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原卡哈马卡)的太阳神庙广场上,万民匍匐,目送着帝国的缔造者离去。巨大的宝船“镇海龙鲸”号(以缴获的西班牙大帆船为基础,融合大明与印加工艺改造而成)如同漂浮的城堡,静静地停泊在特意疏浚扩建的港口中。它的主桅上,一面玄色大明龙旗与一面象征着新印加帝国的“黄金太阳神鹰”旗并列飘扬,猎猎作响。
吴铭,不,现在应该尊称为“镇国武王”、“大明太子太保”、“新印加帝国摄政王”吴铭,站在船舷边,最后望了一眼这片他奋战、经营了数年之久的土地。八岁的图帕克·瓦尔帕皇帝在岸上用力挥舞着小手,眼中含泪。辅政的贵族班子(由幼帝母族和吴铭提拔的少壮派组成)深深躬下身去。更远处,层层梯田上金黄的玉米与翠绿的土豆苗在风中摇曳,那是他留给这片大陆最深厚的礼物。
“起锚!”陈璘苍劲有力的声音响起,他如今是这支归国舰队的都督,亦是吴铭最坚定的支持者。
巨大的铁锚在绞盘轰鸣中缓缓升起,特制的混合帆(麒麟帆与西洋软帆结合)鼓满了来自太平洋的信风。“镇海龙鲸”号在一支由十二艘大小舰船(包括两艘新建的“星槎”级战舰)组成的舰队簇拥下,缓缓驶离港口,劈开蔚蓝的波浪,向着西方,向着故国大明,开始了归途。
舰队满载着荣耀与……足以震动整个大明帝国的财富与秘密。
船舱内,不仅有从印加帝国国库中提取的、数量惊人的黄金、白银、绿宝石,更有几大舱精心保存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花生等美洲作物的种子和块茎,以及奎宁树皮、烟草等珍贵物产。还有大量记录印加文明、地理、矿产的图册、绳结,以及部分缴获的西班牙火器、铠甲和航海资料。
更重要的是,吴铭的脑中,装着整合一个新大陆帝国的经验,以及对未来全球格局的超前认知。
航行是漫长而顺利的。拥有了更精确的海图(结合了印加、西班牙及大明自身的探索成果)和更先进的航海技术,舰队沿着相对安全的航线,借助洋流与信风,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
数月后,当熟悉的大明海岸线出现在视野尽头时,所有船员都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唯有吴铭,站在“镇海龙鲸”号高大的船楼上,望着那越来越清晰的、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应天府轮廓,心情却愈发凝重。
近乡情更怯?不,是深知朝堂如战场。
他此番归来,携灭国、拓土、祥瑞之功,风头无两。但功高震主,自古皆然。朱元璋是何等雄猜之主?朝中那些江南文官集团、淮西勋贵,又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等着抓他的把柄?他带回来的这些足以颠覆现有经济格局的作物、那些惊世骇俗的见闻、以及他在海外权倾一方的事实,是泼天功劳,也是催命符咒。
“王爷,前方已是长江口,水师哨船已前来引导。”陈璘前来禀报,打断了吴铭的思绪。
“按规制,通报入港吧。”吴铭淡淡道,脸上已恢复了古井无波。
舰队驶入长江,逆流而上。沿途州县,早已接到八百里加急,官吏军民跪迎江岸,争睹“镇国武王”与那传说中跨海远征得胜归来的庞大军容。尤其是那面与龙旗并列的陌生“太阳神鹰”旗,以及船上隐约可见的、皮肤黝黑的印加侍卫,都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轰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先一步飞入了紫禁城。
武英殿内,朱元璋看着手中那份由通政司紧急呈报的、关于吴铭舰队规模、旗帜以及部分模糊贡品清单的简报,手指轻轻敲打着御案,脸上看不出喜怒。太子朱标侍立一旁,眼中则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老大,你怎么看?”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朱标躬身道:“父皇,吴太傅跨海远征,历尽艰辛,不仅扬我大明国威于域外,更寻回诸多祥瑞嘉种,此乃不世之功!儿臣以为,当隆重迎接,厚加封赏,以彰其功,以励天下!”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目光扫过殿内垂手肃立的几位重臣:“徐天德,蒋瓛,你们呢?”
