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石村,日头刚过晌午,村北头的草木基地就热闹了起来。青娘蹲在新开辟的荒坡上,指尖捏着一株刚冒芽的蓝草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挖好的土坑中。泥土带着雨后的湿润气息,混着草木的清香,漫过她的指缝——这是她和村民们花了半个月开垦的十亩荒坡,专门用来培育新的蓝草品种,可眼下,幼苗的长势却让她犯了愁。
“青娘掌柜,这幼苗怎么还是蔫蔫的?”负责育苗的王伯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水壶,眉头拧成了疙瘩。只见刚种下的蓝草幼苗,叶子微微卷曲,颜色也不是鲜亮的翠绿,反倒带着几分发黄,和旁边老基地里的幼苗比起来,差了一大截。
青娘站起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目光扫过整片荒坡。荒坡的土层虽然厚,但透气性不如老基地,加上前几天刚下过一场暴雨,土壤有些板结,幼苗的根须怕是没法好好呼吸。她沉吟片刻,对王伯说:“咱们得给幼苗松松土,再在根部铺一层碎秸秆,既能保水,又能透气。另外,浇水不能太勤,不然根容易烂。”
说着,她拿起小锄头,轻轻刨开一株幼苗根部的泥土,果然看到根须有些发白,没有新根冒出来。王伯见状,连忙招呼其他村民:“大家都按青娘掌柜说的做,先松土,再铺秸秆,浇水的时候慢着点!”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小锄头松土,有的去村里的打谷场搬运碎秸秆,有的则拿着水壶,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陈砚提着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采摘的野艾叶,他把竹篮递给青娘:“李郎中说,用野艾叶煮水浇在幼苗周围,能驱虫,还能给土壤增肥,你试试看。”
青娘眼睛一亮,接过竹篮:“还是你想得周到!咱们现在就去煮艾水。”两人快步走到基地旁的小棚屋,陈砚生火,青娘则把野艾叶切碎,放进大铁锅里。不一会儿,锅里就冒出了袅袅热气,艾香弥漫开来,飘得整个基地都是。
等艾水放凉后,村民们用瓢舀着,小心地浇在每一株幼苗的根部。青娘蹲在地里,看着幼苗被艾水滋润后,叶子似乎舒展了一些,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可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办法,要想让新基地的幼苗长得好,还得从改善土壤入手。
当天晚上,青娘在染坊的账房里翻找资料,希望能找到改良土壤的方法。她记得小时候,娘曾说过,草木灰和腐熟的农家肥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地更肥沃。可村里的农家肥大多被村民们留着种庄稼,草木灰也不够用,怎么才能弄到足够的肥料呢?
就在她发愁的时候,老周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青娘掌柜,府城的张掌柜派人送来消息,说下个月要追加三百匹蓝布的订单,还说邻县的‘裕丰布庄’也要订两百匹浅青布,咱们的染料怕是不够用了!”
青娘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老基地的蓝草刚到采摘期,新基地的幼苗还没长大,要是订单突然增加,染料肯定会短缺。她站起身,来回踱步:“老周,你明天去周边的村子问问,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蓝草和野艾,咱们高价收购。另外,让府城染坊的狗蛋把染布的进度放慢一些,先保证已经订出去的布能按时交货。”
老周点点头,又想起了一件事:“对了,青娘掌柜,今天我去县城买工具,听说刘老板的染坊倒闭了,他之前欠了不少钱,现在躲起来了,好多布商的订单都没完成,大家都在找他呢。”
青娘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刘老板虽然之前多次找她的麻烦,但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也让人唏嘘。她摇摇头:“不管他了,咱们先顾好自己的生意。你明天去县城的时候,顺便打听一下,有没有染坊愿意跟咱们合作,咱们可以提供染料,让他们帮着染布,这样既能解决订单多的问题,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
第二天一早,老周就去了县城。青娘则带着几个村民,继续在新基地里改良土壤。她让人把村里的鸡粪、鸭粪收集起来,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堆在地里腐熟,准备用来给幼苗施肥。陈砚则去了深山,想找找有没有新的染料草木,或许能缓解染料短缺的问题。
傍晚的时候,老周从县城回来了,脸上带着几分兴奋:“青娘掌柜,有好消息!县城里有三家染坊愿意跟咱们合作,他们说只要咱们提供染料和染布工艺,他们就帮咱们染布,工钱按每匹布五文钱算。另外,我还打听了,周边村子有不少村民种了蓝草,就是不知道怎么卖,咱们可以跟他们签订收购协议,以后他们的蓝草咱们全包了!”
青娘喜出望外,连忙让老周把那三家染坊的掌柜请来,商量合作的细节。第二天,三家染坊的掌柜如约而至,他们分别是“福顺染坊”的张掌柜、“同兴染坊”的李掌柜和“永泰染坊”的王掌柜。
青娘把他们请进账房,拿出染好的蓝布样品,递给他们:“各位掌柜,咱们的草木染布,大家也看到了,颜色鲜亮,耐洗不掉色,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单靠咱们自己的染坊,实在忙不过来。要是咱们能合作,我提供染料和染布工艺,你们出场地和工人,赚到的利润咱们按六四分成,你们六,我们四,怎么样?”
