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零六分,明泽医院的晨雾在朝阳中渐散,75栋科室楼的轮廓在金光中愈发清晰。中枢指挥中心的50米巨幕准时亮起,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冰蓝色接入信号如溪流般涌动,顶端“10亿量子比特\/秒”的算力标识熠熠生辉,下方“核心算力10%、储备算力90%”的字样与“运行状态:完美”的绿色提示稳稳定格,量子网络速率实时显示“1.27x10? s?1”,远超最低标准。
沈知行身着深灰色西装站在主控制台前,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临床一期多日监测面板,5位入组孕妇的动态数据曲线如绸带般舒展。苏晴的米白色职业套装衬得干练从容,正核对林薇整理的跨周诊疗汇总表。五位助手已各就各位:周明紧盯临床试验资金与医保双屏,赵磊调试物资配送与后勤保障链路,程昱检查供电负载,江晓监控数据安全与加密链路。
“启动白班全域管控模式,临床专项算力维持6%,同步保障耳鼻咽喉科科研算力需求。”沈知行的声音沉稳有力,“明泽,生成临床一期3-7天动态分析图谱,重点标注基因纠正率变化趋势。”
“收到,白班模式已启动。临床一期进入第3天,5位孕妇生命体征平稳;耳鼻咽喉科专项研究算力已预留5%,数据加密等级最高。”明泽的电子音落下,巨幕左侧分割出试验中心画面:医护人员正用专用设备采集样本,右侧隐秘模块弹出“耳毒性耳聋研究:候选靶点验证中”的提示。
七点二十分,沈景初兄妹的视频通话接入侧屏。沈景初坐在大学阶梯教室,面前摊开《临床流行病学》课本:“爸,妈,上午讲临床试验设计,老师说多日监测的稳定性是关键,我正好对照咱们的病例记笔记。”沈景行在实验室里调试显微镜:“我的病理切片分析课要到十点结束,结束后去科研中心帮李教授整理数据。”
苏晴笑着叮嘱:“注意听样本采集的质控要点,试验中心每天都在强调这个;到医院先领工作手机,别碰加密的科研数据。”沈知行补充:“明泽,给景初推送咱们3天的样本质控记录,让她结合课堂内容理解。”
八点整,临床试验中心传来第3天早间数据,主治医生的声音透着欣喜:“5位孕妇的血药浓度均稳定在有效窗,胎儿基因纠正率全部突破92%,其中2位达93%,明泽模拟的脑部发育曲线与健康胎儿偏差<0.5%。”巨幕上随即弹出动态图谱,蓝色的纠正率曲线呈稳步上升趋势。
此时,江晓的监控屏弹出加密提示:“耳鼻咽喉科张教授团队申请追加2%储备算力,用于靶点功能验证。”她核查后汇报:“临床算力占用稳定,储备池充足,可批准。”沈知行指令:“同意,开辟独立加密通道,确保与临床数据物理隔离。”
九点三十分,沈景行抵达科研中心,李教授正盯着屏幕上的跨日数据:“景行,你看这3天的基因纠正率波动,明泽用4%储备算力分析后,发现与孕妇的激素水平正相关。”他指向图谱,“这为后续给药调整提供了依据。”沈景行点头:“我在病理课上学过激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这下对上了。”
十点整,330个科室的日常诊疗需求陆续上报。呼吸科总主任呼叫:“四级监护床新增20位患者,需调配3台呼吸机。”赵磊立刻响应:“明泽用0.2%算力定位闲置设备,后勤机器人已出发,5分钟内送达。”儿科副主任同步上报:“婴儿中心12号保温箱温度波动,已用0.1%算力校准,恢复正常。”
十一点十五分,沈景初赶到试验中心,穿上防护服后立刻加入数据记录。“景初,你试试用明泽调取4号孕妇的跨日数据对比图。”主治医生指导道。她操作工作手机,屏幕瞬间弹出图谱:“第3天的纠正率比第1天高了3个百分点,太明显了!”明泽同步语音:“已用0.3%核心算力分析,该孕妇对药物代谢速率适中,是最佳应答者之一。”
