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映唐:宫束班造瓷记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掌事,50余岁,手上满是瓷土裂纹,说话带窑烟味,总说“瓷比人实在”
- 小石头:18岁,刚进班的学徒,眼神亮得像新出窑的白瓷,爱蹲在窑边琢磨
- 瘦猴:22岁,手巧却毛躁,总想着“走捷径”,袖口总沾着没洗干净的釉料
- 胖墩:24岁,力气大得能搬整摞瓷坯,嘴笨心热,兜里常揣着给大家留的胡饼
- 李掌柜:长安来的瓷商,40岁,穿锦缎袍子,手里总转着玉扳指,说话爱挑刺
- 阿婆:窑厂附近的住户,60余岁,常送热水来,见过三任掌事的窑火
第一幕:破窑里的“憨主意”
场景一:长沙铜官镇,宫束班窑厂——日·外
【早春的雨刚停,窑厂泥地上满是深浅脚印。三座土窑像蹲在坡上的老兽,最左边那座窑门还破着个洞,用草席挡着。】
【老木蹲在泥池边,双手插进粘稠的瓷土,反复揉捏。小石头蹲在旁边,学着他的样子,却把瓷土捏得满手都是。】
小石头:(吸了吸鼻子,瓷土粘在鼻尖)老木叔,咱这土窑都漏风了,上次烧的碗,十个有八个裂的,李掌柜再来,怕是要把咱这“宫束班”的牌子砸了。
【瘦猴扛着一捆柴从坡下跑上来,柴枝上的露水甩了一路。他把柴往地上一扔,蹲在石头上喘气,袖口蹭到额头的汗,留下一道褐印。】
瘦猴:可不是嘛!昨天我去镇上买釉料,王记窑的人还笑咱,说咱宫束班是“憨货扎堆”,烧出来的瓷连自家盛饭都嫌磕嘴。
【胖墩抱着一摞素坯从作坊里出来,脚步重得让泥地陷下去半指。他听见瘦猴的话,把素坯轻轻放在木架上,从怀里掏出个胡饼,掰成四块。】
胖墩:(把胡饼递过去,嘴里含着饼)别…别听他们瞎咧咧。咱…咱上次烧的那个壶,阿婆说盛茶好喝,不烫嘴。
老木:(抬起头,手上的瓷土滴在泥池里,溅起小水花)阿婆那是客气。咱做瓷的,得对瓷客气,瓷才对人客气。(他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泥,指着破窑)这窑得修,但光修窑不行,咱得琢磨点新东西。
小石头:(眼睛亮起来)新东西?像越窑那样“如冰似玉”?可咱没有人家的好土啊。
瘦猴:(嚼着胡饼,摆手)越窑那是官窑的路子,咱学不来。要不咱学邢窑?烧白瓷,陆羽都说“类雪”呢!
老木:(摇头,走到作坊门口,指着墙上挂的残瓷)邢窑的白瓷要高岭土,咱这土含砂多,烧出来发灰。咱得走咱自己的路。
【胖墩突然指着作坊里的陶俑——那是他上次偷偷捏的,俑身上用褐彩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太阳。】
胖墩:(挠挠头)那…那咱在瓷上画画?像画年画那样,画点花,画点鸟,是不是好看些?
【瘦猴嗤笑一声,刚要说话,老木却盯着那陶俑,眼睛慢慢亮了。他走过去,手指轻轻碰了碰俑身上的褐彩,彩料已经干了,却牢牢粘在陶土上。】
老木:(声音有点发颤)胖墩,你这彩是怎么画上的?
胖墩:(有点慌,往后缩了缩)就…就上次剩的褐釉,我兑水调稀了,用树枝画的,烧的时候没掉。
老木:(转身拍了拍胖墩的肩,力气大得让胖墩晃了晃)憨小子,你这是撞着好东西了!咱不跟人比釉色,咱跟人比花样!在瓷坯上画画,烧出来,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咱宫束班的瓷!
场景二:宫束班作坊——夜·内
【作坊里点着三盏油灯,灯芯跳动着,把几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泥台上摆着十几个素坯,有碗、有壶、有盘子。】
【小石头蹲在地上,用树枝蘸着褐釉,在一个碗坯上画叶子,画了擦,擦了画,碗坯边缘都被蹭得发白。】
瘦猴:(坐在木凳上,手里拿着个小瓷瓶,用绿釉在瓶身上画曲线)我说小石头,你别跟绣花似的,画快点!咱这一窑要烧二十个,你这速度,下个月都烧不完。
小石头:(抬头,鼻尖沾了点褐釉)可画不好看,烧出来也没人要啊。你看你画的,这是草还是蛇啊?
