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钦差行辕内的空气,仿佛凝固的胶质,沉重得令人窒息。所有证供、账册、物证清单均已整理完备,厚厚一摞案卷堆放在密室中央,如同沉默的火山,蕴藏着足以焚毁无数人的惊雷。
李侍郎、张少卿、钱御史三人围着那堆案卷,却无人敢轻易触碰最后的火漆封印。他们的目光时而投向案卷,时而望向窗外南京的方向,脸上交织着完成重任的疲惫、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更深层次的、无法言说的恐惧。
案子查到这个地步,真相已然大白,却又仿佛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停滞。皇帝拿到了最关键的铁证,却并未立刻降下雷霆之怒;燕王府撇清了自身,龟缩不出;都指挥使司一片死寂;就连那权倾朝野的胡惟庸,似乎也只是在京城称病,并未有鱼死网破的举动。
一切,都在等待。等待着那张至高无上的龙椅上,最终的发落。
这种等待,最是煎熬。
吴铭肩头的伤在徐妙锦悄悄送来的药材调理下,已好了七七八八。他比三司官员显得更为平静,每日里除了翻阅案卷细节,便是与王伯推演各种可能发生的局面及应对之策。他深知,在这最后的时刻,任何一丝急躁或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等待中,南京的旨意到了。
来的不是公开的圣旨,而是一队风尘仆仆、神色冷峻的大汉将军和一名面无表情的司礼监随堂太监。他们直接进入钦差行辕密室,甚至没有多余的眼神交流。
“陛下口谕。”随堂太监的声音尖细而平稳,没有任何情绪起伏。
李侍郎三人及吴铭立刻跪倒。
“北疆一案,尔等辛苦了。案情朕已尽知。三司即刻依据现有证供,拟定结案陈词,具本上奏。涉案一应人犯、证物,着锦衣卫即刻接管,押解进京。”
口谕极其简短,甚至没有对案情的任何评价,只是冰冷的程序性指令。
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让李侍郎等人心中巨震!
陛下让他们拟定结案陈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认可了他们的调查结果,此案即将盖棺定论!而“依据现有证供”,这个措辞更是微妙——陛下是否暗示,结案的范围就止步于“现有”供述所及?那未曾点破的名字……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锦衣卫即刻接管”!这意味着皇帝不再完全信任地方和三司,要由他的绝对亲军来掌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绝对的掌控。
“臣等遵旨!”李侍郎压下心中惊涛,叩首领命。
那随堂太监点点头,目光扫过那堆案卷,最后在吴铭身上停留了一瞬,淡淡道:“吴御史,陛下另有口谕给你。”
吴铭心中一凛:“臣恭聆圣谕。”
“陛下说:吴铭此次差事办得不错,受了委屈,也受了惊吓。先回京歇着吧,咱另有任用。”
另有任用?!
这话听起来是关怀和提拔,但结合眼下局势,却让吴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皇帝这是要将他调离风暴中心?是保护,还是……暂时冷藏?
“臣,谢陛下隆恩!”吴铭叩首,面色平静,看不出丝毫波澜。
大汉将军们迅速上前,开始清点、接收所有案卷和证物清单。关押赵四的牢房也被锦衣卫全面接管。
整个过程高效、冷酷、不容置疑。片刻之后,这队皇家使者便带着关乎无数人命运的卷宗和唯一的关键活口,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行辕,仿佛从未出现过。
密室内,只剩下李侍郎三人与吴铭,面面相觑,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实感。
“这……这就结束了?”张少卿喃喃道,仿佛一拳打在了空处。
“陛下自有圣断。”李侍郎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语气复杂,“我等……依旨办事吧。”
结案陈词的拟定,变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政治操作。如何表述案情,如何界定责任,如何措辞……每一个字都需要反复斟酌。最终成文的奏章,将北疆贪墨、资敌的主要罪责牢牢钉死在了已死的刘俊、王登、在逃的赵四(虽被押解,但显然已是替罪羊)以及都指挥使司郑指挥使等人身上。对于兵部职方司,只用了“核查不严,亦有失职”等模糊字眼。而对于燕王府,则定性为“治家不严,御下无方,失于察查”,予以申斥罚俸。至于那个最高处的名字,只字未提。
这是一份皇帝需要的、能够平稳落地、不至于立刻引发朝野剧烈震荡的结案报告。
奏章发出后,李侍郎三人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
吴铭则开始默默收拾行装,准备返京。他知道,北平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真正的风暴,并未消失,只是被推迟,并且转移到了帝国的中枢。
离京前夜,燕王府再次派人送来请柬,这一次,是王妃以私人名义设宴,为吴铭饯行,并感谢他“查明真相,还王府清白”。
宴无好宴。吴铭心知肚明,但还是去了。
宴会气氛诡异而客气。燕王朱棣依旧“病着”未曾露面,由王妃主持。葛诚作陪,笑容热情却难掩眼底的复杂。席间只谈风月,不论政事,仿佛之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从未发生。
临别时,王妃赐下一对玉如意,寓意“平安如意”。葛诚亲自送吴铭出府,在府门前,趁着夜色,低声快速说了一句:“王爷托我带句话:吴御史是聪明人,北平之事,尘埃落定。京城风云莫测,望你好自为之。”
这是警告?是提醒?还是某种意义上的认可?
吴铭微微一笑,拱手道:“多谢王爷、王妃厚赐,多谢长史相送。下官谨记。”
转身离去时,他的背影在北平清冷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挺拔。
他知道,自己在这洪武十三年的北疆风云中,已然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他这把刀,既被皇帝用过,也被燕王忌惮过,更被那隐藏在最深处的巨鳄凝视过。
如今,刀将归鞘,重返京城。
但那更大的舞台,更凶险的博弈,正在那里等待着他。
马车驶出北平城,吴铭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在暮色中沉默的巨城。这里的故事暂告一段落,而属于大明王朝的、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血腥黑暗的洪武大案,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疲惫与锐利的弧度。
京城,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