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管道的铁皮在林霄掌心硌出菱形压痕时,仓库物资分布图突然在脑海里清晰展开——十七个人分成六组,三组三人,一组两人,像货架上按类别码放的精密零件,各自嵌在蓝军防线的薄弱节点。他摸出仓库盘点用的碳笔,在管道壁上快速画出各组位置:自己带金雪、老周在油料库;老张带赵猛、小李守雷达站;马翔带四个炊事班老兵扎在蓝军后勤基地;剩下两组分别渗透到通讯枢纽和弹药库,就像他给仓库货位分区时的编号逻辑:A区油料、b区雷达、c区后勤,环环相扣。
“马翔那边该动手了。”金雪的声音从管道前方传来,带着通风扇的嗡鸣。林霄数着管道接缝的数量——已经爬过27道,按仓库标准每节管道3米算,距离通风口还有81米,刚好是蓝军后勤基地到油料库的直线距离。他摸出仓库测风仪测了测气流:风速0.8米\/秒,风向东南,与气象站数据吻合,这意味着马翔他们在后勤基地烧火产生的烟,此刻应该正往蓝军指挥部飘。
果然,通风口外突然传来隐约的喧闹。林霄扒开格栅往下看:蓝军后勤基地的炊事帐篷正冒起黑烟,火苗舔着帐篷布的高度约1.2米,是柴油燃烧的特征,与仓库里那台燃油发电机的火情模拟训练场景一致。三个穿蓝军作训服的身影正围着篝火忙乱,其中个高的背影他一眼认出——马翔的腰腹比仓库里那台旧绞肉机的滚筒还粗,此刻正用锅铲敲着行军锅大喊,声音穿透力堪比仓库的应急广播:“都让让!油烧太旺了!跟你们那外骨骼的加热模块似的,不知道调功率!”
林霄突然笑出声。上周盘点马翔借走的炊事设备时,台账上清楚记着“行军锅一口,适配野战炉具,可兼做信号弹发射架”。此刻那口锅正斜扣在篝火上,锅沿的反光在蓝军士兵脸上晃来晃去,频率与仓库里那台信号灯的闪烁节奏相同,显然是在发信号。
“马翔他们在转移注意力。”老周的扳手不小心磕在管道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林霄立刻拽住他,指腹按在管道的共振点——这个位置他闭着眼都能摸到,就像仓库里那台德国铣床的最佳切削点,敲击时声音会被金属吸收60%。“他们四个分工肯定是老规矩,”林霄压低声音,“马翔当幌子,大刘负责偷物资,小胖和柱子望风,跟咱们仓库盘点时‘调虎离山’搬重型设备的套路一模一样。”
通风口外的喧闹突然升级。蓝军军官的怒吼混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传来,林霄看见马翔故意把一桶洗洁精踢进篝火,泡沫腾起的高度约2.3米,刚好能挡住监控摄像头的视线,这个高度他在仓库消防演练时测算过,是遮挡360度摄像头的最佳尺寸。紧接着四个身影猫着腰钻进物资帐篷,动作快得像仓库里那台自动分拣机,扛着箱子出来时的负重姿势——膝盖微屈,重心压低15度,是他教的标准搬运姿势,能避免腰部受力过大。
“他们扛的是压缩饼干箱。”金雪的望远镜里映出箱子上的编号,“c型野战食品,每箱24份,仓库应急储备库里有300箱,保质期36个月。”林霄补充道,指尖在管道壁上算出重量:每箱12公斤,四人各扛两箱,总负重96公斤,加上自身装备刚好在蓝军外骨骼的负重阈值内,这是马翔在炊事班练出的绝技,就像仓库搬运工能精准估算纸箱重量。
突然,蓝军的警报声刺破空气。林霄看见马翔他们扔下箱子就跑,分散方向刚好是仓库应急预案里的“四向突围法”:东向密林、南向河谷、西向公路、北向高地,确保至少有一组能脱身。马翔故意往公路方向跑,边跑边脱作训服,露出里面的民兵制服,就像仓库里那套“声东击西”的防盗演练——用显眼目标吸引注意力,掩护同伴带物资撤离。
通风管道突然震颤起来。是老张他们在雷达站动手了,林霄摸出仓库的震动传感器:振幅0.3毫米,频率50hz,是雷达天线被强行转动的特征,与仓库里那台报废气象雷达的故障特征完全一致。紧接着远处传来刺耳的电流声,蓝军通讯频道突然在干扰器里炸开:“雷达站失控!天线指向己方阵地了!”
