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外科护士站的时钟刚跳过“9:00”,苏晴就提着黑色资料袋出现在门口,袋口露出几分病历纸的边角。她刚报出“苏晴”两个字,护士长王姐就笑着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打印好的“科室环境指引图”:“可算把你盼来了!院长早上还特意交代,让你先熟悉下环境,尤其是走廊的专家墙,说是对你后续了解手术团队有帮助。”
苏晴顺着王姐指的方向看去,走廊墙面的专家介绍栏里,沈知行院长的照片和履历格外醒目,其中“5000台+四级以上高难度手术”“擅长复杂脏器联合切除、大血管重建”的字样用加粗字体标注,下方还附着几例经典手术案例的简要介绍。她忍不住凑近看了两眼,轻轻点头:“早就听外院的同事提起过沈院长,说他是复杂手术领域的权威,这次能跟他合作,我也能多学些实战经验。”
“可不是嘛!”刚端着治疗盘路过的年轻护士小李,听到两人聊天,忍不住插了句嘴,“苏老师您不知道,这次要做的手术特别难——患者是复发性结直肠癌,还转移到了肝、脾、结肠三个地方,全球就1例参考手术记录。患者家属专门托人打听,知道院长做过这么多高难度手术,才放心把人送过来,说别的医生他们都不认可。”
苏晴愣了一下,随即接过王姐递来的一摞资料——里面有全球参考病例的护理记录、患者的术前检查报告、初步拟定的术后监护清单。她指尖轻轻摩挲着资料封面,语气认真:“那我先把这些资料吃透,尤其是参考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处理细节,下午跟院长对接方案?”
王姐立刻点头,还顺手帮她拉过一把椅子:“院长特意留了下午的时间,就等你熟悉完情况过去。你先在这儿看资料,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我去给你倒杯热水。”
下午三点,院长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沈知行拿着一份手术流程表走进护士站,目光扫到正在低头标注资料的苏晴,径直走了过去:“苏老师,参考病例的护理情况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吧?”
苏晴立刻抬起头,将整理好的三份术后监护方案递过去:“都看完了,这是我根据患者的情况拟定的三套方案,主要在‘肝肾功能监测频率’‘腹腔引流管护理细节’‘肠内营养启动时机’这几块做了区分,您看看哪套更贴合手术需求。”
沈知行接过方案,快速翻了几页,手指在“术后6小时内每30分钟测一次血压”“肝酶异常时启动应急处理流程”等条目上停顿:“第二套方案更合适,把术后出血、感染这两个高风险点盯得更紧。明天上午八点,咱们召集外科、麻醉科、IcU的核心团队一起碰方案,把每个环节的责任都明确下来——这台手术涉及多脏器切除与重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苏晴认真记下时间,又补充道:“我还整理了一份‘术后监护风险评估表’,到时候可以跟大家一起讨论,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提前列出来,制定好应对措施。”
沈知行满意地点头,随即转向一旁的王姐:“让各科室把准备工作再细化一遍——器械科确认下备用血管夹、超声刀头的库存,麻醉科提前调试好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IcU把术后监护床位的专用仪器再检查一遍。现在离手术只剩两天,半点都不能马虎。”
王姐立刻拿出记事本记录,边写边回应:“我这就去跟各科室对接,晚上把细化后的准备清单发给您,确保所有环节都落实到人。”
四点半,苏晴跟着沈知行来到外科办公室,一起梳理明天方案讨论会的议程。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上,“手术倒计时”的界面清晰显示“2天15小时”,旁边还贴着一张便签,写着“需确认:3d血管模型打印进度、备用血液储备量、术后镇痛方案”。
沈知行指着便签上的内容:“这些细节明天会上都要敲定,你重点跟IcU的护士长对接下术后监护的人员排班,确保24小时都有专人盯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情况。”
“放心,我已经跟IcU的张护士长沟通过,明天会让她带着监护团队一起参会,把排班表和应急处理流程都定下来。”苏晴的回答条理清晰,让沈知行更添了几分信心。
傍晚五点,护士站的窗外渐渐染上暮色,苏晴还在和王姐一起核对护理团队的培训计划,准备明天方案确定后,立刻组织大家学习流程;沈知行则在办公室里,继续完善手术方案的细节,时不时拿起手机,跟器械科、麻醉科的负责人确认筹备进度。
走廊里的专家墙上,院长“5000台+四级手术”的介绍依旧醒目,而护士站里,女主的身影已悄然融入这场紧张的筹备中——随着手术倒计时进入两天,一场多科室协作、院长主刀、女主助力的攻坚之战,已在明泽医院的日常诊疗节奏里,悄然拉开了最后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