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城隍庙广场,比往常热闹了数倍。戏台子旁搭起了一座临时木台,木台两侧挂着红绸,上面贴着一张醒目的告示,写着“青娘染坊与王记染坊,三日后于此设擂比布,比色、比质、比实用,胜者由吴记货行追加百匹订单”。
这告示是吴景明提议贴的。前几日王胖子见青娘染坊生意越来越红火,又开始四处造谣,说青娘的布是用“邪门法子”染的,洗两次就掉色,还说青娘用低价抢生意,搅乱了县城的染布市场。不少不明真相的顾客被他说动,纷纷犹豫着不敢来青娘染坊下单。吴景明见此情景,便提议设个“染布擂台”,让两家染坊当众比试,用实力说话,也正好给青娘染坊再做一次宣传。
青娘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她不想和王胖子闹得太僵,可转念一想,要是不彻底粉碎谣言,以后王胖子还会继续捣乱,反而会影响染坊的生意。于是她便答应了,还特意在告示上加了一条:“比试所用染料、布料均由第三方提供,确保公平,围观乡亲可现场检验。”
消息一传开,整个县城都沸腾了。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周边村镇的百姓,都盼着三日后的擂台比试,想看看这两家染坊到底哪家的布更好。
比试当天一早,青娘就带着杏花、春桃和秋月来到了城隍庙广场。吴景明已经安排人准备好了比试用的布料和染料——布料是从县城最大的布庄买的同款粗布,染料则是常见的靛蓝、槐花、野艾等天然材料,两家染坊各用一套,互不干涉。王胖子也带着两个伙计来了,他穿着一身新做的绸缎长衫,手里摇着一把折扇,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仿佛胜券在握。
“青娘丫头,别怪我没提醒你,”王胖子走到青娘面前,不屑地说,“染布可不是靠花架子,得有真本事。我王记染坊在县城开了十年,什么样的布没染过?你还是趁早认输,省得待会儿丢人现眼。”
青娘懒得跟他计较,只是平静地说:“王老板,比试还没开始,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咱们还是用实力说话吧。”
王胖子冷哼一声,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很快,比试就开始了。第一局比的是“染色均匀度”,两家染坊各用靛蓝染料染一匹粗布,一个时辰内完成,由现场的乡亲们投票评判。
青娘熟练地将粗布浸泡在清水中,然后拧干水分,放入调配好的靛蓝染料中。她一边搅拌布料,一边注意着染料的温度,时不时还会用手指捻一下布料,感受染色的进度。阿爹的手记里写过,染靛蓝布要“三浸三晾”,每一次浸泡的时间、晾晒的程度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染出来的布颜色才均匀,不易掉色。她严格按照手记里的方法操作,动作有条不紊,神情专注。
再看王胖子那边,他为了赶时间,直接把布料扔进染料里,随便搅拌了几下,就捞出来晾着,连最基本的“浸晾”步骤都省了。伙计提醒他这样染出来的布可能不均匀,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要的就是速度,反正乡亲们也看不出来。”
一个时辰后,两家染坊的布都染好了。青娘染的靛蓝布,颜色均匀透亮,从布角到布边,没有一丝色差,摸起来手感柔软;而王胖子染的布,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地方甚至还泛着白色,像是没染透,摸起来也有些粗糙。
围观的乡亲们纷纷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这还用比吗?青娘姑娘的布明显更好看啊!”“王记染坊的布怎么回事?颜色这么花,一看就是偷工减料了。”“我看王胖子就是吹牛,根本没什么真本事。”
最终,青娘以压倒性的票数赢得了第一局。王胖子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可还是嘴硬地说:“第一局只是运气好,接下来比耐洗度,你们肯定赢不了!”
