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三十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50米巨幕准时亮起,5亿高刷像素将13个中心的动态铺展成清晰立体的图景。住院中心250万x4床位的指示灯按病区规律闪烁,科研中心试剂冷藏区的温度曲线稳定在2-8c区间,专家中心会诊室的设备自检进度条已加载至100%。超特级量子计算机顶端“十亿量子比特算力每秒”的标识依旧醒目,屏幕右下角的算力数据毫无波动:“核心算力10%(中枢巨屏运转)、储备算力90%”,量子网络速率以绿色数字定格在“5.0x10? s?1”,顶端“运行状态:完美”的提示,为今日管理层决议落地与临床巡查筑牢技术根基。
林薇抱着厚厚的蓝色文件夹走进中枢,封面“管理层大会决议结构化文档”的金色字体格外显眼。“院长、夫人,这是昨晚整理好的决议文档,把330位专科副院长讨论的‘协同效率提升’‘人才培养’‘应急响应优化’三大核心议题,拆成了28条具体方案,每条都标注了责任科室、执行时间和验收标准。”她翻开文档第一页,“比如‘协同效率提升’板块,明确要求科研中心与各临床科室建立‘试剂需求-检测结果’24小时反馈机制,下周一前完成对接流程设计,由检验科王副院长负责验收;‘人才培养’板块里,‘临床+管理’双轨培训课程要在本月底前推出第一期,首批学员从各科室主治医生中选拔,由教学中心李副院长牵头。”
周明凑过来翻看文档,指着“资金保障”章节:“我已经按文档里的方案调整了预算,双轨培训课程的师资费、应急调度系统的研发费都单独列了专项,总共预留860万元,不会占用医保或诊疗资金。今天早上医保报销进度也很顺,截止现在已1.8亿元,早高峰结束前能超2.8亿元,完全能支撑决议落地的资金需求。”他调出资金监控屏,屏幕上“决议专项预算”一栏的数字清晰跳动,“每个责任科室的预算使用权限也设置好了,超支会自动预警,避免浪费。”
江晓的网络中心屏上,“应急协同调度系统”的研发进度条已加载至30%。“按决议要求,系统要实现‘患者需求-科室资源’实时匹配,现在正在调试数据接口,已经能接入住院中心的急诊患者信息和门诊楼的诊室占用情况。”她指着屏幕上的模拟界面,“比如有急诊患者需要手术,系统会自动显示空闲手术室、待命麻醉医生和所需耗材库存,响应时间控制在10秒内,下周三就能完成内测,交给临床科室试用。”
程昱的电力监测屏上,针对“重点科室供电保障”的方案已启动执行。“决议里要求给手术室、IcU和科研中心检测室加装第三路备用电源,我已经安排团队今早六点开始施工,预计下午三点前完成3个科室的改造,剩下的327个科室会在一周内陆续完工。”他调出施工进度表,“改造期间用临时供电车保障,不会影响正常诊疗,量子计算机的电力也没受影响,核心算力10%的运转温度还是16.8c。”
赵磊的物资调度屏上,“临床科室耗材动态补给”方案已落地。“现在每个科室的耗材库存低于预警线,系统会自动生成补给单,后勤组在2小时内就能送达。比如神经科今早刚领了20套肌力评估量表,皮肤科补了15台皮肤测厚仪,都按‘3套备用\/1套在用’的标准配货。”他指着监控画面,“后勤人员正在给骨科送手术器械,比之前的人工申请流程快了1小时,完全符合决议要求。”
苏晴翻完决议文档,抬头对沈知行说:“方案拆解得很细,责任也明确,咱们今天去330个科室巡查,正好看看落地情况,顺便也了解下孩子们当主治医生后的适应状态。”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巨幕上的神经科模块,“景初今早有门诊,景行要跟着王副院长查病房,咱们先去这两个科室,再按顺序巡查其他科室。”
七点半,沈知行和苏晴走进神经科门诊区,远远就看到景初坐在3号诊室里,面前围着三位患者。他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病例手册,正仔细听一位老年患者描述头痛症状,时不时在手册上记录。“您这是偏头痛,之前开的药要按时吃,另外要注意避免熬夜,我再给您加个穴位按摩的方案,每天按三次,每次10分钟。”景初耐心解释,说完还拿出手机,给患者展示按摩穴位的图片,“有不舒服随时在医院App上找我,我会及时回复。”
等患者离开,景初才发现门口的父母,有些惊喜地站起来:“爸,妈,你们怎么来了?”沈知行走进诊室,看到桌上的门诊登记表,已接诊5位患者,每位患者的病历都写得详细工整。“适应得怎么样?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沈知行拿起病历手册翻看,景初笑着摇头:“挺适应的,张副院长每天都会跟我复盘门诊病例,昨天还带我参与了一台神经介入手术,学到了很多。”正说着,景初的手机响了,是住院中心护士打来的,说小远的抗体检测结果出来了,他立刻起身:“我去拿结果,跟张副院长汇报,你们先坐会儿。”
苏晴看着景初匆匆离去的背影,轻声说:“比轮岗时成熟多了,能独当一面了。”沈知行点头,目光扫过诊室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应急协同调度系统”的试用界面,“他已经在试用新系统了,看来对决议落地也很积极。”
八点半,两人来到皮肤科病房区,景行正跟着王副院长查病房。她手里拿着皮肤测厚仪,蹲在一位患者床前,仔细测量角质层厚度,然后在平板上记录:“阿姨,您的角质层厚度从0.8mm降到0.4mm了,恢复得很好,再坚持用一周药,就能出院了。”患者笑着点头:“多亏了你,每天都来跟我讲注意事项,我现在都知道怎么护理皮肤了。”王副院长站在一旁,对沈知行和苏晴小声说:“景行适应得特别快,现在能独立完成患者的复查和病例分析,昨天还提出了一个基因靶向敷料的优化建议,很有想法。”
