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第三个月,天空就像被一块烧红的铁板盖住,连一滴雨都没落下。县城外的稻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河边的芦苇枯黄得一碰就碎,连青石村后山最耐旱的野艾,都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叶子卷曲着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青娘站在染坊后院的原料堆前,眉头拧成了疙瘩。原本堆得像小山的野艾、黄柏、山茱萸,如今只剩下薄薄一层,连染一批粗布都不够。老周从外面匆匆走进来,脸上带着焦虑:“丫头,刚去县城的杂货铺问了,连最普通的靛蓝染料都涨了三倍,还断货了。不少小染坊都已经停工了,咱们的订单还堆着,这可怎么办?”
院子里,几个学员正围着空染缸发呆,杏花手里攥着一张订单,眼圈红红的:“青娘姐,江南同顺货行的五百匹耐脏布,下周就要交货了,要是没有原料,咱们可就违约了,要赔好多钱呢。”
青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她知道,现在慌也没用,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原料来源。她想起阿爹的染布手记里写过,黄芩、蔷薇果这些草木,不仅耐旱,还能染出好看的颜色——黄芩能染出淡黄色,蔷薇果能染出淡粉色,只是这些草木在青石村很少见,不知道哪里有大片生长。
“沈公子,你之前测绘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哪里有大片的黄芩或者蔷薇果?”青娘转身问正在整理订单的沈砚秋。
沈砚秋放下手里的账本,仔细回想了一下:“我记得在县城西边的乱石坡,有一片野生的黄芩,那里地势高,虽然干旱,但黄芩耐旱,应该还能采摘。另外,城南的荒山上,我好像见过野生的蔷薇果,只是不知道现在熟了没有。”
“太好了!”青娘眼前一亮,“咱们现在就去看看!”
当天下午,青娘就带着沈砚秋、老周和几个学员,分两路去寻找原料。青娘和沈砚秋去城西的乱石坡,老周和杏花去城南的荒山。
城西的乱石坡果然没让人失望。虽然地面干裂,但山坡上到处都是野生的黄芩,墨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根部粗壮饱满,一看就是能用来染布的好原料。青娘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黄芩,剥开根部的皮,里面是淡黄色的芯——正是染布需要的颜色。
“沈公子,你看,这黄芩能行!”青娘高兴地说,“咱们多采些回去,先试试染布效果。”
沈砚秋也很兴奋,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镰刀,帮青娘收割黄芩的枝叶和根部。两人一边采黄芩,一边商量着:“这些黄芩虽然够染一批布,但要是一直干旱,后续的原料还是会短缺。咱们得想个长远的办法,比如在乱石坡种些耐旱的染料草木,这样以后就不用愁原料了。”
青娘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青石村有很多闲置的荒地,要是能组织村民们种些黄芩、蔷薇果、蓼蓝这些耐旱的染料草木,不仅能解决咱们染坊的原料问题,还能让村民们多一条挣钱的路子。”
另一边,老周和杏花在城南的荒山也有了收获。荒山上的野生蔷薇果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已经有了淡淡的粉色,摘下来晾晒几天后,就能用来染布。老周高兴地说:“咱们这次真是运气好,找到这么多原料,这下订单有救了!”
回到染坊后,青娘立刻组织大家处理新找到的原料。她亲自指导学员们煮黄芩、晒蔷薇果,调配染料。当天晚上,第一匹用黄芩染的淡黄色粗布就晾在了院子里——颜色均匀透亮,摸起来手感柔软,和用槐花染的黄色相比,多了几分沉稳,很适合做男装。
“太好了!这颜色真好看!”学员们都围过来看,兴奋地议论着。
青娘却没有放松警惕。她知道,这次找到的原料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要想彻底解决原料问题,还是得靠种植。第二天一早,她就和沈砚秋一起去了青石村,找村长商量种染料草木的事。
村长听说后,却有些犹豫:“青娘丫头,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这荒山地薄,又这么干旱,种庄稼都活不了,更别说种草木了。要是种不活,不仅浪费了种子,还耽误了村民们的时间。”
青娘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方案:“村长,您放心,我选的这些草木都是耐旱的,而且我还请教了县里的老农学了种植方法——咱们可以先在荒山上挖鱼鳞坑,收集雨水,再给草木施些草木灰做肥料,保证能种活。另外,染坊会负责提供种子和肥料,等草木成熟了,染坊会按高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让村民们没有后顾之忧。”
沈砚秋也在一旁帮腔:“村长,我可以帮村里测绘荒地,规划种植区域,还能从朝廷申请一些抗旱的农具和种子,减轻村里的负担。”
村长看着青娘和沈砚秋真诚的眼神,又想到村民们因为干旱没了收成,正愁着没活路,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信你们!我这就召集村民们,咱们一起种染料草木!”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都很积极。第二天一早,全村人就拿着锄头、镰刀,来到荒山上开垦土地。青娘和沈砚秋也加入了进来——青娘教村民们辨认草木种子,指导他们挖鱼鳞坑;沈砚秋则拿着测绘工具,在荒山上画出种植区域,规划灌溉路线。
太阳火辣辣地晒在身上,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浸湿了衣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在干旱年月里的希望,只有把草木种活了,才能有活路。
王阿婆年纪大了,不能上山开垦,就主动在家里煮草木灰,准备肥料;村里的孩子们也拿着小铲子,帮着挖小坑,播种子。整个青石村,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
为了保证草木能成活,青娘还特意在村里建了一个“育苗棚”,把种子先在棚里培育成幼苗,再移栽到荒山上。她每天都要去育苗棚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给幼苗浇水、施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沈砚秋则每天去荒山上查看鱼鳞坑的积水情况,还从县城买来水车,帮着给幼苗浇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荒山上的黄芩、蔷薇果、蓼蓝都长出了嫩绿的芽,在阳光下生机勃勃。村民们看着这些新芽,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大婶激动地说:“青娘丫头,沈公子,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有了这些草木,咱们就算遇到干旱,也不用怕没活路了!”
青娘笑着说:“这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种更多的染料草木,不仅要满足咱们染坊的需求,还要卖给其他染坊,让咱们青石村成为‘染料之乡’!”
随着原料问题的解决,染坊的订单也顺利完成了。同顺货行的李掌柜收到染布后,特意写信来称赞:“姑娘的染布不仅颜色好看,质量也一如既往地好,江南的顾客都很喜欢,我还要追加八百匹订单!”
其他布庄和货行也纷纷效仿,染坊的订单越来越多。青娘趁机扩大了“染布学堂”的规模,招收了更多的学员,还在周边村镇设了“染布点”,让更多的人学会染布手艺,靠自己的双手挣钱。
这天傍晚,青娘和沈砚秋一起站在青石村的荒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染料草木,心里满是成就感。夕阳西下,把草木染成了金黄色,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沈公子,你看,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青娘笑着说,“以后,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
沈砚秋紧紧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是啊,只要有你在,我就什么都不怕。以后,咱们一起把染坊办得更好,一起把青石村建设得更美好,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青娘靠在沈砚秋的肩上,看着眼前的美景,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知道,“乡土求生”的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让她收获了太多——有靠手艺换来的生计,有乡亲们的信任,有伙伴们的支持,还有一份能让她安心的感情。
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要带着草木染手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知道,普通人靠手艺也能谋生,凭真诚也能成事,以格局也能利他,让这份来自乡土的商业智慧,一直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