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城隍庙染布庄的“草木染传习馆”正式开馆。馆内分为“染艺溯源”“工艺展示”“文化体验”三个展区:“染艺溯源”区陈列着从商周的矿物染、汉代的植物染到唐代的绞缬工艺文物复制品,墙上挂着《大乾染艺发展史》长卷;“工艺展示”区里,工匠们现场演示蓝草制靛、苏木熬染、蜡缬印花等传统技艺,染缸旁摆放着标注原料与步骤的木牌;“文化体验”区则为访客准备了素布、染料与工具,任何人都能亲手尝试简单的染色工艺。青娘站在馆前,看着络绎不绝的访客——有带着孩童的百姓、研学的书生,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眼中满是欣慰:“染布不只是手艺,更是文化的载体,咱们要让草木染艺,带着大乾的文化与温度,传到更多地方。”
这“以染布传文化”的想法,源于去年与西域使节的一次偶遇。当时西域使节看到染坊的“丝路金”染布,惊叹于其上的波斯缠枝纹与中原云纹的融合,却不知这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青娘与沈行舟、温景然商议后,便决定不仅要做“好布”,更要做“有文化的布”,让每一匹染布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让草木染艺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纽带。
一、以纹样为笔,绘就文化脉络
染坊的工匠们深入研究大乾各地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染布纹样设计:
- 江南地区主打“水乡雅韵”,纹样多取荷花、垂柳、乌篷船,如“荷露青”布上绣着的江南烟雨图,细节处能看到石桥、水榭,让见过的人都能想起江南的温婉;
- 关西地区侧重“大漠豪情”,纹样以骆驼、胡杨、祥云为主,“风沙褐”布上的胡杨纹,枝干遒劲,尽显西北的壮阔;
- 中原地区则挖掘“古礼风华”,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汉代的回纹、唐代的宝相花重新设计,融入“国风系列”染布,如“汉锦红”布上的回纹,既保留古韵,又不失灵动。
更妙的是“跨文化纹样融合”——为开拓海外市场,染坊将大乾的云纹与海外的卷草纹结合,设计出“云草纹”染布;将中原的仙鹤与西域的葡萄藤结合,创作出“鹤藤纹”染布。去年通过东海商路销往海外的“云草纹”染布,不仅因色彩鲜亮受欢迎,更因纹样中的文化融合引发海外贵族热议,不少人特意派人来大乾,探寻纹样背后的故事。
二、以技艺为桥,连接古今传承
染坊不仅传播当代染艺,更致力于挖掘、复原失传的传统染法,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温景然翻阅《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古籍,耗时半年复原了唐代的“绞缬染法”——将布用线捆扎成不同形状,浸入染料中,解开后便形成独特的冰裂纹样。复原成功后,染坊专门开设“绞缬传习班”,免费教百姓学习这门技艺,如今江南已有不少绣娘将绞缬工艺融入自己的作品,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染坊还与各地书院合作,开设“染艺文化课”,让书生们了解染布与历史、文学的关联——讲解《诗经》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的染色记载,分析古诗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工艺原理,甚至让书生们用染布制作书衣、书写诗句。去年书院的“染艺诗会”上,书生们穿着自己染制的布袍,吟诵着与染布相关的诗词,成为京畿城内的一段佳话。
三、以体验为媒,拉近文化距离
为让更多人感受草木染的魅力,染坊在各地流动站点都设置了“染艺体验角”:
在江南市集,体验角提供荷花梗、柳叶等天然染料,让百姓亲手染制手帕;在关西草原,体验角教牧民用沙棘汁染制马鞍上的布套;在塞北站点,体验角则指导访客用羊毛与染料制作小型挂毯。这些体验活动不收取费用,只为让更多人接触、了解草木染艺,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
最让人动容的是“文化交流体验”——去年西域商队来访时,染坊邀请他们与中原工匠一起染布,西域商队带来了当地的红花染料,中原工匠展示了蜡缬工艺,双方合作染出的“胡汉合璧”布,既有西域的艳丽色彩,又有中原的精致纹样,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见证。西域商队首领拿着这匹布,感慨道:“没想到一块布,能让我们如此亲近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夕阳下,传习馆的体验区里,一位外国使节正跟着工匠学习用蓝草染布,他小心翼翼地将布浸入染缸,看着白色的棉布渐渐变成淡蓝,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喜;不远处,一位老工匠正给孩童们讲解染布纹样中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青娘站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场景,对沈行舟与温景然道:“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像草木染一样,慢慢渗透、静静滋养。一块布,一种技艺,或许就能让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找到彼此的共鸣。”
沈行舟点头:“往后咱们还要把传习馆开到江南、关西、塞北,让草木染艺在更多地方扎根;还要通过商路,把染布与染艺传到海外,让大乾的文化,随着草木的清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温景然则补充道:“咱们还要继续挖掘更多传统染法,培养更多染艺传人,让这门技艺不仅能传播文化,更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传习馆的窗外,晚霞映红了天空,馆内的染缸中,蓝草染料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也在诉说着草木染艺与文化传承的故事。青娘知道,这只是文化传播的开始——未来,“青娘染布”将继续以染为媒,以艺载道,让草木染艺带着大乾的文化与温度,润及四方,泽被远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