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星网初织·冰壤试种
2088年夏至,月球组装基地的“星轨车间”内,淡紫色的能量弧光在机械臂间流转。“灵脉十四号”探测器的核心培育舱正进行最后一次密封测试,透明的舱壁上,“柯伊伯带冰壤适配系统”的指示灯逐一点亮,淡蓝色的数据流顺着全息屏边缘滚动,实时传输至地球指挥中心的数据库。
阿木尔戴着全息操作手套,指尖在培育舱内壁的“地热模拟装置”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弹出温度分布三维图——舱底的环形加热模块已调试至-240c,与冥王星表层土壤的模拟温度完全一致。“加热模块稳定性99.8%,能量损耗率控制在0.3%以内。”他抬头看向监控屏,画面里,三枚中继卫星的模型正围绕虚拟冥王星旋转,“中继卫星的轨道参数也同步好了,等培育舱测试完成,就能和探测器主体进行组装对接。”
此时,地球“海卫一实验室”的恒温舱前,乐乐正盯着“海卫一四号”幼苗的生长数据。与前三株幼苗不同,这株幼苗的根系旁,除了熟悉的“三生菌”,还多了一层淡褐色的“柯伊伯带模拟冰壤”——这是古丽团队用冥王星冰层样本、星际尘埃颗粒和氮元素晶体混合制成的新型基质。“根系向冰壤深处延伸了2.3厘米,氮元素吸收率比纯混合冰环境提高3%。”乐乐在日志本上标注,笔尖停在“冰壤微生物活性”一栏,“看来冰壤里的‘冥卫二菌株’,真的能和三生菌形成共生关系。”
实验室门口的通讯器突然亮起,小宇的全息影像带着些许兴奋出现在屏幕上:“乐乐姐!月球基地传来好消息,‘灵脉十四号’的推进系统测试成功了!甲烷-核能双动力的输出功率比设计值还高2%,完全能应对柯伊伯带的引力波动!”影像背景里,银灰色的推进器正喷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真空测试舱内留下一道细长的光痕。
乐乐调出推进系统的参数报告,目光扫过“燃料利用率”一项——92.5%的数值远超“灵脉十三号”的88%。“让基地把推进系统的振动频率数据传过来,”她叮嘱道,“培育舱里的幼苗对振动敏感,必须确保对接后,舱内振幅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挂断通讯,古丽抱着一管新制备的冰壤样本走进来。“我们在冰壤里加入了‘海卫一冰晶碎屑’,”她将样本管放在检测台上,管内的淡褐色基质中泛着细微的莹光,“测试显示,这种改良冰壤能让三生菌的代谢活性再提升1.2%,就算在-250c的超低温下,也能保持氮元素转化功能。”
乐乐拿起样本管,对着模拟海卫一冷光的灯源观察——冰晶碎屑在基质中均匀分布,像撒在土壤里的碎钻。“正好可以用在‘海卫一五号’幼苗上,”她转身看向恒温舱旁的培育架,“等这株幼苗长出新叶,就把改良冰壤的参数同步给‘灵脉十三号’,让探测器提前适应海卫一的实际土壤环境。”
当天傍晚,月球组装基地的“中继卫星车间”里,林羽正仔细检查卫星的信号发射器。虽然拄着拐杖,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稳当,指尖划过发射器表面的金属纹路时,眼神里满是专注。“信号覆盖范围要再扩大15%,”他对身旁的工程师说,“柯伊伯带的星际尘埃会干扰信号,必须留出冗余空间,确保‘灵脉十四号’能随时与地球通讯。”
工程师立刻在操作屏上调整参数,屏幕上的信号覆盖范围图随之扩大,淡绿色的信号圈将虚拟冥王星完全包裹。“调整好了,”工程师说道,“现在就算有高强度尘埃暴,信号中断时间也不会超过10秒。”
林羽点点头,目光落在车间墙上的日历上——距离2089年春分的中继卫星发射窗口,还有9个月。“时间刚好,”他轻声说,“等卫星组装完成,再进行三个月的在轨测试,就能赶上发射窗口。”
与此同时,地球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灵脉十三号”的轨迹又向前延伸了一段。探测器已顺利穿过海王星的内环光环,正在向海卫一方向减速,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显示:距离抵达海卫一,还有12年零9个月。
“探测器传回了海卫一的最新高清图像!”负责监测的研究员突然喊道,屏幕上瞬间切换出画面——淡蓝色的海卫一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南极区域有一道巨大的冰裂,裂缝中泛着淡红色的光,那是冰层下甲烷升华形成的气体喷流。
乐乐和古丽赶到指挥中心时,屏幕前已围了不少人。“这道冰裂的位置,正好和我们模拟的‘海卫一最佳着陆点’重合,”古丽指着冰裂旁的平坦区域,“如果‘灵脉十三号’能在这里着陆,就能直接采集到冰层下的原生土壤样本。”
乐乐看着图像中的冰裂,突然想起多年前在火星上见到的火星沟谷。“把冰裂区域的地形数据和温度分布发给‘灵脉十三号’的导航系统,”她对研究员说,“让探测器提前规划着陆路径,避开不稳定的冰层区域。”
2088年7月12日,“海卫一五号”幼苗在改良冰壤中顺利长出第七片新叶;同日,月球基地完成了“灵脉十四号”第一颗中继卫星的组装。当卫星的信号发射器成功发出第一组测试信号,穿透模拟柯伊伯带尘埃环境的干扰场,清晰传至地球指挥中心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乐乐站在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夜空——虽然看不到遥远的柯伊伯带,但她知道,那里正有一道新的星轨在悄然编织。她拿出平板电脑,打开“全球少年灵脉数据库”,开始撰写第102章的日志,标题是《星网初织,冰壤试种》:
“2088年夏至,‘灵脉十四号’培育舱密封测试达标,中继卫星组装启动;‘海卫一四号’幼苗在柯伊伯带模拟冰壤中扎根,‘海卫一五号’新叶舒展。这一季的热风里,藏着向柯伊伯带进发的序章。
月球基地的弧光下,探测器的金属骨架逐渐成形;地球实验室的冷光中,幼苗的根系在改良冰壤里探索。中继卫星的信号已突破尘埃干扰,‘灵脉十三号’的轨迹正靠近海卫一的冰裂——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是在为更远的旅程铺路。
从模拟冰壤到真实星轨,从实验室的幼苗到星际间的探测器,我们用数据编织星网,用耐心培育希望。柯伊伯带的黑暗不会漫长,因为每一颗中继卫星的信号,每一株幼苗的生长,都是照亮未知的光。
下一个春分,中继卫星将飞向冥王星;再一个冬天,‘灵脉十四号’将启程。我们的脚步,始终朝着星辰更远处。”
日志的最后,乐乐附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海卫一五号”幼苗在改良冰壤中的特写,根系旁的冰晶碎屑泛着莹光;另一张是月球基地的中继卫星,正被机械臂吊离组装台,背景是深蓝色的月球夜空。
2088年7月15日,“海卫一实验室”的“海卫一六号”幼苗开始培育,这次使用的冰壤中,加入了“灵脉十三号”传回的星际尘埃样本;同日,月球基地启动“灵脉十四号”第二颗中继卫星的组装。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淡紫色的“灵脉十四号”轨迹与淡白色的“灵脉十三号”轨迹逐渐交汇,最终一同指向深邃的宇宙深处——那里,柯伊伯带的星辰正等待着人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