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城隍庙前,青娘染布庄的庭院被装点得格外热闹。院中央搭起了木架,挂满了近两年流动经营的成果——江南的“荷露青”如碧水映荷,关西的“风沙褐”似大漠落日,岭南的“苏木红”若丹霞映日,还有融合三地工艺的“双香染”布,在阳光下泛着清雅的光泽。木架旁的长案上,整齐摆放着《草木染经营要略》《区域协作账簿》《客户档案总册》,以及温景然研制的新染料样品,吸引了往来百姓与各地布商驻足围观,这便是青娘染坊举办的“流动经营成果展”,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匠心的展示。
“这‘荷露青’竟能在梅雨季存三个月不发霉?”一位来自江南的布商伸手抚过染布,指尖触感细腻,色泽鲜亮如初,不禁惊叹。青娘笑着递过一旁的《防潮工艺册》:“这是咱们江南站点摸索出的法子,然后用松针熏制,再入樟木箱存储,您看册子上记着详细步骤,回去试试便知。”
不远处,温景然正给几位工匠演示新染料的调配:“这‘岭南双香染’,用苏木与槐花按三比二调和,加少许茯苓粉,既能防蛀,又带清雅香气,尤其适合做书衣、帐幔。”他一边说,一边将调好的染料倒入小染缸,放入一小块白布,不过半刻钟,白布便晕出柔和的粉青色,引得众人连连称奇。
沈行舟则在长案旁向布商们介绍流动网络的布局:“如今咱们在大乾已有二十一处固定坊栈、五十余处流动站点,从京畿到岭南,从关西到敦煌,您若在任何一处下单,三日之内必有回应,十日之内便能收到染布。”他指着墙上悬挂的《大乾染坊流商图》,朱砂红点与墨线交织,勾勒出一张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看得布商们纷纷点头称赞。
这场成果展的由来,是青娘在归乡后与沈行舟、温景然商议而定。他们觉得,流动经营两年多来,不仅积累了工艺与经验,更赢得了百姓与同行的认可,不如举办一场成果展,既让老主顾看到染坊的成长,也让各地布商了解染坊的实力,更能将好的工艺与经验分享给同行,推动整个草木染行业的发展。
成果展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客户见证墙”。墙上贴着来自各地客户的书信——江南戏班班主写道:“青娘染坊的戏服染布,色彩鲜亮,耐洗耐穿,助我戏班在江南巡演大获成功”;关西牧民哈力克的信中画着骆驼与染布,旁注“染布耐磨,防风防沙,是我们草原上的好伙伴”;岭南绣娘则寄来用“苏木红”染布绣成的牡丹图,绣线与染布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当年咱们守着城隍庙这一家小染布庄,总怕做不好、走不远,如今看来,只要用心做事、以诚待人,再远的路也能走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青娘站在庭院中央,看着满院的成果与围观的人群,语气中满是感慨。她转头看向沈行舟与温景然,两人眼中也满是欣慰——从最初的染料短缺、工艺不足,到如今的网络遍布全国、工艺创新不断,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只有他们三人最清楚。
成果展过半时,京畿商会的会长特意前来祝贺,还带来了一块“匠心筑梦”的匾额,亲手送给青娘:“青娘染坊不仅把染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带动了各地染料种植、商队运输,更将草木染艺发扬光大,这‘匠心筑梦’四个字,实至名归!”
青娘接过匾额,深深一揖:“多谢会长谬赞,这匾额不仅是给我们染坊的,更是给所有坚守草木染艺、用心做事的工匠们的。往后,我们定不负众望,继续把好工艺、好染布带给更多百姓,把草木染的文化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成果展渐渐接近尾声,百姓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围着伙计们询问染布的价格与订购方式;布商们则与沈行舟约定,日后要加强合作,将青娘染坊的染布卖到更远的地方。温景然还在给工匠们讲解新染料的工艺,青娘则站在“匠心筑梦”的匾额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这场成果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青娘染坊将带着这些成果与认可,继续在江湖流动经营的路上前行,让草木染的清香飘进更多人家,让“青娘染布”的名号,成为大乾江湖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