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专辑的余威尚在,凌墨的名字已然成为华语乐坛一个崭新的标杆。丁太升之流早已被大众遗忘在角落,而凌墨,则已踏上了飞往英伦的航班。
《探寻古国》节目组前期团队早已抵达伦敦进行筹备。这一次,节目规格远超以往,由国家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与国内顶尖卫视联合制作,旨在通过凌墨的视角,探寻流失海外的华夏文物,并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头等舱内,凌墨闭目养神,脑海中梳理着陈老提供的关于《山海遗韵图》以及伊丽莎白·温斯顿夫人的零碎信息。此行明面上的任务是录制节目,暗地里,他也要看看,那幅引得宋怀仁和“暗影”如此觊觎的古画,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降落在希斯罗机场。节目组安排了接机,让凌墨意外的是,除了工作人员,使馆文化处的负责人也亲自到场,表示了欢迎和支持,足见官方对此次文化交流的重视。
入住酒店稍作休整,第二天,《探寻古国》英国篇正式开机。
第一站,并非直接去拜访难以接近的温斯顿夫人,而是选择了大英博物馆。这里收藏着海量的中国文物,是无数国人心中的痛,也是文化交流与追溯无法绕过的一站。
镜头前,凌墨行走在宏伟的展厅中,身后是熙熙攘攘、各种肤色的游客。他的身影在那些来自故土的青铜器、瓷器、书画前驻足,神情不悲不喜,唯有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他没有像普通游客那样走马观花,而是在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前停下了脚步。这件“龙纹大鼎”器型浑厚,纹饰精美,是镇馆之宝之一,却也明确标注着来自中国的某个墓葬。
随行的是一位戴着眼镜、态度有些傲慢的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名叫德里克。他是节目组为了增加专业度而邀请的“向导”,言语间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西方中心论的优越感。
“凌先生,请看这件青铜鼎,它代表了你们古代中国极高的青铜铸造水平,能够被完好地保存并展示在这里,让全世界的人们欣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德里克用流利但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说道,语气带着一种施舍般的意味。
直播间里的观众听到这话,顿时炸了锅:
“什么意思?合着被抢过来还是我们的幸运了?”
“这老外阴阳怪气的!”
“凌神,怼他!”
凌墨目光平静地扫过德里克,没有接他的话茬,而是径直走到玻璃展柜前,伸手指向鼎腹内部一处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铭文拓片图示。
“德里克先生,贵馆对这件文物的研究,似乎遗漏了一点。”凌墨的声音清晰而平稳,通过麦克风传开,“根据这处‘族徽’铭文的最新考据成果,它并非源自你资料卡上标注的‘周王室’,而是来自一个更为古老的方国——‘古麇国’。其铸造时间,应比现有断代再早上三十年左右。而且,鼎足内部的合范痕迹显示,它采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分铸焊接’技术,这项技术在此类大型礼器上的应用,比公认的历史要早近一个世纪。”
他语速不快,每一个字却都像重锤,敲在德里克和所有听众的心上。
德里克脸上的傲慢瞬间凝固,他猛地凑近展柜,瞪大了眼睛去看那处他从未在意过的细微铭文,额头瞬间冒出了冷汗。凌墨所说的考据,是近两年国内学界刚发布、尚未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成果!而那个“分铸焊接”技术,更是连他都未曾深入研究过的细节!
“这……这不可能……你是怎么……”德里克结结巴巴,满脸的不可置信。
凌墨淡淡一笑,依旧看着那尊沉默的青铜鼎,仿佛在透过它凝视遥远的过去:“文物自己会说话,关键在于,聆听者是否懂得它的语言。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美,更是我们民族失落的历史密码。将其置于此处供人观赏固然有其意义,但若连其真正的身世与价值都未能厘清,又何谈‘完好保存’与‘欣赏’呢?”
他这番话,没有激烈的指责,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专业和从容,将德里克那点可怜的优越感击得粉碎,更是道出了无数华夏子女看着流失国宝流落异乡、却连身世都被误解的复杂心绪。
直播间彻底沸腾了!
“牛逼!!凌神威武!”
“用专业知识打脸!太爽了!”
“听得我想哭,我们的宝贝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
“凌墨这是行走的百科全书吗?连这都知道?!”
德里克面红耳赤,再也说不出话来,之前的傲慢荡然无存,看向凌墨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惧和一丝敬畏。
节目组导演在镜头后兴奋地挥了挥拳头,这开场效果,简直炸裂!
凌墨却并未乘胜追击,只是最后深深看了一眼那尊龙纹大鼎,便转身,平静地走向下一个展厅。
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大英博物馆的水很深,而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个穿着风衣、身影模糊的人,远远注视着凌墨一行人,悄悄按动了耳麦,低声道:
“目标已抵达博物馆,表现……超出预期。通知老板,计划可能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