十二点整,中枢生成午间报告:门诊接诊量7.3万人次,医保报销3.8亿元;临床一期第3天纠正率均值92.6%;耳鼻咽喉科研究验证1个有效靶点;330个科室零差错。周明补充:“临床试验专项资金支出680万元,资金池余额6.09亿元,完全能覆盖后续4天需求。”
午后一点,张教授团队的加密消息传来:“已用7%储备算力完成首个靶点的功能验证,体外细胞实验中,耳毒性损伤修复率达85%,请求进入中期研究阶段。”江晓核实后汇报:“数据加密完整,验证过程合规。”沈知行批复:“同意进入中期,预留8%储备算力,明泽生成中期研究方案模板。”
两点三十分,临床试验中心传来第4天监测数据:“胎儿基因纠正率均值升至93%,无任何不良事件,明泽预测第5天可稳定在93%以上。”苏晴指令:“调整监测频率至每3分钟一次,重点关注脑部神经管闭合进度。”
三点整,沈景初在试验中心协助核对数据时,发现1位孕妇的药物不良反应指标略有升高,立刻上报。主治医生迅速调整剂量,明泽同步分析:“系个体代谢差异导致,已用0.1%算力优化给药方案,预计1小时内指标回落。”果然,半小时后指标恢复正常。
四点十五分,沈景初兄妹在科研中心汇合,沈景行正帮张教授团队整理实验器材(未接触核心数据)。“今天张教授团队好像特别高兴,”沈景行小声说,“听他们说靶点验证成功了。”沈景初点头:“咱们的临床数据也越来越好,第4天的纠正率又涨了!”
傍晚六点,中枢切换至夜班模式,临床一期第4天监测平稳结束。接下来两日,进程愈发顺利:第5天胎儿基因纠正率均值达93.5%,全部孕妇无不良反应;第6天明泽用5%储备算力完成跨6天数据汇总,分析显示干预方案安全性、有效性均达标;第7天清晨,临床试验中心传来终期数据——5位孕妇生命体征平稳,胎儿基因纠正率均值94%,脑部发育指标全部正常。
第七天上午十点,沈景初兄妹赶到医院时,中枢正举行临床一期总结会。巨幕上弹出终期报告:无脑症临床一期(7天)圆满成功,5例受试者均无不良事件,胎儿基因纠正率92%-94%,脑部发育正常,达到预期目标。李教授的全息投影透着激动:“明泽用8%储备算力完成了数据复盘,为二期试验奠定了基础。”
此时,江晓的监控屏弹出加密喜讯:“耳鼻咽喉科耳毒性耳聋研究正式进入中期,已锁定2个有效靶点,体外修复率达88%,明泽用6%储备算力生成中期研究计划。”沈知行与苏晴交换了一个欣慰的眼神,这条暗线终于迎来突破。
十一点三十分,沈景初兄妹在试验中心参与总结记录,景初看着终期数据感慨:“7天的监测像一场精准的战役,每一步都离不开算力支撑。”景行补充:“科研中心的团队也太厉害了,两个难题同时有进展。”
十二点整,中枢生成临床一期终期总结与七日运行报告:门诊接诊量累计87万人次,医保报销46.2亿元;临床一期圆满成功,耳鼻咽喉科研究进入中期;330个科室运行零差错,核心算力最高占用9.8%,储备算力剩余81.2%。
午后一点,沈景初兄妹交接工作手机后离开医院,手里的实习手册写满了笔记。中枢指挥中心内,沈知行与苏晴望着巨幕上“临床一期:100%成功”的字样,又看向右侧隐秘模块“耳毒性耳聋研究:中期阶段”的提示,眼中满是期许。
“临床一期的圆满,是给后续研究最好的底气。”苏晴轻声说。沈知行点头:“两个团队的突破,证明了算力+人才的力量。接下来,二期试验和耳鼻咽喉科中期研究要双管齐下。”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控制台上,75栋科室楼的影子在地面拉得很长。巨幕顶端的“运行状态:完美”格外清晰,量子网络的数据流如脉搏般跳动,诉说着这座医院在临床攻坚与科研突破中,续写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