第二局比的是“耐洗度”,两家各取之前染好的靛蓝布一小块,放入清水中反复揉搓,看谁的布掉色更少。
青娘将布块放入水中,轻轻揉搓起来。她染的布因为之前用草木灰水固过色,不仅耐脏,还很耐洗,揉搓了好几遍,清水依旧清澈,布的颜色也没有丝毫变化。而王胖子的布块,刚揉搓了两下,清水就变成了深蓝色,布的颜色也明显变浅了,还起了不少毛球。
“天哪,王记的布怎么这么容易掉色?”“我上次在王记染的布也是这样,洗了一次就没法穿了,原来不是我洗的方法不对,是布本身就有问题!”“以后再也不去王记染布了,还是青娘姑娘的布靠谱。”
乡亲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王胖子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还想狡辩,可事实摆在眼前,根本无从反驳。
第三局比的是“实用性”,这是青娘提议加的项目——两家各用自己擅长的染料染布,展示布的特殊功能。青娘选择了野艾染料,染出青碧色布,展示其驱虫效果;王胖子则选择了槐花染料,染出淡黄色布,却没什么特殊功能,只能说颜色还算好看。
青娘拿出两个小笼子,每个笼子里放一只蚊子,然后分别将自己染的青碧色布和王胖子染的淡黄色布放进笼子里。没过一会儿,放着淡黄色布的笼子里,蚊子依旧在飞来飞去;而放着青碧色布的笼子里,蚊子却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根本不敢靠近布料。
“真的能驱虫啊!这布也太神奇了!”“我家孩子夏天总被蚊子咬,要是用这布做件衣裳,肯定能睡个好觉了。”“青娘姑娘不仅手艺好,还为咱们乡亲着想,这样的染坊,咱们必须支持!”
乡亲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当场就拿出布料,要找青娘染布。王胖子见大势已去,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偷偷带着伙计溜走了。
比试结束后,吴景明走上木台,高声宣布:“本次染布擂台,青娘染坊三局全胜!我吴记货行决定,追加青娘染坊两百匹布的订单,同时,我还会将青娘染坊的布推荐给其他州府的货行,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县城有这么好的染布手艺!”
青娘走上台,对着台下的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青娘向大家保证,以后一定会继续用天然草木染布,保证每一匹布的质量,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另外,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接下来一个月,凡来我染坊染布的乡亲,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欢呼声再次响起,城隍庙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天下午,青娘染坊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不仅有县城的乡亲,还有不少从周边村镇赶来的百姓,都想让青娘给自己染布。杏花、春桃和秋月忙得不可开交,青娘也亲自上阵,一边染布,一边跟乡亲们聊天,询问他们的需求。
老周也赶来帮忙,他看着热闹的场面,笑着对青娘说:“丫头,你现在可是咱们县城的名人了!这下好了,再也没人敢质疑你的手艺了。”
青娘笑着说:“这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要是没有大家的信任,我也走不到今天。”
几天后,青石村的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拉着满满一车草木来到了染坊。村长看着青娘,不好意思地说:“青娘啊,之前是我不对,不该听信谣言,诬陷你。现在你出息了,给咱们青石村争了光,咱们全村人都为你骄傲。这些草木,是咱们村民们特意采的,你要是不够用,再跟村里说,咱们随时给你送过来。”
青娘连忙道谢:“村长,谢谢您,也谢谢乡亲们。要是没有村里的支持,我也找不到这么多好的染材。以后,我会优先收购村里的草木,让大家都能多赚些钱,一起过上好日子。”
村长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好!咱们青石村以后就靠你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娘染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县城里的乡亲们认可青娘的手艺,周边州府的货行也纷纷来找青娘合作,有的甚至还想邀请青娘去他们那里开分店。青娘都一一婉拒了,她知道,自己的根在青石村,在这座县城,她要先把这里的染坊做好,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这天晚上,青娘坐在院子里,看着满院子晾晒的布,有青碧色的、淡紫色的、金黄色的,还有深红色的,五颜六色的布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好看。她从怀里掏出阿爹的染布手记,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轻声说:“阿爹,我做到了。我不仅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手艺,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草木染的好。您放心,我会继续努力,把您的手艺传下去,让青娘染坊的名声传遍天下,让咱们青石村的名字,也跟着一起响亮起来。”
风轻轻吹过,院子里的布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青娘的话。远处传来了县城的打更声,“咚——咚——”,沉稳而有力,像是在为青娘的努力喝彩,也像是在预示着,她的商业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而此刻,在县城的另一角,王记染坊的门却紧紧关着,门口落满了灰尘,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这或许就是做生意的道理——只有真诚待人,用心做事,才能长久;若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青娘用她的经历,印证了这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