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月色洒在云溪班的营地,青娘端着一碗热茶,坐在戏台旁的石阶上,看着柳班主手把手教年轻演员走台步。演员们身着染坊新制的戏服,一个转身、一个水袖,都带着戏曲特有的韵味,让青娘忍不住看得入了迷。
“青年姑娘,也对戏曲感兴趣?”柳班主走过来,在青娘身边坐下,“这些孩子都是戏班的未来,只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学戏的越来越少了。”
青娘笑着摇头:“我是被戏服与戏曲的融合打动了。之前只知道染戏服要贴合角色,现在才发现,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都与戏服的设计息息相关。比如穆桂英的战袍,袖口要宽松才能方便耍枪,裙摆要厚重才能凸显将帅威严。”
柳班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没想到青娘姑娘对戏服的理解这么深!其实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戏服有讲究,连妆容、道具都有门道。比如虞姬的‘如意冠’,上面的珠子数量、颜色,都要与戏服搭配,才能凸显角色的身份。”
从那天起,青娘开始主动学习戏班文化。白天,她跟着演员们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虞姬的温婉坚贞、穆桂英的豪迈果敢、白素贞的仙气灵动,再根据这些特质调整戏服的染色细节;晚上,她则听柳班主讲戏曲的历史渊源、经典剧目背后的故事,慢慢理解戏曲中“写意”与“写实”的平衡。
一次,染坊为《白蛇传》染制“断桥”片段的戏服时,青娘特意调整了白素贞的裙装颜色——原本的珍珠白裙装,在裙摆处加入了淡淡的水蓝渐变,像西湖的水波。柳班主看到后,激动地说:“太好了!‘断桥’讲的是白素贞与许仙在西湖断桥重逢,这水蓝渐变正好贴合剧情,让角色更有代入感!”
演员灵儿穿上这身戏服彩排时,裙摆随动作飘动,水蓝渐变若隐若现,仿佛真的有湖水环绕,引得戏班众人连连称赞。灵儿笑着说:“穿上这身戏服,我感觉自己真的站在西湖断桥上,连情绪都更容易调动了!”
沈行舟也从戏班文化中得到启发。他发现戏班的“排班制”很有借鉴意义——戏班根据演员的特长安排角色,确保每个演员都能发挥优势。于是,他将这种制度引入染坊,根据伙计们的擅长领域,重新分配工作:阿木力气大,负责搬运布料和染料;阿春心细,负责布料的预处理和晾晒;两个年轻伙计学习能力强,跟着温景然学习染料熬制和品质检验。
“这样分工后,伙计们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沈行舟对青娘说,“之前染一批戏服需要三天,现在两天就能完成,还能保证品质。这就是向戏班文化学习的收获。”
温景然则对戏班的草药养生很感兴趣。戏班演员常年排练,容易腰酸背痛,柳班主会用深山草药熬制膏药,缓解疼痛。温景然向柳班主请教了膏药的配方,不仅用来照顾染坊的伙计,还在染料中加入了少量具有舒缓作用的草药——染布时,伙计们接触布料,草药的清香能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戏班的草药知识很实用,”温景然对青娘说,“我还发现,有些草药既能养生,又能固色,比如艾草,加入染料中,既能让颜色更持久,又能散发淡淡的清香,一举两得。”
随着对戏班文化的深入学习,染坊与戏班的合作愈发默契。染坊不仅能根据戏曲剧情调整戏服颜色和设计,还能为戏班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用染剩下的边角料,为戏班制作小道具;在戏班演出前,帮演员整理戏服、检查妆容。
戏班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染坊。柳班主在每场演出前,都会特意介绍戏服的染色工艺,向观众推荐青娘染坊;演员们则会在与其他戏班交流时,分享染坊的品质和服务,为染坊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一日,邻镇的“百花班”专程来云溪班交流,看到云溪班的戏服后,当即表示要与青娘染坊合作。百花班的班主笑着说:“早就听说云溪班的戏服好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连戏服都能与剧情融合得这么好,可见染坊对戏曲文化的理解有多深。我们也要订这样的戏服!”
青娘笑着答应,心中满是成就感。她知道,学习戏班文化,不仅让染坊的戏服染色更贴合戏曲需求,还让染坊与戏班的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艺业相融、互利共赢”。
夕阳西下,染坊的伙计们和戏班的演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收获。阿木学着唱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引得众人阵阵欢笑;戏班的年轻演员则向温景然请教草药养生的知识,气氛热烈而温馨。
青娘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温暖。她知道,学习戏班文化的过程,不仅是染坊技艺提升的过程,更是染坊与戏班情谊深化的过程。未来,她还会继续学习更多的地方文化,让流动染坊的技艺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有特色的染布作品,在江湖流动经营的路上,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商业”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