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泉州阴雨连绵,给各项生产进度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日清晨,青娘刚到染布庄,就见周会长浑身湿透地跑了进来,手里攥着一张湿漉漉的织造进度表,语气急切:“青娘会长,不好了!连续下雨导致机房潮湿,织机运转卡顿,好几名织工还受了潮寒请假,原本预计十日完成的贡品云锦,现在只织好了三成。下批贡品要在十五日后送抵京城,若是按这个进度,肯定会逾期!”
青娘立刻跟着周会长前往机房,只见机房内雾气弥漫,地面湿滑,几台织机停在一旁,织工们正用布擦拭机器上的水汽,还有两名织工面色苍白地坐在角落休息。她伸手摸了摸织机的木质部件,果然手感潮湿,眉头当即紧锁:“这样的环境根本没法正常织造,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让云锦受潮变色。”
稍作思索,青娘立刻下令:“先把织机搬到庭院里的棚子下,那里通风好,再派两人去集市买些木炭,在机房和棚子周围点燃除湿;给请架的织工送些温大夫配的驱寒药,让他们尽快康复返工;剩下的织工分成两班,日夜轮换织造,我和你也加入,争取把进度赶回来。”
周会长连忙按吩咐行动,不多时,庭院里的棚子下就架起了织机,木炭燃起的暖意驱散了潮湿,织工们分工明确,织机声重新响起。青娘坐在织机前,手指翻飞间,金线与绒线飞速交织,她一边织造,一边提醒织工们:“动作可以快些,但纹样不能出错,尤其是日月星辰的衔接处,必须按之前教的手法来,不能因为赶工期就降低品质。”
就在染布庄全力赶工之时,药材加工厂也传来了紧急消息。温景然的学徒气喘吁吁地跑到染布庄,喊道:“青娘会长,温大夫让我来请您过去一趟!东洋订单的药膏还差五十盒没完成,可熬药的柴火快用完了,附近的柴薪供应商说连日下雨,山路难走,要三天后才能送柴来,工期眼看就要赶不上了!”
青娘心中一紧,叮嘱周会长:“这里就交给你了,务必盯着织工们按进度织造,有问题立刻派人告诉我。”说罢,便跟着学徒匆匆赶往加工厂。加工厂内,几口熬药的大锅正小火慢熬,柴火堆却已见底,温景然正拿着账本发愁,见青娘进来,连忙道:“柴火只够支撑今日的熬制,若是等供应商送柴,不仅东洋订单要逾期,连下批贡品药膏的工期也会受影响。”
“泉州城外的西山有个柴窑,那里储存了大量干柴,就是距离稍远。”青娘思索道,“我立刻安排行会的马车和护卫,现在就去西山运柴。你这边先把已熬好的药膏分装完毕,再让工人们准备好下一批药材,等柴火运来,立刻开工熬制,咱们也分成两班,日夜不停赶进度。”
温景然点头应下,青娘则快步前往行会的马车行,安排了十辆马车和五名护卫,亲自带队前往西山。山路果然泥泞难行,马车陷在泥里好几次,护卫们和车夫一起推车,浑身都沾满了泥土。折腾了近四个时辰,终于抵达西山柴窑,青娘与柴窑掌柜商议后,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足够的干柴,连夜往回运送。
次日清晨,满载干柴的马车终于回到加工厂,温景然早已带着工人们等候在门口。柴火一卸下来,立刻有人引燃,大锅重新燃起旺火,药膏熬制的香气弥漫在车间里。青娘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温景然道:“我已经让人去通知东洋的采购商,说咱们会按时交货,让他们放心。你这边盯着药膏的熬制品质,我再去茶厂看看,别那里也出了工期问题。”
果然,刚到江南茶厂,茶农们就围了上来,神色焦急:“青娘会长,今年秋雨多,茶叶晾晒困难,原本预计五日晒干的茶叶,现在晒了三日还是湿的,若是再晒不干,就会发霉变质,御茶的炒制工期就要延误了!”
青娘查看了晾晒场上的茶叶,果然湿漉漉的,她环顾四周,看到茶厂旁有几间废弃的仓库,眼前一亮:“咱们可以把仓库改造成烘干房,在仓库里架起炭火盆,用竹架分层摆放茶叶,控制好温度,既能快速烘干茶叶,又不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品质。我立刻让人去准备炭火和竹架,你们把湿茶叶收集起来,等烘干房准备好,立刻进行烘干。”
茶农们喜出望外,立刻行动起来。青娘安排人加固仓库门窗,架起炭火盆和竹架,又教茶农们如何控制炭火温度:“温度不能太高,保持在微热即可,还要定时翻动茶叶,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均匀烘干。”
接下来的几日,青娘穿梭在染布庄、加工厂和茶厂之间,日夜不停盯着各个环节的工期进度。染布庄里,织工们轮换织造,云锦的完成进度日渐加快;加工厂内,柴火充足,药膏熬制和分装有条不紊地进行;茶厂里,烘干后的茶叶色泽鲜亮,炒茶师傅们正按标准炒制,香气扑鼻。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工期即将赶上之时,泉州港传来消息——沈行舟托人送回急信,说东洋采购商临时增加了订单,要求再追加三十匹云锦和二十盒药膏,且要和之前的货物一起交付,这意味着原本刚好赶上的工期,又要再压缩三日。
青娘拿着急信,立刻召集周会长和温景然商议。周会长面露难色:“现在云锦已经织好了八成,要再追加三十匹,还要压缩三日,除非再增加织工。”温景然也道:“药膏还差二十盒,追加二十盒的话,原料足够,但需要再增加熬制的大锅和人手。”
“织工和人手我来解决。”青娘当机立断,“我去行会召集那些手艺好的兼职织工和加工厂学徒,让他们过来帮忙;周会长,你把云锦的织造任务分配下去,优先保证贡品和追加订单的织造;温大夫,你再架两口大锅,让学徒们跟着熟练工学习熬制,确保药膏品质不下降。咱们再加把劲,一定能按时完成所有订单!”
在青娘的安排下,更多人手加入到赶工中。染布庄的棚子里又架起了十台织机,织机声日夜不绝;加工厂内,新的大锅燃起旺火,学徒们在熟练工的指导下认真熬制药膏;茶厂里,御茶的炒制已经完成,正分装成箱,等待与云锦、药膏一起运往港口。
经过连续七日的日夜赶工,终于在交付前一日完成了所有订单。三十匹追加的云锦纹样精美,二十盒追加的药膏香气清雅,御茶也已包装妥当。当所有货物整齐地堆放在泉州港的码头时,青娘、周会长和温景然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周会长感慨道:“若不是青娘会长统筹安排,咱们这次肯定赶不上工期。您不仅想到了除湿、运柴、烘干的法子,还及时召集人手,真是太厉害了!”
青娘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工期再紧张,咱们也不能降低品质,这是行会的规矩,也是咱们能立足商海的根本。等沈行舟回来,看到咱们按时完成了所有订单,一定会很高兴的。”
夜色渐深,码头的灯火照亮了堆积如山的货物,也照亮了众人眼中的希望。虽然连日赶工疲惫不堪,但他们知道,按时完成订单不仅能赢得皇家和东洋采购商的信任,更能为行会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工期的紧张考验的不仅是效率,更是统筹规划与坚守品质的决心,而他们,无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