【瘦猴低头一看,瓶身上的绿釉曲线歪歪扭扭,还真像条蜷着的蛇,他脸一红,把瓷瓶往旁边一放,抓起另一个碗坯。】
瘦猴:我这是没找着感觉!等我找着感觉,画出来的花样,比长安酒楼里的屏风还好看。
【老木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纸上是阿婆孙女画的桃花。他把纸铺在泥台上,指着桃花。】
老木:咱别瞎画,照着实在的东西画。阿婆说,春天的桃花好看,咱就画桃花;夏天的荷花开,咱就画荷花;秋天的大雁飞,冬天的雪梅红,老百姓见着眼熟,才会喜欢。
胖墩:(凑过来,看着纸上的桃花,伸手想碰,又缩了回去)那…那我能画胡饼吗?我娘做的胡饼,上面有芝麻,可香了。
【几人都笑了,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连皱纹里都带着暖意。老木笑着拍了拍胖墩的头,把一支磨尖的竹笔递给他。】
老木:画!怎么不能画?咱做瓷的,就是要画老百姓的日子。日子里有啥,咱瓷上就有啥。
【小石头拿起竹笔,蘸了褐釉,在碗坯上慢慢画桃花。这次他没擦,花瓣虽然歪歪的,却透着股鲜活劲儿。瘦猴也静下心来,在瓷瓶上画了片荷叶,还在叶边画了只小蜻蜓。胖墩则在一个盘子上画了个圆圆的胡饼,上面点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像极了芝麻。】
【老木看着他们,走到泥池边,又抓了一把瓷土,在手里揉捏。窑外的风刮过破窑门,草席哗啦响了一声,却没让人觉得冷——作坊里的灯,亮得很。】
第二幕:窑火里的“憨坚持”
场景三:宫束班窑厂——日·外
【半个月后,窑厂坡上的草绿了些。那座破窑已经修好了,窑门用新的青砖砌了,还刷了层黄泥。泥台上摆着三十个画好彩的瓷坯,有碗、有壶、有盘、有瓶,每个上面都画着不一样的花样:桃花、荷叶、胡饼、小鸟,还有一个碗上画了个咧嘴笑的娃娃。】
【李掌柜站在泥台前,手里拿着个画着桃花的碗坯,眉头皱着,玉扳指在碗沿上轻轻敲着。】
李掌柜:老木,你这是跟我开玩笑呢?(把碗坯放在台上,声音提高了些)人家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那是看釉色就知道是好东西。你这倒好,在瓷上画些乱七八糟的,跟小孩涂鸦似的,我拿到长安去,谁会要?
瘦猴:(站在老木旁边,攥着拳头,脸涨红了)李掌柜,这不是涂鸦!这是咱画的桃花,还有荷叶,老百姓都喜欢!
李掌柜:(瞥了瘦猴一眼,冷笑)老百姓喜欢?老百姓买瓷是为了盛饭盛水,不是为了看画。我看你们宫束班,真是“憨货”到底了,放着好好的路不走,偏要走歪路。
【老木往前走了一步,挡住瘦猴,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围裙上全是瓷土和釉料的印子。】
老木:李掌柜,咱这瓷,是丑了点,花样也简单。但咱用的土是咱铜官镇的好土,釉是咱自己调的,画的也是咱老百姓的日子。您给咱一次机会,这窑烧出来,要是不好,您再骂咱“憨货”,咱认。要是好,您就把咱的瓷带到长安,让长安人也看看,咱铜官镇的瓷,也有不一样的好。
【李掌柜看着老木的眼睛——那眼睛里满是窑火映出的光,像极了他年轻时见过的老窑工。他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转玉扳指,叹了口气。】
李掌柜:行,我就给你们一次机会。要是烧出来的瓷裂了、掉彩了,你们宫束班就别再做瓷了,跟我去长安当伙计吧。
【老木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窑墙上的纹路。他回头对小石头、瘦猴、胖墩说:“听见没?咱得把这窑烧好,别让人看扁了。”】
场景四:宫束班窑前——夜·外
【窑火已经烧了三天三夜。窑口的火舌舔着青砖,把周围的夜空都染成了橘红色。老木坐在窑前的石头上,眼睛盯着窑口的火,手里拿着根铁棍,时不时伸进窑里拨弄一下柴火。】
【小石头靠在老木旁边,眼睛红红的,却还强撑着不睡。瘦猴和胖墩坐在另一边,胖墩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盖在小石头身上。】
瘦猴:(打了个哈欠,声音沙哑)老木叔,这火够旺了吧?我看窑墙上的土都快烧红了。
老木:(摇摇头,把铁棍抽出来,铁棍头已经烧得发白)还不够。这釉下彩得烧到一千一百度,火小了,彩会掉;火大了,瓷会裂。得盯着,不能差一点。
胖墩:(揉了揉眼睛,从怀里掏出个凉了的胡饼,递给老木)老木叔,您吃点,垫垫肚子。这三天,您就没好好睡过。
【老木接过胡饼,掰了一半递给小石头,另一半自己咬了一口,饼渣掉在衣襟上,他也没在意。】
老木:(看着窑火,慢慢嚼着胡饼)我爹以前跟我说,烧窑就像养孩子,得用心。你对它好,它才会给你好东西。咱宫束班传了三辈,不能在咱这辈断了。
小石头:(咬着胡饼,眼泪差点掉下来)老木叔,我不想去长安当伙计,我想跟您学做瓷,想烧出最好看的瓷。
【老木拍了拍小石头的头,没说话,只是把铁棍又伸进窑里,轻轻拨弄着柴火。窑火噼啪响着,像在回应他的话。】
【天快亮的时候,老木终于站起来,把铁棍靠在窑边,拍了拍手上的灰。】
老木:(声音有点哑,却带着劲)火够了,封窑!等三天,开窑!
