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京畿,青娘染坊总栈的染房内,温景然正将一小勺碾碎的胭脂花末倒入染缸,原本素白的棉布在水中轻轻晃动,渐渐晕出一层柔润的粉桃色——这是他新试出的“花果染”法子,用冬日窖藏的胭脂花、山楂果熬制染料,染出的布色比寻常草木染更鲜亮,还带着淡淡的果香。青娘站在一旁,指尖抚过刚捞出的湿布,眼中满是惊喜:“这般法子,倒是解了冬日草木凋零、染料短缺的困局。”
这创新的火花,源于上月关西坊栈的急报。当时天寒地冻,关西常用的沙棘、红柳皆已枯萎,染料库存告急,而西域商人的一批“春日祭”染布订单又迫在眉睫。温景然接到消息后,日夜在药庐与染房间奔波,想着“草木虽枯,花果可藏”,便试着用窖藏的胭脂花、山楂、红枣熬煮,反复调试比例,终于试出了这“花果染”工艺。
“起初用山楂熬染,布色偏暗,加了些胭脂花便亮了许多,再兑半盏蜂蜜,还能让颜色更持久。”温景然指着染缸中的染料,向青娘与沈行舟解释,“这法子不仅能用冬日花果,还能省下不少煮染料的柴火——寻常草木染需文火熬两刻,这花果染一刻便够。”
染坊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空想,而是源于经营中的实际难题。细数这些年的巧思,桩桩件件皆与“破困局”相关:
早前江南坊栈染布,总因梅雨季水质偏软,导致颜色易褪。青娘见当地农户用竹炭净水,便试着在染缸中加入少量烧透的竹炭,果然让染布固色效果好了许多——这“竹炭固色法”后来还被写入《草木染经营要略》,成了江南各染坊的常用法子。
沈行舟经营茶庄时,见茶农将陈茶梗晒干熏物防蛀,便提议将茶梗磨成粉,混入染布的浆糊中。一试之下,染好的布不仅不易生虫,还带着淡淡的茶香,深受文人雅士喜爱,成了京畿坊栈的“茶韵系列”招牌。
就连流动站点的“染布马车”,也是众人集思广益的创新。起初马车颠簸,染好的布常被压皱,伙计们便在车内架起分层木架,铺上软布;后来又在车辕旁加了个小染缸,可在市集现场演示染色,吸引了不少百姓驻足下单——这“可演示、防压皱”的染布马车,成了江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创新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遇到难处时,多转个弯、多试一次。”青娘将那匹粉桃色染布挂在晾布架上,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布上,泛着柔和的光泽,“就像这花果染,若不是关西缺染料,若不是景然不肯放弃,哪能有这般好颜色?”
沈行舟闻言,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多层的染缸:“我想着,往后各坊栈染布,若能一层染浅色、一层染深色,便能一次染出渐变色,省些功夫。咱们明日便找木匠打一个试试?”青娘与温景然相视一笑,连连点头。
染房内,染缸中还在冒着细微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花果与草木的清香。这些源于匠心与巧思的创新,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不仅破解了经营中的困局,更让古老的草木染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未来的江湖流动经营路上,青娘染坊的众人,还将带着这份创新的热忱,遇难题便想办法,见空白便去填补,让“青娘染布”的颜色,越来越丰富,让草木染的故事,越来越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