张掌柜拿起样品,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揉搓了几下,满意地点点头:“青娘掌柜,你的草木染布确实好,在县城里很受欢迎。六四分成很公道,我们愿意合作。不过,你得保证染料的供应,还有染布工艺得教给我们的工人。”
青娘笑着说:“这是自然。染料我会按时送到你们的染坊,染布工艺我会派专门的师傅去教,保证你们的工人能尽快上手。另外,我还会给你们提供‘草木染质量标准’,只要按标准来,染出来的布就不会有问题。”
其他两位掌柜也纷纷表示同意,当天就签订了合作协议。青娘还和他们约定,每个月召开一次交流会,分享染布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着三位掌柜满意地离开,老周兴奋地说:“青娘掌柜,这下咱们再也不用担心订单多的问题了!有了这三家染坊的帮忙,咱们的生意肯定能做得更大。”
青娘点点头,心里却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新基地的幼苗。她和陈砚商量后,决定去邻县的农业园请教经验。邻县的农业园有位姓赵的老园主,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对土壤改良很有研究。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陈砚带着两匹染好的布,作为礼物,去了邻县的农业园。赵老园长听说他们是来请教土壤改良的,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带着他们参观了园里的田地。
“你们的问题,我知道了。”赵老园主听完青娘的介绍,指着园里的一块地说,“那块地之前也和你们的荒坡一样,土壤板结,幼苗长得不好。后来我们用了‘绿肥还田’的方法,就是在地里种上紫云英,等紫云英长到一定高度,就把它翻到土里,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这样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增加肥力。另外,还可以在地里撒一些河沙,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青娘恍然大悟,连忙记下赵老园主的方法。赵老园主又给了她一些紫云英种子,笑着说:“这些种子你们拿去试试,要是有什么问题,随时来问我。你们的草木染布我很喜欢,既环保又好看,以后我园里的工人衣裳,就订你们的布。”
青娘连忙道谢,带着紫云英种子和满满的收获,回到了青石村。她立刻组织村民,在新基地的地里种上了紫云英,还让人去河边拉了几车河沙,撒在土壤里。村民们虽然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但看到青娘信心满满的样子,也都干劲十足。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基地的幼苗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有了起色。叶子变得翠绿鲜亮,根须也扎得更深了,长势甚至超过了老基地的幼苗。村民们看到这一幕,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王伯更是逢人就说:“还是青娘掌柜有办法,咱们的新基地总算有救了!”
与此同时,和三家染坊的合作也进展顺利。青娘派去的师傅已经教会了染坊工人染布工艺,第一批合作染的布也已经完成,质量和自家染坊染的一样好。张掌柜拿着布,高兴地说:“青娘掌柜,你们的工艺真是好!这些布一拿到市场上,就被抢着买,下次我还要多订一些。”
燃料的供应也有了保障。青娘和周边村子的村民签订了收购协议,村民们种的蓝草、野艾,都由联盟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文钱。村民们看到种草木能赚钱,都纷纷扩大了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把自家的闲地都种上了草木。
七月初,府城的张掌柜又传来好消息,说要和青娘合作,在府城开一家“草木染体验馆”,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的工艺,还能让客人亲自体验染布的乐趣。青娘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她知道,这是草木染走向更多人视野的好机会。
第二天一早,青娘就带着染坊的师傅,去了府城,和张掌柜一起筹备“草木染体验馆”。体验馆选在“锦绣阁”旁边的一间铺面,面积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草木染布,展示架上摆放着染布用的工具和染料,还有几张桌子,供客人体验染布。
七月十五这天,“草木染体验馆”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有达官贵人的夫人小姐,有普通的市民,还有不少学生。青娘亲自上阵,教大家染布的基本方法,还耐心地解答大家的疑问。
一位夫人拿着自己染好的布,高兴地说:“这草木染真是太有意思了!自己亲手染的布,比买的还珍贵。以后我要经常来体验,还要把我的姐妹们都带来。”
张掌柜看着热闹的场面,对青娘说:“青娘姑娘,你看,咱们的体验馆多受欢迎!以后咱们还要在其他州府开更多的体验馆,让更多人喜欢上草木染。”
青娘笑着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刚到青石村的时候,只是一个想靠手艺活下去的孤女,如今却带领着一群人,把草木染做成了一份事业,不仅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还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傍晚的时候,青娘和陈砚一起走在府城的街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陈砚握着青娘的手,轻声说:“你看,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以后,咱们还要把草木染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青石村的名字。”
青娘靠在陈砚的肩上,看着街上往来的人群,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陈砚在身边,有乡亲们的支持,有这门代代相传的手艺,她就有信心,把“青石草木染”做得更大、更好,让这草木的清香,永远飘荡在人间烟火里。
回到青石村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染坊的灯还亮着,老周和几个染工还在忙着整理订单。看到青娘回来,老周连忙迎上去:“青娘掌柜,您可回来了!邻县的‘裕丰布庄’又订了三百匹布,还说要跟咱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呢!”
青娘笑着说:“好,明天我就去跟他们谈。咱们的草木染,一定会被更多人喜欢的。”她走进账房,看着墙上挂着的“为民兴产”匾额,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手艺传承下去,让青石村的草木染,成为永远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