景行查完房,看到父母,连忙走过来:“妈,我今早查了8位患者,都恢复得不错,王副院长还让我负责整理科室的病例库,按决议里的要求,把罕见病例分类归档,方便以后教学用。”她拿出平板,展示整理好的病例文件夹,“已经归档了30份,这周内能完成100份,完全能跟上进度。”
九点半,沈知行和苏晴来到骨科手术室,正好赶上一台脊柱手术。手术室里,骨科李副院长正带领团队手术,主刀医生是科室总主任,助手是两位主治医生,护士们有条不紊地传递器械。“按决议要求,我们现在手术前会用应急协同调度系统确认所有资源,今天这台手术的器械、麻醉医生和备用手术室都提前准备好了,没有延误。”李副院长在手术间隙介绍,“患者的术前检查数据也通过系统实时传输到手术室,比之前的纸质报告快了20分钟,手术效率提高了不少。”
苏晴看着手术屏上清晰的影像,轻声问:“医护人员的状态怎么样?有没有因为方案调整觉得压力大?”护士长高静笑着回答:“不会,新方案很顺畅,比如耗材补给比之前及时,我们不用再担心手术中缺器械,能更专心照顾患者。”
十一点,两人来到科研中心检测室,这里正在进行小远的基因数据分析。检测室里,科研中心张副院长带领团队操作设备,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不断刷新。“按决议要求,我们现在和临床科室的反馈更及时了,小远的基因数据昨天下午出来,今天一早就发给了神经科,景初已经结合数据调整了治疗方案。”张副院长指着数据报告,“后续我们还会和各科室建立每周一次的沟通会,及时解决临床遇到的检测问题,完全符合协同效率提升的要求。”
中午十二点,沈知行和苏晴在儿科门诊区的休息区简单吃了午餐。巨幕通过手机同步显示着各科室的实时动态:住院中心的患者午餐配送完成,门诊楼的接诊量达5.2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突破3.2亿元,330位专科副院长中有280位正在科室推进决议落地,一切都在有序进行。
下午一点,两人来到急诊科,这里是“应急协同调度系统”的重点试用科室。急诊科主任拿着平板,展示系统的使用记录:“今天早上接诊了12位急诊患者,用系统匹配资源,平均救治时间比之前缩短了15分钟。比如有位心梗患者,系统10秒内就找到了空闲导管室和待命医生,现在已经脱离危险。”他指着屏幕上的患者信息,“患者的病历和检查报告都实时同步,不用再人工录入,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减轻了。”
下午三点,两人来到教学中心,这里正在筹备“临床+管理”双轨培训课程的第一期课件。教学中心李副院长拿着课件大纲,对沈知行和苏晴说:“按决议要求,课程分‘临床技能’和‘管理知识’两部分,临床部分由各科室总主任授课,管理部分邀请了周明、林薇他们来讲预算和人事管理,下周一就能开课,首批50名学员已经选好了,都是各科室的优秀主治医生。”
景初和景行也赶来教学中心,他们作为年轻医生代表,要参与课件的优化讨论。“我觉得可以在临床部分加更多罕见病例的分析,比如小远的治疗案例,能让学员更直观理解精准治疗。”景初提出建议,景行补充道:“管理部分可以加物资调度的实际案例,比如怎么用系统申请耗材,这样学员学完就能用。”李副院长点头:“你们的建议很好,我们会马上修改课件,让课程更实用。”
下午五点,沈知行和苏晴回到中枢,五位助手立刻围了上来。林薇递上巡查反馈表:“330个科室中,已有300个科室完成了决议方案的初步落地,剩下的30个科室会在明天内完成,整体执行率达90.9%,远超预期。”周明调出资金屏:“今天决议专项预算只用了86万元,还剩774万元,完全能支撑后续落地需求。”江晓补充道:“应急协同调度系统的内测进度超了5%,下周二就能完成,比计划提前一天。”
巨幕上,13个中心的动态逐渐趋于平稳:住院中心的患者已完成晚间护理,门诊楼的接诊量最终定格在9.8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突破4.9亿元,330位专科副院长都提交了今日的执行报告。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数据依旧稳定:“核心算力10%(中枢巨屏运转)、储备算力90%”,量子网络速率保持在“5.0x10? s?1”,“运行状态:完美”的提示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景初和景行也回到中枢,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笑容。“爸,我今天看了15位门诊患者,还跟张副院长讨论了小远的治疗方案,调整了利妥昔单抗的剂量,效果应该会更好。”景初拿出病例手册,“管理方面,我还参与了神经科的预算讨论,学会了怎么控制诊疗成本,完全符合双轨培训的要求。”景行则展示着整理好的病例库:“我今天完成了50份罕见病例归档,还跟科研中心对接了基因数据,为后续的敷料研发提供了3个病例参考,王副院长说我做得很好。”
沈知行看着眼前的众人,轻声说:“今天的巡查很顺利,决议落地得快,孩子们适应得好,五位助手调度得稳,这就是明泽最好的状态。”苏晴点头,目光扫过巨幕上的13个中心,“有算力守护,有大家共同努力,330个科室的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明泽的未来会越来越稳。”
夜色渐深,中枢的灯火依旧明亮。五位助手还在整理今日的执行数据,景初和景行在讨论明天的工作安排,沈知行和苏晴坐在休息区,看着眼前忙碌却有序的画面,心中满是欣慰——算力的稳定、决议的落地、医者的坚守,正共同续写着明泽医院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