【小石头、瘦猴、胖墩都站起来,眼睛亮得像窑火。他们一起搬来青砖,把窑口封上,还在砖缝里抹上黄泥,生怕漏了一点气。】
【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窑厂坡上静悄悄的,只有封好的窑,像个睡着的巨人,等着醒来时,给大家带来惊喜。】
第三幕:瓷声里的“憨名声”
场景五:宫束班窑厂——日·外
【三天后,天气晴得正好,阳光洒在窑厂上,连泥地都显得亮堂。老木、小石头、瘦猴、胖墩站在窑前,李掌柜也来了,还带了两个伙计。】
【老木深吸一口气,伸手去拆窑口的青砖。他的手有点抖,拆第一块砖的时候,差点掉在地上。胖墩赶紧上前,帮他一起拆。】
【青砖一块块被拆下来,窑里的热气扑面而来,带着一股瓷器的清香味。老木拿起一根长铁棍,伸进窑里,勾出一个画着桃花的碗。】
【碗是淡青色的,釉面光滑,上面的桃花用褐彩画着,花瓣边缘还透着点粉,像刚开的样子。没有裂,也没有掉彩。】
小石头:(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没裂!彩也没掉!老木叔,咱成了!
【瘦猴赶紧去勾那个画着荷叶蜻蜓的瓷瓶。瓷瓶拿出来的时候,他差点没接住——瓶身上的绿釉荷叶鲜绿,褐彩蜻蜓停在叶边,像下一秒就要飞起来。】
瘦猴:(声音发颤)成了!真成了!李掌柜,您看!
【李掌柜走过来,拿起那个画着胡饼的盘子。盘子上的胡饼圆圆的,芝麻用小黑点画着,看着就像能闻到香味。他用手指摸了摸釉面,又看了看彩料,眉头慢慢舒展开,嘴角也翘了起来。】
李掌柜:(笑着,把盘子递给伙计)好!好瓷!这花样,这釉色,比我想的还好!老木,你们宫束班,不是“憨货”,是“巧货”!
【胖墩勾出那个画着咧嘴笑娃娃的碗,碗上的娃娃眼睛圆圆的,嘴角咧到耳根,看着就让人高兴。他抱着碗,嘿嘿地笑,眼泪却掉在了碗沿上。】
老木:(看着眼前的瓷器,又看着身边的三个小子,眼睛也湿了)不是巧,是咱憨。憨着琢磨,憨着坚持,憨着把老百姓的日子画在瓷上。
【阿婆也来了,手里提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她走到瓷堆前,拿起一个画着桃花的碗,摸了摸。】
阿婆:(笑着,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好瓷!比我年轻时见的瓷都好看。以后啊,咱铜官镇的瓷,不仅能盛饭,还能当画看。
场景六:半年后,宫束班窑厂——日·外
【窑厂比以前热闹多了,新盖了两座窑,还雇了十几个学徒。泥台上摆着各种画着花样的瓷坯,有画诗文的,有画山水的,还有画市井生活的。】
【李掌柜又来了,这次穿得更体面,还带了个外商——高鼻梁,深眼睛,穿着异域的衣服。】
李掌柜:(指着满院的瓷器,对老木说)老木,这位是波斯来的客商,专门来买咱宫束班的瓷。他说,这瓷上的花样,在波斯从来没见过,肯定好卖!
【波斯客商拿起一个画着诗文的瓷壶,壶身上写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虽然他不认识字,却觉得字的笔画好看,跟画一样。他对着老木竖了竖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好!买!多买!”】
【小石头正在教学徒画桃花,瘦猴在调新的釉色,胖墩在搬瓷坯,脸上还是带着憨憨的笑。老木站在窑前,看着新烧出来的瓷器,阳光洒在他身上,也洒在瓷器上,瓷器的光映在他脸上,像窑火一样暖。】
老木:(对着波斯客商,又对着身边的人,笑着说)咱宫束班,还是一群“憨货”。憨着做瓷,憨着把咱大唐的日子,画在瓷上,让全世界都看看,咱大唐的瓷,有多好。
【窑火又烧起来了,火舌舔着窑口,像在唱一首关于坚持和热爱的歌。风从坡上吹过,带着瓷器的清香,飘向远方——飘向长安,飘向海边,飘向那些还没见过宫束班瓷器的地方。】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