徐达(虽已年老,但仍参与军国重事)声若洪钟:“陛下,吴铭这小子,是块好料!能打,能折腾!甭管他在外面当了多大官,只要他心里还装着大明,还认陛下您这个君父,那就是好臣子!老臣觉得,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蒋瓛则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声音冰冷:“臣已加派人手,沿岸布控,确保万无一失。吴太傅所携人、物,皆在监控之下。”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目光深邃地望向殿外,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正缓缓驶近京师的舰队。
当“镇海龙鲸”号庞大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金陵码头时,整个应天府都沸腾了。码头早已被净街肃清,旌旗仪仗林立,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朱元璋虽未亲至,但派出了以太子朱标为首,魏国公徐达、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等重臣组成的庞大迎接队伍,规格极高。
吴铭身着御赐蟒袍,腰悬宝剑,稳步踏下跳板。陈璘及部分核心将领、随行士子紧随其后,再后面,则是一队身材高大、面容肃穆、穿着印加风格礼仪盔甲的侍卫,抬着一箱箱贴着封条的贡品。
“臣,吴铭,奉旨远征归来!参见太子殿下!”吴铭走到朱标面前,依照臣礼,躬身下拜。动作规范,无可挑剔。
朱标连忙上前亲手扶起,脸上带着温煦的笑容:“太傅快快请起!数年不见,太傅辛苦了!父皇在宫中已备好御宴,为太傅及诸位有功将士接风洗尘!”
一番场面上的寒暄过后,朱标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些造型奇特的贡品箱和那些印加侍卫所吸引。
吴铭适时上前,低声道:“殿下,臣此次远行,幸不辱命。于大洋彼岸,发现广袤新土,其民归化,其主幼弱,暂由臣摄政安抚。特携其国使者、图册、贡品,并……几种或可活亿万民、强我大明国本的‘祥瑞’之种,献于陛下与殿下!”
“祥瑞之种?”朱标眼睛一亮,他深知吴铭从不虚言。
“正是。”吴铭点头,“此物耐旱高产,若能推广,我大明或将……再无饥馑之忧!”
朱标闻言,呼吸都急促了几分,紧紧握住吴铭的手:“太傅!此言当真?!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啊!”
迎接仪式在隆重而微妙的气氛中结束。吴铭及其主要部下被安置早已准备好的、规格极高的驿馆,贡品则由蒋瓛的锦衣卫和宫中专使共同接管,送入内库严加看管。
是夜,宫中御宴,觥筹交错,朱元璋对吴铭及远征将士给予了高度褒奖,赏赐丰厚。但在那看似和谐的气氛下,暗流涌动。不少官员看向吴铭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意味,有敬佩,有嫉妒,更有深深的忌惮。
宴席散后,吴铭回到驿馆。他屏退左右,独自坐在灯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从明天面圣单独奏对时,才真正开始。朱元璋必然要详细了解新大陆的一切,包括他如何摄政,如何用兵,以及……他未来的打算。
他铺开纸张,开始梳理面圣时要呈报的要点,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哪些技术可以交出,哪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筹码……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他的未来,甚至生死。
就在他凝神思考之时,窗外传来极轻微的、如同鸟喙啄击窗棂的三声脆响。
吴铭眼神一凝,这是他与蒋瓛之间约定的紧急联络暗号。
他悄然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一枚小小的、裹着蜡丸的纸卷被塞了进来。
吴铭迅速关上窗,捏碎蜡丸,展开纸条。上面只有蒋瓛那特有的、冰冷简洁的字迹:
“小心,有人欲以‘海外称王,尾大不掉’劾你。明日谨言。”
吴铭看着纸条,在灯火下缓缓将其点燃,直到化为灰烬。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预料之中的冷笑。
“果然……还是来了。”
朝堂的风暴,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更急。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斗志。这大明帝阙,这权力场,他既然回来了,就绝不会任人宰割!
新的博弈,已然开始。而他手中掌握的底牌,远超所有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