛下!”礼部右侍郎随即附和。
“当年您亲口所说,卫所军户制不耗百姓一粒粮食。若废除军户制,大明靠什么来戍守边疆?”
甚至连一向不参与这类争论的都察院,也有了动静。
一向低调的右都御史缓缓起身。
都察院,源自宋朝御史台演变而来,职责为监察、弹劾百官,向皇帝进言。
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同列,正二品高位。
过去,都察院是百官敬畏之所。
而今,右都御史也站出来反对。
“启禀陛下!”
“军事独立绝不可行,若无文臣监管,武臣势必坐大,只是迟早的事。”
“三皇孙年少,所言过于轻率。”
“是孩童之语,不足为凭。”
“至于皇长孙,老臣与二皇孙看法一致。”
“皇长孙曾在雄鹰盛典上扬我国威,一掌击退外使,为大明立下功劳,老臣不敢妄加评判。”
“可既食君禄,当为君忧。”
“老臣所虑,是皇长孙虽已不在朝堂,但其名屡被提及,若每次皆被如此重视,恐遭奸人利用,于国不利。”
右都御史话音落下,顷刻间,数十位官员在他身后,齐齐站出。
甚至……
在武将之中,还藏着不少侯爵,此刻也齐齐出列。
江夏侯、广德侯、萤阳侯、永嘉侯……
他们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与怀秀一派的勋贵从无争执,却在这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
“军中儿郎多是世袭军户,靠父辈打拼挣来的一份功名!”
“正因为如此,我大明军队才能上下一心,情同兄弟,战阵之上生死与共!”
“若陛下说改就改……”
“那些军士又当如何?”
“若军心动摇,军中信任瓦解,又当如何?”
“军户制度之下,将士们同吃同住,同练同战,彼此了解,战力自然强盛!”
“三皇孙所提之法,虽有不足,但也能修补。”
“加强训练即可。”
“虽苦,可将士们也甘之如饴。”
“若要改革!”
“敢问,如刚才那位大人所说,陛下曾言不动用百姓一粒米。”
“可一旦改革,朝廷是否养得起这些将士?”
“新粮虽好,终究陌生,军士肠胃吃不惯!”
他们继续陈词。
仿佛又想到关键之处。
“再说,西北苦寒,气候恶劣!”
“而那里,正是我大明最要紧的边防重地,万不能出半点差池!”
“那新粮,能在那样的地方种得出来吗?”
“一切尚无答案!”
“所以……”
“臣等恳请陛下慎重决策!”
“切不可轻率行事!”
这一幕。
让朱允炆几乎落泪!
今日,竟有如此多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他转头看向齐泰,眼中燃起壮志。
倘若局势一直如此!
我朱允炆,又何惧他人?
“好!”
“好!”
此时,老爷子看着朝堂变化,不但不怒,反而笑了。
“改制嘛,自然要议论清楚。”
“诸位可以畅所欲言。”
“有意见就说出来。”
“咱大明,才能更上一层楼。”
“就像咱三孙说的,动军户制,让阶层能流动起来。”
“这在以前,咱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因为那时,咱大明需要粮食,急需百姓种田,稳定民生,稳固江山!”
“包括你们说的军户制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