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节点在“星瀚塔”的交易大厅深处,开始了它无声的吟唱。源源不断的运行数据,通过高度加密的链路,流向那个未知的“基石”评估中心。在迪拜的指挥中心,林微光团队也能接收到一份脱敏后的数据副本,用于监控节点健康状况。
最初几天,数据平稳得令人心慌。各项参数都在绿色区间内微微波动,仿佛x-7节点已经完美融入了那个繁忙的金融环境。但林微光不敢有丝毫松懈,她深知,在沈啸那里,“平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她的谨慎很快得到了印证。
部署完成后的第七天深夜,值班的数据分析师发出了警报。
“林总,x-7节点的‘环境情绪’映射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分析师指着屏幕上一条原本应该平滑的曲线,此刻却出现了数次短暂而尖锐的毛刺,“这些波动与‘基石’网络底层载波记录的宏观城市情绪不符。像是……节点自身产生了某种‘误判’或者受到了局部干扰。”
几乎同时,周景明的通讯也接了进来,语气凝重:“林小姐,我们部署在‘星瀚塔’周边的被动传感器,捕捉到数次极其短暂、强度却很高的定向电磁脉冲,目标直指x-7节点所在的楼层。脉冲编码方式与之前的背景噪声不同,更加复杂,更具攻击性。是‘幽灵节点’!他们改变了策略,从持续污染转向了间歇性的精准‘点杀’!”
内外数据印证,攻击确实发生了!对方试图用高强度的瞬时脉冲,冲击x-7节点的感知系统,诱发其错误响应,从而在评估数据中留下污点!
“节点自身运行状态如何?场域稳定性呢?”林微光立刻追问现场(通过伊莎贝尔留下的副手进行沟通)。
“核心系统运行正常,未触发保护机制。场域均匀度在脉冲发生时出现了小于百分之三的瞬时抖动,但在脉冲间隔期迅速恢复。我们的‘净化场’和系统韧性起到了作用。”现场汇报。
“记录所有异常波动和对应的时间戳,与周先生捕捉到的脉冲时间进行交叉比对。”林微光下令,“同时,分析这些异常波动在‘环境情绪’编码中被识别成了什么?”
分析结果很快出来。那些由外部脉冲诱发产生的异常波动,在x-7节点的解析中,被错误地识别为了短暂的“应激”或“拥堵”情绪,并导致了场域参数的相应微调。
“他们在向评估中心展示,我们的节点在‘误读’环境!”伊莎贝尔(已返回迪拜)看着分析报告,脸色难看,“一次两次或许会被当作噪声忽略,但如果这种攻击持续发生,积累的‘误判’记录,很可能成为我们评估报告上的致命伤!”
必须阻止这种情况!但对方隐藏在暗处,脉冲发射时间地点随机,难以预警和拦截。
“我们不能只被动挨打。”林微光眼神锐利,“既然他们想用脉冲‘教’我们的系统犯错,那我们能不能让系统‘学会’识别并忽略这种‘假老师’的信号?”
一个“脉冲指纹学习”的计划被迅速制定。团队利用已记录的攻击脉冲数据,为其创建了独特的“特征指纹”,并更新到x-7节点的识别算法中。当下次再检测到具有相同或相似指纹的脉冲时,系统会将其标记为“恶意干扰”,不予响应,维持当前场域参数不变,并在后台记录干扰事件。
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如果“指纹”设置过于宽泛,可能会误伤真实的环境变化;如果过于狭窄,又可能漏过新的攻击变种。但这是目前唯一能主动防御的方法。
更新在下一个维护窗口期被悄无声息地部署至x-7节点。
等待是煎熬的。两天后,“幽灵节点”再次发动了脉冲攻击。指挥中心的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数据流。
脉冲出现!
x-7节点的感知数据瞬间捕捉到了异常信号。
然后……代表场域参数的控制曲线,只是轻微地波动了一下,并未像之前那样产生明显的调整!
系统日志里,清晰地记录了一条:“检测到已知恶意干扰指纹(序列号#002),已忽略。”
成功了!系统识别并屏蔽了这次攻击!
团队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然而,林微光却注意到,在脉冲被忽略后,数据流中依然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寻常的谐波震荡,持续了不到百分之一秒。
“这是什么?”她指着那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波动问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放大数据,仔细分析后,脸色微变:“这不是我们的系统产生的。像是……那个脉冲本身携带的、更深层的编码信号,在被我们的场域‘过滤’时,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发出的微弱共振。有点像……声波里的‘差频’效应。”
一个可怕的猜想浮现在林微光脑中:对方的攻击,是否是双层的?第一层是诱发误判的脉冲,第二层,则是隐藏在脉冲之中、旨在探测x-7节点核心共振频率的、更精密的侦察信号?他们不仅在干扰评估,更在利用攻击本身,进行更深度的技术探测!
她立刻将这一发现和周景明捕捉到的脉冲数据一同,再次汇报给沈啸。这一次,她加上了自己的分析和担忧。
沈啸的回复依旧迅速,内容却多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干扰模式识别与屏蔽策略,有效。已记录。」
「共振谐波分析,有价值。继续监测。」
「评估中心已注意到x-7节点的抗干扰表现。」
没有对第二层侦察信号做出直接评价,但“已记录”和“有价值”这两个词,以及透露“评估中心已注意到”的信息,无疑是一种隐性的肯定。这是沈啸第一次在通讯中传递出超越纯粹结果导向的信息。
林微光稍稍安心,但警惕性更高了。对手的攻击手段在进化,从骚扰到干扰,再到如今的干扰中嵌套侦察,层出不穷。
就在这时,顾知行带来了一个与“基石”无关,却同样重要的消息。
“ESA那边,推迟表决的三个月期限即将结束。”顾知行说道,“由于我们‘灯塔计划’的成功和‘数据信托联盟’的建立,委员会内的支持力量有所增强。最新消息是,标准草案中那些明显针对我们的苛刻条款,很可能被修改或删除。但是……苏氏和他们的联盟,正在做最后的努力,试图在‘长期生物效应监测’和‘强制性的第三方认证’等环节,加入新的、可能拖慢我们推广速度的条款。”
标准之战,也进入了最后的绞杀阶段。
林微光感到一阵疲惫。她仿佛一个同时在下三盘棋的棋手,一盘是与沈啸和“基石”的极限技术对弈,一盘是与苏氏联盟的生死商业搏杀,还有一盘是与ESA的标准规则之争。每一盘都关乎存亡,每一盘都不能输。
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对顾知行说:“做最后的说服和争取工作,动员我们所有的盟友。底线是,不能有明显歧视性或无法实现的条款。必要的时候……”她顿了顿,“可以暗示我们参与‘基石’计划的背景,但不要明说。”
这步棋很险,但或许能震慑住一些摇摆者。
顾知行心领神会:“明白。”
通讯结束,林微光靠在椅背上,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着x-7节点的绿色光点依然在稳定地闪烁,其背后延伸出的数据流,如同一条无声的河流,流向未知的深渊,也承载着所有的希望。
数据流的低语,诉说着技术的坚韧与智慧。
而无形的攻防,在每一个比特中激烈上演。
她知道,短暂的胜利只是过程,最终的评价,尚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