“老张用的是卡车绞盘。”林霄会心一笑,“仓库里那台5吨级绞盘的钢缆强度是1860mpa,足够拉动雷达天线转向,就像他上次帮仓库挪那台3吨重的光谱仪。”金雪的对讲机突然收到摩尔斯电码,她快速翻译:“老张组成功瘫痪雷达,正往弹药库转移,携带雷达零件三件,均为仓库b区第17货架同款。”
管道外的脚步声突然密集起来。林霄数着靴底敲击地面的频率——每分钟120步,是急行军的标准速度,与仓库保安队的紧急集合速度相同。蓝军士兵举着枪往雷达站方向跑,经过物资帐篷时没人注意到通风口,就像仓库盘点时总会忽略最高处的货架,这正是他们要的效果。
“该咱们去弹药库了。”林霄拧开通风口的固定螺丝,手法是仓库拆设备的标准流程:先松对角螺丝,避免受力不均产生形变。他探头观察的角度——30度仰角,能同时看清左右50米范围,是仓库监控摄像头的最佳安装角度,上周刚给新摄像头调过参数。
三人落地时的脚步声被掩盖在蓝军的脚步声里。林霄的木屐踩在碎石上的压强——每平方厘米0.8公斤,是仓库地面的抗压标准,不会留下明显脚印。他们贴着墙根移动的路线,与仓库里那套“最短路径算法”规划的路线完全一致:避开开阔地,利用障碍物遮挡视线,转弯时提前观察3秒,确保转角无埋伏。
路过通讯枢纽时,林霄听见里面传来争吵声。是另外一组人得手了,他从窗户缝隙看见通讯设备的指示灯全灭,线路被剪断的茬口整齐如仓库里那套光纤切割刀的作业效果。蓝军通讯兵正对着电台怒吼:“所有频道全断了!跟仓库里那套老旧交换机似的,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靠近弹药库时,最后一组的信号传了过来:“弹药库外围电网已短路,用的是仓库应急灯的保险丝,过载电流3A,与电网保护参数匹配,持续短路时间不超过5分钟,速来汇合。”林霄摸出仓库的绝缘手套戴上,这种丁腈橡胶手套的耐电压是3000V,足够应付弹药库的低压电网,上周刚在仓库做过绝缘测试。
翻越电网时,林霄的动作精准如仓库里的机械臂:脚尖踩在电网节点处,那里是电流盲区,间距30厘米,与仓库货架的立柱间距相同,他闭着眼都能找准位置。落地时的缓冲动作——屈膝45度,手臂自然张开保持平衡,是仓库高空作业的标准落地姿势,误差不超过3厘米。
弹药库的门锁是老式弹子锁,林霄掏出仓库的万能钥匙,插入角度23度,旋转力度1.5牛米,是他无数次开仓库备件柜练出的手感。锁芯“咔哒”弹开的瞬间,他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呼吸声——是最后一组的小王和小陈,两人正用仓库的防潮布包裹炸药箱,手法是“十字交叉法”,能确保颠簸时箱子不会晃动,与包裹精密仪器的标准完全一致。
“我们拆了定时引信的芯片。”小王举着块电路板,“用的是仓库里那台旧计算器的芯片替换,延时时间从30分钟改成了3小时,足够咱们转移。”林霄检查芯片焊点——锡量均匀,焊点圆润,是仓库里那位老焊工的手法,他总说“焊点如人品,半点含糊不得”。
突然,仓库大门被猛地踹开。林霄下意识将众人按倒,自己则滚到货架后,动作快如仓库里那台高速冲压机。蓝军士兵举着枪冲进来,领头军官的战术背心上别着支钢笔,型号是派克Im系列,仓库采购部的老王也有一支,笔尖磨损程度显示用了至少5年,是个习惯用笔记录的人。
“搜!仔细搜!”军官的笔记本在胸前晃动,林霄看见上面画着各组位置图,标记方式与仓库货位图惊人相似——用不同颜色标注风险等级,红色代表高风险区,正是他们此刻所在的弹药库。
林霄摸出弹弓的瞬间,突然想起仓库里那套“声东击西”的战术演练。他用脚勾倒个空木箱,声响吸引了蓝军的注意力,同时打手势让众人从后门撤离。自己则爬上货架,在顶层的弹药箱间匍匐,动作轻得像仓库里那只偷食的野猫,踩在箱子上的压强精确控制在500pa以内,避免压垮纸箱。
当蓝军士兵被空木箱吸引时,林霄已经从通风口钻了出去。落地时看见各组人员正陆续汇合,马翔扛着半箱罐头,老张拎着雷达零件,小王抱着拆下来的引信芯片,每个人的负重都控制在仓库规定的“单兵最大携行量”内——25公斤,既不影响机动,又能带足够物资。
“现在是各组汇报时间。”林霄靠在弹药库外墙,声音沉稳如仓库的整点报时,“马翔组获取食品12箱,老张组瘫痪雷达1台,通讯组切断线路3条,弹药组改装引信20个,我们在油料库获取柴油50升。”他在地上画出汇总图,像极了仓库的每日入库台账,“各组任务均完成,误差率低于5%,达到仓库A级作业标准。”
远处的蓝军指挥部突然升起信号弹。红色的光芒照亮众人沾满油污的脸,马翔笑得露出两排黄牙,老张的扳手在手里转得飞快,小王和小陈正用仓库的零件组装新的干扰器——就像无数个加班的夜晚,他们在仓库里围着图纸忙碌,只不过此刻的“产品”,是足以改变战局的战术成果。
林霄摸出断趾处的木屐,伤口在兴奋中微微发烫。他望着蓝军营地的方向,突然想起仓库墙上的标语:“每一颗螺丝钉,都是胜利的基石。”此刻,他们这群来自仓库的“螺丝钉”,正牢牢嵌在这场军演的关键节点,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小人物的战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