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兰老奶奶的土坯房里,阳光透过糊着报纸的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被摆在八仙桌正中央,旁边是从遗骸身上找到的铁皮盒,里面的军功章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林霄看着老奶奶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照片,突然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沉淀了下来,像车间里冷却后的铁水,重得让人踏实。
“他叫王建军,1959年入的伍。”老奶奶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异常清晰,“走的那天穿着新做的布鞋,说等立了功就回来娶我。”她指着照片里年轻人胸前的口袋,“这里面揣着我绣的平安符,红布做的,上面绣了个歪歪扭扭的‘吉’字。”
金雪突然“啊”了一声,从帆布包裹的遗骸衣物里翻出个小小的红布包——果然是个平安符,针脚虽然粗糙,但“吉”字的轮廓依稀可辨。老奶奶接过平安符时,手指的颤抖让红布微微晃动,像团跳动的火苗。
“故事是真的。”老张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灭不定,“60年代初黑松岭剿匪的事,县志里有记载,只是没提具体的人名。没想到让咱们这群外乡人给碰上了。”
马翔正在给遗骸整理残存的军装碎片,突然指着领口内侧的编号:“看这个,0734部队,这是当年解放军某部的代号,负责华东地区的边防任务。我在军史馆见过这个编号的肩章。”他的动作轻柔,像是在处理一件珍贵的文物,“下午联系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人来接吧,我们该走了。”
林霄却盯着墙角的老式收音机——那是台电子管收音机,外壳的漆皮已经剥落,但旋钮还能转动。他突然想起周洋的温差发电装置:“村里有没有废弃的铜线圈?比如旧电机或者变压器?”
“村头老磨坊有台报废的碾米机,里面的电机应该还在。”老奶奶擦了擦眼泪,指了指村西的方向,“那是70年代的三相异步电机,铜线圈够粗。”
半小时后,众人拆回了电机里的铜线圈。周洋用军刺剥开绝缘漆,露出闪亮的铜线:“够做三个温差发电装置了。”他从背包里掏出半导体温差片——这是他网购的实验器材,没想到会派上用场,“把这个夹在柴火和冷水之间,温差能产生0.5伏特电压,三个串联起来能带动短波电台。”
“我教你们怎么用。”马翔突然召集众人,在院子里用树枝画起电路图,“这是最基础的电磁感应原理,左边是热源,右边是冷源,中间的半导体片通过电子迁移产生电流……”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从欧姆定律讲到电磁屏蔽,连老张都听得频频点头。
“记住,电子战拼的不是火力,是反应速度。”马翔指着远处演习区的方向,“蓝军的反干扰设备再先进,也怕突然断电。咱们的温差发电装置藏在隐蔽处,关键时刻能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他从背包里翻出本磨得卷边的《电子对抗基础》,这是他退伍时带的书,书页间还夹着当年的笔记。
林霄看着马翔认真的侧脸,突然明白这个平时沉默的退伍军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支队伍。那些枯燥的军事理论,此刻却成了能救命的知识。
在王家村休整三小时后,队伍再次出发。赵猛发动那辆偷来的炊事车时,发动机却只发出“突突”的声响,随即熄火——油箱空了。“他娘的!”赵猛一脚踹在车门上,震得挡风玻璃嗡嗡作响,“周洋!你昨天不是说油够开到省道吗?”
周洋的脸涨得通红:“我……我算错了油耗,谁知道这破车这么费油!”他手里的油耗记录本被捏得变了形。
“现在骂有用吗?”林霄突然开口,他蹲下身检查轮胎,“弃车,徒步走。优先找水源,金雪用平板定位最近的溪流。”他的语气平静,像在车间里处理设备故障,没有丝毫慌乱。
金雪立刻打开平板,屏幕上的离线地图显示三公里外有条溪流:“是常年活水,溪边应该有小路。”她把平板塞进防水袋,指了指东北方向,“顺着山脊走,能避开低洼处的沼泽。”
队伍刚走出村口,就听见身后传来“哎哟”一声惨叫。众人回头时,只见老周一瘸一拐地追来,脚踝肿得像个馒头,手里还攥着块粉色的布条——那是金雪画箭头用的口红包装。
“你们这群没良心的!”老周骂骂咧咧地走来,脸上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蓝军查不到我的身份,又没证据证明我是间谍,只能把我放了。”他突然抬脚朝路边的石子踢去,像是要发泄被俘虏的怨气,结果“嗷”的一声跳起来,抱着脚在地上打滚,“我的脚!又崴了!”
这场景又好气又好笑。金雪无奈地掏出云南白药,边喷边骂:“你就不能老实点?”老周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是嘴硬:“谁让你们不等我……”
“别闹了。”林霄突然指着远处的树梢,“有无人机。”只见蓝军的“银雀”侦察无人机正低空掠过,螺旋桨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里格外刺耳。
众人立刻钻进灌木丛。周洋迅速组装好温差发电装置,将短波电台接在上面:“马翔,你说的特别行动组,会不会用跳频技术?”
