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清晨,府城的城隍庙前人山人海,“民间手艺展”的红色幌子在风中飘扬。青娘的展台位于城隍庙西侧,最显眼的位置——这是知府大人特意安排的,说是要让更多人看到草木染这门传统手艺。
展台上整齐摆放着染好的布料:石榴红的缠枝莲纹布、浅粉的桃花纹布、浅绿的柳叶纹布,还有新设计的牡丹纹和凤凰纹布,每一匹布都颜色鲜艳、纹样精致,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展台后方还设置了一个小型染坊,大锅里煮着靛蓝染液,旁边放着蜡锅、毛笔和待染的白布,青娘打算在这里现场演示草木染的全过程。
“这布染得真好看!”一位穿着丝绸衣裳的妇人拿起一匹凤凰纹布,轻轻抚摸着,赞叹道,“颜色这么鲜亮,还没有刺鼻的气味,比城里绸缎庄卖的布好多了。”
“这是用草木染的,”青娘笑着上前解释,“用的都是天然染料,像蔷薇果、苏木、黄芩这些,不仅颜色好看,还对身体没有伤害,做衣服穿特别舒服。”
妇人听了,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要订两匹凤凰纹布,给我女儿做嫁妆。不知道你能不能染成大红色,再加上鸳鸯纹?”
青娘连忙说:“当然可以!大红色用苏木和红花染,鸳鸯纹可以用蜡封的方法染,您留下地址,半个月后我派人给您送过去。”
妇人高兴地留下地址和定金,还推荐了身边的朋友也来订布。不一会儿,展台前就排起了长队,有订布做衣服的,有询问染布技巧的,还有想学习草木染手艺的,青娘和陈三柱忙得不可开交。
中午时分,知府大人在刘幕僚的陪同下来到展台。看到展台上热闹的景象,又仔细查看了染好的布料,知府大人满意地点点头:“青娘姑娘,你这草木染手艺真是名不虚传!不仅颜色好看,还能现场演示,让老百姓了解这门手艺,做得很好。”
青娘连忙行礼:“多谢知府大人夸奖,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手艺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草木染,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知府大人笑着说:“你的想法很好,官府会支持你。我已经让人准备好了五百两无息贷款,你可以用这笔钱扩大染坊规模,再建一个染料种植基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另外,我还会向朝廷推荐你的草木染手艺,要是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以后你的布就能卖到京城甚至全国各地了。”
青娘又惊又喜,连忙道谢:“多谢知府大人的支持,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好好经营染坊,传承好草木染手艺。”
手艺展持续了三天,青娘的展台每天都人满为患,不仅接到了五十多匹布的订单,还招收了十名想学草木染手艺的学徒,其中有不少是邻村的村民。展会结束时,青娘还被评为“最佳民间手艺人”,获得了一块镀金牌匾和一百两银子的奖励。
回到青石村后,青娘立刻用官府给的无息贷款开始扩大染坊:新建了三间染房,增加了十口染缸,还建了一个大型仓库,用来储存染料和成品布。她还在邻村租了两百亩地,扩建染料种植基地,邀请村里和邻村的村民来种植染料,按每亩地给租金,再加上染料的收购钱,村民们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
为了传承草木染手艺,青娘还在染坊里办起了培训班,免费教村民们染布。每天清晨,染坊里都坐满了学徒,青娘手把手地教他们识别染料、调配染液、绘制纹样,从最基础的染布技巧教起,耐心细致,毫无保留。
“青娘,你真好!不仅给我们找活干,还免费教我们手艺,”小花一边练习绘制桃花纹,一边说,“等我学会了,也要开一个小染坊,像你一样,靠手艺赚钱。”
青娘笑着说:“只要你肯用心学,一定能学会。草木染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能让更多人学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心里也高兴。以后咱们村里的染坊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深秋时节,扩建后的染坊正式投入使用,新招收的工人和学徒也都能独立染布了。青娘站在染坊门口,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工人,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染料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天傍晚,王阿婆拄着拐杖来到染坊,手里拿着一件新做的棉袄,笑着说:“青娘,天快冷了,这是我给你做的棉袄,用的是你染的青布,又暖和又结实。你为咱们村做了这么多事,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青娘接过棉袄,心里暖暖的,眼眶瞬间湿润:“阿婆,谢谢您。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以后我会继续努力,让青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染布之乡’,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王阿婆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她看着青娘,就像看着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心里充满了骄傲。她知道,青娘不仅是一个有手艺的人,更是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跟着她,青石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染坊和染料田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娘知道,这只是草木染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她。但她有信心,有村民们的支持,有官府的助力,还有自己对手艺的坚持和对诚信的坚守,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青娘草木染”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让草木染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让青石村的村民们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