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春日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然而这座刚刚回到汉家手中的帝都,面临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朱元璋端坐于武英殿(暂作理政之所),眉头紧锁。案头堆积的文书,诉说着天下的艰难:
准噶尔汗国虽暂退,然噶尔丹枭雄之心未死,于漠北舔舐伤口,厉兵秣马,时刻威胁着新生的大明北疆。
长达数十年的清廷统治,尤其是晚期的横征暴敛与天灾人祸,导致民生凋敝,流民遍地,土匪蜂起,各地豪强拥兵自重者亦不在少数。
北方久陷胡尘,百姓对“大明”记忆已然模糊,加之清廷遗毒未清,暗地里心怀异志者大有人在。
“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朱元璋长叹一声,目光却愈发坚定。他深知,此刻若不能迅速稳定局势,收拢民心,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恐有得而复失之危。
在刘伯温、李善长等文臣,以及朱棣、徐达等武将的辅佐下,一场旨在迅速安定天下、恢复国力的洪武新政,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行开来。
一、 定兵制,铸就子弟兵
朱元璋深知军队乃政权基石,但绝不能是旧式欺压百姓的军阀。他颁布《大明新军制诏》:
确立‘人民子弟兵’性质: 明确军队源于百姓、忠于百姓、护卫百姓之根本。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令军队不得扰民,违者严惩不贷。
于各地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减轻国家负担,同时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精锐(以原北伐精锐为核心)。
设立军械司,由现代英灵指导,继续改进火器,并大规模制造、列装。强调纪律与队列训练,辅以文化教育,提升军队整体素质。
这些“子弟兵”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他们帮助百姓恢复生产,清剿小股土匪,宣讲新政,迅速赢得了北方民众的信任与拥护。
二、 施仁政,复苏天下民
针对民生凋敝,朱元璋连下数道旨意:
将清算清廷贵族、贪官污吏所得田产,以及无主荒地,全部分配给无地少地之民。宣布减免天下钱粮三年,与民休息。
令各地官府妥善安置流民,提供种子、农具,鼓励开垦荒地,新垦之地永不起科。
以雷霆手段整顿官僚体系,对趁乱贪污、欺压百姓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以儆效尤。设立“登闻鼓”,允许百姓直诉冤情。
废除清廷诸多苛捐杂税与限制,鼓励工商业发展。迅速组织人力疏通大运河,保障南北漕运,稳定物价。
这些政策如同甘霖,滋润了干涸已久的中原大地。百姓们发现,这新来的“王师”不仅不抢东西,还分田地、免赋税、杀贪官!民心如同春雪消融,迅速归附。社会秩序开始恢复,田野重现绿色,市集再现喧嚣。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前清残余、地方豪强、以及趁乱而起的大股土匪,不愿接受大明统治,或据城顽抗,或流窜作乱。
朱元璋对此毫不手软。
徐达、常遇春这两位军神,被委以靖难重任。徐达坐镇中枢,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常遇春则如同救火队长,率领精锐骑兵,驰骋于中原、山东、河北等地。
面对据城而守者,常遇春往往身先士卒,悍勇登城,所向披靡。对待流窜土匪,则采取分化瓦解、重点清剿的策略,利用子弟兵与民众结合的优势,断其情报、绝其粮源。
不过半年时间,山东刘泽清余部、河南土寇“过天星”、河北“镇三山”等数十股较大规模的叛乱武装被相继剿灭。大明朝廷的权威,以铁与血的方式,迅速确立起来。
就在大明内部逐渐安定之际,北方的狼烟再次升起。噶尔丹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自恃骑兵优势,又欺大明新立,根基未稳,再次纠集部众,寇犯边境,劫掠人畜,气焰嚣张。
“跳梁小丑,不知死活!”朱元璋闻报,怒极反笑。他深知,此獠不除,北疆永无宁日,更会助长国内观望势力的异心。
“老四!”朱元璋看向朱棣。
“儿臣在!”朱棣慨然出列,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朕命你为征北大将军,总摄北伐军事!徐达为你副帅,常遇春为先锋,蓝玉、傅友德等随征!率我大明十万精锐,给朕踏平漠北,永绝后患!”
“儿臣领旨!必犁庭扫穴,献俘阙下!”
洪武二年春,朱棣率领着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大明北伐军,誓师出征。这支军队已非昔日吴下阿蒙,拥有大量的骑兵、改良火炮和燧发枪,更有严格的纪律和保家卫国的信念。
北伐之战,并非一帆风顺。噶尔丹极其狡猾,利用草原广阔纵深,采取诱敌深入、袭扰粮道的战术。
然而,朱棣与徐达用兵,更胜一筹。朱棣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建立坚固的补给线;徐达则运筹帷幄,识破噶尔丹多次诡计。
关键一战,发生于科布多地区。朱棣以一部兵力正面诱敌,常遇春、蓝玉率精锐骑兵长途奔袭,迂回至噶尔丹大军侧后,与正面部队形成夹击之势。
明军火炮齐鸣,打得准噶尔骑兵人仰马翻,随即骑兵冲锋,步卒跟进。噶尔丹部队虽勇,但在明军绝对的火力优势和精妙战术下,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噶尔丹率残部仓皇西逃,朱棣亲率铁骑穷追不舍,连续转战数千里。最终,在额尔齐斯河畔,将噶尔丹及其最后的核心部队彻底包围。
一场血战之后,噶尔丹力战被常遇春阵斩,其部众或死或降,曾经雄踞西北的准噶尔汗国,至此宣告灭亡!
捷报传回北京,举国欢腾!北疆最大的威胁被连根拔起,大明声威,远播漠北!
至此,在洪武帝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下,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生的大明王朝,以惊人的速度肃清了内忧,平定了外患。
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洪武时代,真正降临在这片饱经风霜而又坚韧不拔的土地上。日月龙旗,不仅飘扬于紫禁城头,更深深植根于亿万黎民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