“肯定会。”马翔调试着电台频率,“最新的反干扰设备能在0.1秒内切换频率,普通电台根本抓不到信号。”他突然看向周洋,“但你的电台有手动调谐功能,对吧?”
周洋眼睛一亮:“我可以监听频率跳变规律,手动同步!”他转动调谐旋钮,耳机里传来“滋滋”的电流声,突然捕捉到一串快速闪过的摩尔斯电码。
“他们在说‘发现粉色标识,疑似目标向溪流移动’。”马翔迅速翻译,脸色凝重,“三大战区联合特别行动组已经到了,装备的是‘猎豹’反干扰系统,能同时压制128个频率信道。”
“那我们的温差发电装置够用吗?”金雪看着柴火渐渐熄灭,冷水桶里的温度在升高,电压表的指针缓缓下降。
“够撑十分钟。”周洋调整着半导体片的角度,“十分钟内必须找到更稳定的电源,比如溪流里的水力发电机。”
队伍在灌木丛中快速穿行,老周被赵猛半扶半拽着,嘴里还在念叨:“早知道带个太阳能充电宝了……”林霄却注意到他虽然瘸着脚,却始终把那半块压缩饼干揣在怀里,刚才分食物时,悄悄塞给了金雪。
溪流在三公里外的山谷里,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周洋刚要搭建水力发电机,马翔突然按住他:“看溪底的石头。”只见水底的鹅卵石排列整齐,明显有人工堆砌的痕迹,“是蓝军的水下传感器,能探测震动和电磁信号。”
“用这个。”林霄突然从背包里掏出块塑料布——这是老奶奶给的,用来包裹遗骸剩下的,“把发电机吊在树上,用绳子绑着漂浮的竹筒当动力源,不接触水面就不会触发传感器。”
这法子果然管用。当水力发电机开始转动时,电压表的指针稳定在3伏特,足够带动短波电台和夜视仪。马翔戴上耳机,开始监听特别行动组的通讯:“他们在部署‘梳形搜索’,分五路向溪流靠近,间隔50米,推进速度每分钟10米。”
“我们往上游走。”林霄指着溪流源头的方向,那里有片茂密的柳树林,“柳树的根系发达,能吸收电磁信号,让他们的传感器失效。”他的判断基于车间里的电磁屏蔽原理——导电介质能吸收电磁波,就像金属网罩能屏蔽信号一样。
队伍刚走进柳树林,老周突然“哎哟”一声——这次不是脚疼,是踩在湿滑的青苔上差点摔倒,手却意外摸到块硬物。“这是什么?”他扒开腐叶,露出块金属板,上面刻着“军用给养库”的字样。
“是60年代的地下仓库!”马翔的眼睛亮了,他用军刺撬开金属板边缘的泥土,“看锁扣,是老式的黄铜挂锁,我能打开。”
仓库里漆黑一片,弥漫着樟脑和霉变的气味。周洋打开夜视仪,光柱扫过一排排木箱,上面的封条完好无损,印着“绝密”字样。“是当年剿匪部队的储备物资!”林霄打开最上面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压缩饼干和罐头,生产日期是1962年,却依然完好。
“还有电台!”金雪突然喊道,指着角落里的老式发报机,“是电子管发报机,不用电也能发报!”
马翔检查完发报机,突然笑了:“特别行动组的反干扰设备对这种老古董没用。他们的数字化系统识别不了摩尔斯电码的模拟信号。”他看向林霄,“我们有新的通讯方式了。”
林霄看着仓库里的物资,突然明白这支队伍早已不是单纯的逃亡者。从短路红军发电机到保护革命遗骸,从自制温差发电装置到找到地下仓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场正规军的演习中开辟出一条属于民兵的战场。
老周坐在木箱上,一边揉着脚踝一边啃着压缩饼干:“早知道有这好地方,刚才就不踢石头了……”话没说完,就被金雪瞪了回去。
远处传来特别行动组的喊话声,隐约能辨出“立即投降”“放弃抵抗”等字眼。林霄走到仓库门口,望着柳树林外晃动的手电光,突然对马翔说:“教我们摩尔斯电码吧,越简单越好。”
马翔点点头,在木箱上敲出“嘀嘀嗒嗒”的节奏:“这是求救信号SoS,三点三横三点……”
柳树林的风吹过,带着溪流的潮气和柳树叶的清香。仓库里,老式发报机的按键在手电光下泛着冷光,十七个民兵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群即将投入新战场的战士。三大战区的特别行动组还在外面搜索,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在绝境中学会了用智慧和勇气作战的特殊队伍。
林霄看着众人认真学习电码的样子,突然想起出发时陈峰的话:“黑松岭的秘密,不在山上,在人心里。”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包扎的手掌,伤口已经结痂,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仿佛能握住整个世界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