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染坊的竹藤棚下已响起了窸窸窣窣的布料摩擦声。青娘刚走进染坊,就见阿木蹲在染桶旁,正笨拙地用木棍搅拌染料,染料溅得满手都是,脸上还沾了一块靛蓝;负责晾晒的阿春则站在晾架前,对着一匹歪歪扭扭挂着的布帛发愁,布角垂落下来,险些蹭到地面。
“阿木,搅拌染料要用巧劲,顺着桶壁转圈,不是用蛮力硬搅。”青娘走过去,接过阿木手中的木棍,示范着如何轻柔地搅动,“你看,这样既能让染料均匀,又不会溅出来,还能节省力气。”
阿木红着脸点点头,学着青娘的样子尝试,果然比之前顺畅了许多。青娘又走到阿春身边,帮她重新挂好布帛:“挂布要先找好布的中线,两边对齐,再用夹子固定,这样布帛才能平整,晾干后也不会变形。”
自从染坊改用竹藤结构和山泉水染色后,染布的工艺比之前更精细,对伙计们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可伙计们大多是之前在固定染坊做过粗活的,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简单操作,面对新的工艺和流程,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团队间的配合也时常出问题——有时染好的布帛没人及时晾晒,堆在一旁耽误了时间;有时该准备染料了,负责采购草药的伙计却还没回来,导致染色工序停滞。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青娘看着眼前略显混乱的场景,心中暗暗思忖,“流动染坊靠的就是团队协作,若是每个人都只做自己的事,不互相配合,就算工艺再好,也做不好生意。”
傍晚收工时,青娘特意把所有伙计召集到染坊的空地上,还请来了沈行舟和温景然。“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青娘看着伙计们疲惫的脸庞,语气诚恳,“但咱们也得承认,咱们的团队配合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昨天,阿木染好了五匹布,却没人及时晾晒,最后还是沈公子帮忙,才没耽误交货。咱们是一个团队,不是各自为战,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把染坊的生意做好。”
阿木听到自己的名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青娘,是我不好,我染完布就以为没事了,没想着去通知阿春晾晒。”
阿春也连忙说道:“不怪阿木,是我没主动去问,以为今天染布不多,没想到会突然忙起来。”
沈行舟见状,笑着说道:“大家能认识到问题就好。其实不仅是伙计们,咱们所有人都需要磨合。我有个提议,咱们可以搞个‘轮岗制’,让每个伙计都轮流去做不同的工序——今天阿木染布,明天就去帮忙晾晒;今天阿春晾晒,明天就去帮忙采购草药。这样一来,大家既能熟悉所有工序,又能理解彼此的难处,配合起来自然会更顺畅。”
温景然也补充道:“我还可以给大家做些简单的培训,比如教大家如何辨别草药的品质,如何判断染料的浓度,如何处理染色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这样就算遇到突发情况,大家也能自己解决,不用事事都等着青娘。”
伙计们纷纷表示赞同,阿木兴奋地说:“太好了!我早就想学着怎么熬制染料了,之前看温大夫熬染料,觉得特别神奇!”
阿春也笑着说:“我也想学着采购草药,这样以后就知道哪些草药适合染布,不会买错了。”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正式开始了“轮岗制”和技能培训。沈行舟负责教伙计们如何核算成本、与客户沟通,还教他们简单的记账方法,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做的工序对整个染坊的重要性;温景然则带着伙计们去山间认识草药,教他们如何采摘、清洗、熬制,还教他们用试纸检测水质,确保染色效果;青娘则专注于传授染布的核心技艺,从布料的预处理、染料的配比,到染色的时长、晾晒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
轮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阿木第一次去采购草药时,就把茜草和紫草弄混了,买回来的草药根本不能用,最后还是温景然带着他重新去山里采摘,才没耽误染料的熬制。阿春第一次尝试染布时,因为没控制好染料的浓度,把一匹白布染成了深一块浅一块的“花布”,急得差点哭出来。
青娘没有责怪阿春,而是拿着那匹“花布”,对所有人说:“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不敢改正。这匹布虽然染花了,但咱们可以想想办法,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比如咱们可以在花布上绣些花纹,做成小荷包或者帕子,说不定还能成为特色产品。”
在青娘的鼓励下,阿春重新振作起来,跟着青娘学习如何调整染料浓度,还主动向有经验的伙计请教。几天后,她终于染出了第一匹色泽均匀的布帛,拿着布帛跑到青娘面前,激动得手都在抖:“青娘,你看!我染成了!我终于染成了!”
青娘接过布帛,欣慰地笑了:“太好了!阿春,你看,只要肯学、肯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随着轮岗制的推进,伙计们的技能越来越全面,团队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之前染布时需要青娘不停提醒,现在伙计们自己就能安排好工序——负责染布的伙计会提前告诉晾晒的伙计大概什么时候能染好,负责采购的伙计会根据染布的量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草药,甚至还会主动互相帮忙:染布的伙计忙不过来时,晾晒的伙计会抽空去帮忙搅拌染料;采购的伙计回来晚了,负责熬制染料的伙计会提前准备好柴火和锅具。
更让青娘惊喜的是,伙计们还在实践中提出了不少好建议。负责采购的伙计阿福发现,山里的野菊花晒干后可以用来染浅黄色,不仅成本低,色泽还很清新,他把这个发现告诉青娘后,青娘立刻尝试用野菊花染色,果然染出了深受客户喜欢的“菊黄布”;负责晾晒的阿春则发现,将布帛在阳光下晾晒两个时辰后,再移到阴凉处阴干,布帛的色泽会更柔和,她的这个小技巧,让染坊的布帛品质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一天傍晚,染坊顺利完成了一笔大订单——为镇上的绸缎庄染制二十匹不同颜色的布帛,而且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一天。伙计们围坐在染坊的竹藤棚下,吃着沈行舟带来的点心,喝着温景然熬制的草药茶,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
“要是在以前,咱们肯定完不成这么大的订单,更别说提前交货了。”阿木拿着一块菊黄布,兴奋地说,“现在咱们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配合,感觉染坊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青娘望着伙计们开心的笑容,心中满是温暖。她看向身边的沈行舟和温景然,眼中满是感激——若是没有他们的帮忙和建议,染坊的团队磨合不会这么顺利。沈行舟仿佛读懂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你不用谢我们。”
温景然也笑着说:“咱们是生意伙伴,更是一家人。团队磨合好了,往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能一起克服。”
夜色渐浓,染坊的油灯亮了起来,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竹藤棚外,山间的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草药的清香;棚内,伙计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接下来的订单,规划着如何把染坊的生意做得更好。青娘知道,团队的磨合没有终点,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走不通的路。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团队默契,也将成为流动染坊最宝贵的财富,陪伴他们走过接下来的江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