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案尘埃落定,带来的影响却如涟漪般持续扩散。
户部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人事地震。赵侍郎及其党羽的倒台,空出了不少关键职位。朱元璋并未急于全部填补,而是借此机会,将一些资历较浅、但背景相对简单、更倾向于实干(或至少看起来如此)的官员提拔上来,其中不乏非江南籍者。户部衙门内,往日那种由江南籍官员主导的、近乎板结的氛围被打破,虽然暗流依旧,但明面上的效率似乎提高了一些。
朝堂之上,针对吴铭的攻讦之声暂时平息了下去。铁一般的证据和皇帝毫不含糊的支持,让那些想借此做文章的人暂时闭上了嘴。吴铭“洪武第一酷吏”、“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刀”的名声不胫而走,令人忌惮。
但吴铭自己却异常清醒。皇帝的“信任”是有条件的,建立在“好用”且“可控”的基础上。朱亮祖那条被强行压下的线索,以及广东送来的那份关于朱亮祖不法事的密奏,都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的头顶,提醒他帝王心术的深不可测和局势的复杂。
他牢记朱元璋让他拟条陈的任务,这既是机会,也是考验。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首先对都察院内部试行了一段时间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总结复盘。
结果令人振奋又啼笑皆非。
振奋的是,这套现代管理理念的粗浅应用,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大部分御史(尤其是年轻御史)的积极性。过去那种磨洋工、写些不痛不痒弹章的现象大为减少。为了在考评中拿到“上等”,御史们外出查案更勤勉,撰写奏疏更注重证据,院内协作也增多。都察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甚至有几个之前表现平平的御史,在这种压力(或者说激励)下,竟然真的挖出了几起地方官员贪墨、刑狱冤案等不大不小的案子,证据扎实,处理得当,得到了皇帝的嘉许。这让吴铭的“绩效考核”有了实实在在的政绩支撑。
啼笑皆非的是,也闹出了一些笑话。比如有两位御史为了争抢一个看起来容易出成绩的案子,差点在值房内上演全武行;还有一位御史为了凑够“办案数量”,把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也写成弹章往上递,被吴铭哭笑不得地打回去重写,并严肃强调了“案由重要性”的考评权重。
“看来任何制度都得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微调啊…”吴铭看着总结报告,内心oS,“KpI驱动既能激发活力,也容易导致内卷和短视行为。还得加上价值观引导和过程监督…嗯,下次开会得强调一下‘办案质量’和‘社会效应’的考核比重。”
基于都察院内部的实践和粮仓案的教训,吴铭开始着手起草那份关于“强化监察、防范贪渎”的条陈。
他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方案,而是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一,推广和完善“量化考评”。建议在各重要衙门,尤其是钱粮、刑名等部门,推行类似的绩效评核制度,将官员政绩与升迁降黜更紧密地挂钩,打破论资排辈,激励实干。
其二,强化异地审计与轮岗。建议加强都察院派驻地方巡按御史的权力和独立性,并定期对户部、漕运等关键岗位的官员进行异地调任或交叉审计,避免形成利益小团体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其三,规范账目管理与追溯。建议由户部牵头,制定更严格的全国性钱粮物资出入库、记账流程标准,所有重要批文、账册必须多人签押、备份存档,确保出现问题时可追查到具体环节和责任人。
其四,鼓励“吹哨”与保护证人。建议对检举揭发贪腐行为者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借鉴刘福的教训),并对打击报复者施以重惩。
其五,都察院内部职能细化。建议在都察院内设立专门负责追踪大额资金流向、核查账目疑点的专业御史岗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才。
条陈写得深入浅出,既有理念,也有具体措施,引用了粮仓案中的许多实例作为佐证。
写完后,吴铭没有立即呈送,而是先拿去给徐妙锦看。徐妙锦聪慧敏锐,常能从他忽略的角度提出建议。
“夫君此策,可谓老成谋国。”徐妙锦细细看完,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尤其是异地审计和保护证人这两条,切中时弊。只是…”她微微蹙眉,“推广考评和强化审计,恐会触及众多官员的固有利益,推行阻力定然不小。”
“我知道。”吴铭点头,“但这正是陛下想看到的。陛下要的,就是一把能砍破这些藩篱的刀。阻力越大,说明越有必要去做。”
他将条陈郑重封好,次日便呈送宫内。
朱元璋看到这份条陈后,的反应无人得知。只知道他在西暖阁独自待了许久。数日后,宫中传出旨意,条陈中所提诸事,着户部、吏部、都察会议奏,择其可行者,逐步推行。
虽然没有立刻全盘采纳,但这已是极大的认可。消息传出,朝野再次震动。人们意识到,吴铭不仅会查案,更开始参与顶层制度设计,其影响力已远超一个普通的三品副都御史。
然而,就在吴铭忙于推动这些新政之时,那份来自广东的、关于永嘉侯朱亮祖的密奏,一直静静地躺在他的抽屉里。
他知道,关于勋贵的问题,迟早要面对。而皇帝将这份密奏送到他这里,或许正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看他如何处置。
眼前的宁静,只是暴风雨间歇的假象。更大的波澜,正在远方积蓄着力量。吴铭站在都察院的窗边,望着南方,目光悠远而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