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风里,带着雨后的湿润。青娘与沈行舟并肩站在茶园的最高处,脚下是层层叠叠的茶丛。她刚在前一天与行舟初遇并定下了合作的方向,今天的任务,是把“标准”落地——先从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芽两叶”开始。
“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青娘望着坡下的茶农们,“让每一个人都明白,什么是‘一芽两叶’,以及为什么必须这样采。”
沈行舟点头:“我已让北坡、南坡和西坡各来两位手快的茶农,我们先做样板,再分片推广。”
二
青娘将随身的白瓷茶荷、镊子和放大镜摆到木桌上,又取出几张她昨晚画好的图示:一张是“一芽两叶”的正确形态,一张是常见错误——带鱼叶、带病虫叶、带老叶。她把图示贴在木屋的木板墙上,让每个人一抬头就能看到。
“各位,”青娘的声音清晰,“‘一芽两叶’,不是随手一掐。芽要肥壮,叶要嫩匀。鱼叶不采,病虫叶不采,冻伤叶不采。请大家先看我和行舟示范。”
她与沈行舟走到茶丛前。青娘用镊子轻轻拨开一片叶背,指着那一层细密的绒毛:“看到这个了吗?绒毛密而匀,说明叶龄合适。再看叶脉——柔软,有弹性。”
沈行舟接过话:“采摘时,手势要轻,捏住节间,轻轻一提,不要拉扯。一芽两叶,带梗不过指节。”
两人各采了一把,放到茶荷里。青娘让茶农们轮流上前,用放大镜观察,再用手指轻捻,感受叶子的柔软度。
“现在,”青娘说,“每人采一小把,按图来。采完我们当场评,谁的最标准,我送他一把新的采茶剪。”
三
茶农们散开去采。青娘与行舟穿梭在茶行间,不时停下,指出某个人的手法问题。
“王婶,这把里有鱼叶,看到没有?这一片小的,形状像鱼尾的,要剔掉。”
“李伯,你这芽头是好的,但叶片偏老,叶脉太硬了。”
“阿牛,别贪快,带梗太长了,会影响后续杀青。”
茶农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有人一开始嫌麻烦,可当青娘把他们采的茶样与标准样并排放在茶荷里,优劣一眼就能看出时,他们自己也笑了。
“青娘,这样一分,真是不一样。”王婶说。
“不一样的不只是样子,”青娘笑,“还有口感和卖相。我们要的是香清、水细、耐泡。只有标准统一,才能稳定做到。”
四
一个时辰后,大家回到木屋前。青娘把每个人的茶样都摊在白瓷盘里,按“形态—匀整—杂质”三项打分。她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只让大家看:谁的芽叶最齐,谁的盘中没有黄叶、没有碎片。
“今天的‘样板手’是——”青娘故意停了一下,“西坡的阿禾。”
人群里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腼腆地笑了。青娘把一把新的采茶剪递到他手里:“这把剪子给你。从今天起,你是西坡的‘标准员’,负责每天出工前的示范和收工后的抽检。”
阿禾愣了愣,随即郑重地点头:“我记住了。”
五
“接下来,我们把‘一芽两叶’写进‘采收须知’。”青娘把一张早已准备好的单子贴到墙上,“还有几条也要一并记住——
“第一,上午采,露水干后开始,至午前结束;
“第二,不采雨天叶;
“第三,鲜叶下树后两刻钟内送回萎凋槽,不得日晒;
“第四,分级盛放,不混级。”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每一组设一名组长,组长每天收工前,要在‘采收单’上签字。谁的组连续三天无差错,月底有奖励。”
茶农们听得认真,有人已经掏出随身的小本本记下。
六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路上传来一阵喧哗。德顺茶行的王掌柜带着两个伙计,踩着湿滑的泥路来了。他的脸色不太好看。
“统一标准?”王掌柜冷笑,“你们以为自己是谁?”
青娘没有接他的话,只把刚评完的茶样推到他面前:“王掌柜,尝尝?”
王掌柜狐疑地看了她一眼,还是伸手捻了捻,又凑到鼻尖闻了闻。他没说话,但眼神里的不屑淡了几分。
“我们做事,不靠嗓门大。”青娘平静地说,“靠品质。您要是愿意,我们可以在试茶会上见分晓。”
王掌柜哼了一声,甩袖而去。
七
午后,太阳从云缝里出来。青娘与沈行舟带着几个人去看萎凋槽。鲜叶薄薄地摊在竹筛上,青娘用手背轻触叶表,感受湿度。
“今天风大,萎凋时间要比昨天短。”沈行舟说。
“再短也要等到青草气退去,清香出来。”青娘补充,“我们不差这半个时辰。”
她转头对组长们说:“记住,‘一芽两叶’只是第一步。萎凋、杀青、揉捻、烘干,每一步都要按流程来。谁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从哪个环节补课。”
八
傍晚,青娘把第一批按“一芽两叶”标准采下并完成萎凋的鲜叶,亲自下锅杀青。她没有用大灶,而是用了一口小锅,为的是让茶农们看得更清楚。
“火要稳,手要快。”青娘一边翻抖,一边讲解,“听声音——‘沙沙’声变成‘噗噗’声,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青草气退去,清香出来,就可以出锅了。”
茶农们围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有人忍不住小声感叹:“原来杀青也有这么多门道。”
青娘笑:“门道不多,标准不少。标准清楚了,做起来就不难。”
九
茶出锅后,趁热揉捻。青娘把茶叶拢在竹匾里,示范如何用掌根推压、如何收拢、如何避免把叶梗揉断。她让几个人轮流上手,自己在一旁纠正姿势。
“力度要像揉面,”她说,“不是死劲,是活劲。条索要紧结,但不能断碎。”
有人问:“青娘,这样做,是不是会慢很多?”
“慢是慢了一点,”青娘坦然,“可我们要的是回头客,不是一次性买卖。慢,是为了走得更远。”
十
夜色落下,山里安静下来。青娘把今天的“采收单”和“加工记录”收齐,逐一签上自己的名字。她又在墙上的“标准板”上,用粉笔写下明天的安排:
- 日出后:各组组长示范“一芽两叶”
- 辰时:北坡、南坡、西坡分片互检
- 申时:周老到园,做一次“盲评”
沈行舟端来一杯温水:“今天辛苦你了。”
青娘接过,喝了一口:“辛苦,但值得。”
十一
月光在茶园上铺开一层薄薄的银。青娘与沈行舟并肩走在回木屋的小路上。
“行舟,”青娘忽然开口,“明天周老的盲评,你别紧张。我们只把该做的做好,剩下的交给茶自己说话。”
沈行舟笑了笑:“我不紧张。有你在,标准在,心里就踏实。”
青娘侧头看他一眼,也笑了:“标准在,人也在。我们就这么走下去。”
他们的脚步声在夜里轻轻回响,像在为明天的“试泡见真章”做着最朴素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