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30米巨幕已切换至“全科巡查模式”,左侧主区域标注着330个科室的分布图谱,从313专科中心的骨科、心内科到婴儿中心的新生儿科、儿童神经科,每个科室都用绿色圆点标记着“待巡查”状态,右侧分屏则滚动着“患者体验核心指标”——挂号时长、问诊质量、人文服务、专家信息清晰度,下方悬浮着五位助手的实时值守数据。
沈知行与苏晴步入指挥厅时,资金主管周明、行政+人事主管林薇等五位助手已在临时工位就绪。“330个科室的巡查路线明泽一号已规划完毕,按‘专科中心→亚专科→特色诊室’的顺序推进,避开早高峰人流密集区。”林薇递上平板,屏幕上的路线图标注着预估耗时与重点体验节点,“每个科室都安排了对接医护,您二位可随时亮明身份沟通,系统已开通全域通行权限。”
“中枢就交给你们了,今天务必盯紧核心系统。”沈知行看向巨幕顶端的实时数据,当日接诊量(实时):8500人次 | 当日医保报销(实时):2980万元,“330个科室走下来难免耗时长,有任何异常,明泽一号同步推送消息,我们远程决策。”电力主管程昱立刻应答:“已启动‘全科保障’电力预案,330个科室的诊疗设备、电子屏均设为最高优先级,算力预留20%,绝对不会卡顿。”
七点整,两人从313专科中心的骨科诊室开始了全天的“科室穿行”。候诊区的电子屏上正滚动播放专家介绍,骨科主任的执业年限、擅长病种、手术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下方还附着患者满意度评分:“99.2分,近三年零投诉”。“这专家屏做得真细致,连常见问题解答都有。”苏晴指着屏幕说道,旁边一位候诊大爷接过话头:“是啊,我就是看了专家介绍才挂的号,知道他擅长治老年骨折,心里踏实。”
接诊时,医生通过终端调取患者病史,明泽一号自动弹出提示:“患者有骨质疏松病史,建议优先选择微创手术方案”。“您看,系统都帮您考虑到了病情特点。”医生笑着解释,顺手将手术风险与术后康复计划打印出来,用马克笔圈出重点,“这是明泽一号生成的个性化方案,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沈知行注意到诊室角落放着老花镜和放大镜,“这些细节太贴心了,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需求。”
八点十五分,两人来到婴儿中心的新生儿科。NIcU外的探视屏正实时播放患儿的护理画面,旁边的电子屏标注着每位患儿的主治医生与护理团队信息。“我们每天会更新两次护理记录,家长扫码就能看,不用总跑过来问。”护士长介绍道,递上一份“新生儿护理手册”,“这是明泽一号根据常见问题整理的,图文并茂,新手爸妈一看就懂。”苏晴翻看手册,发现里面还夹着附近母婴超市的优惠券,“连出院后的需求都考虑到了,太周到了。”
此时,中枢传来周明的消息:“医保报销系统出现瞬时高峰,330个科室同时提交单据,明泽一号已自动扩容算力,处理零延迟,资金池余额充足。”沈知行回复“收到”,转头走进儿童神经科诊室,正遇上医生用玩具引导患儿做检查。“孩子怕生,用玩具分散注意力,检查能更顺利。”医生笑着说,终端上明泽一号已自动记录检查数据,生成初步诊断报告,“系统能自动识别孩子的异常反应,比我们单靠经验判断更精准。”
九点半,两人穿行至罕见病中心。候诊区设置了“罕见病互助角”,摆放着患者手册与爱心捐赠的书籍,墙上贴着患者康复故事。“我们每周都会组织线上交流会,明泽一号会匹配病情相似的患者,让大家互相鼓励。”科室主任介绍道,调出专家屏上的罕见病专家介绍,“每位专家都标注了研究方向,比如张教授专门研究遗传性代谢病,患者能精准挂号。”沈知行注意到候诊区有轮椅和折叠床,“这些应急设施随时能用吗?”主任点头:“明泽一号会实时监控候诊人数,人多的时候自动提醒我们开放备用休息区。”
中午十二点,两人在餐厅中心匆匆用餐,此时已完成120个科室的巡查。平板上的路线图显示,120个绿色圆点已变为蓝色的“已巡查”,旁边标注着体验亮点:骨科的助老设备、新生儿科的探视系统、罕见病中心的互助角。中枢传来林薇的消息:“330个科室的医护都已收到‘体验员提示’,会全力配合,明泽一号同步更新了各科室的实时候诊数据,帮您避开高峰。”
下午一点,两人来到康复中心的神经康复科。景行正协助医生调试智能训练设备,患者训练时,终端上明泽一号实时显示肌力变化曲线。“这是给患者的‘康复日记’,每天的进步都能看见,能增强他们的信心。”景行递过一本打印好的曲线手册,上面还贴着医生的鼓励话语。一位患者笑着说:“看着曲线一点点往上走,就觉得有盼头,医生和小伙子都特别有耐心。”
两点半,两人走进科研中心的临床转化诊室。这里正开展菌群治疗的临床试验,墙上的专家屏详细介绍了参与项目的科研团队,从首席专家到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一目了然。“我们每周会开一次患者沟通会,用通俗的语言讲科研进展,明泽一号会同步直播,不能来的患者在家就能看。”项目负责人说道,递上一份“知情同意书解读手册”,“这是明泽一号把专业术语转换成白话的,确保患者完全明白风险与收益。”
四点钟,两人来到最后一片区域——老年病科集群。每个诊室都配备了血压计、血糖仪等自助检测设备,候诊区有志愿者协助老人操作。“我早上来的时候忘带病历本了,护士帮我在明泽一号上调了电子病历,一点没耽误看病。”一位老奶奶说道,医生正用大字体处方单开药,“系统能自动放大字体,老人看得清楚,还能同步到家属的手机上,方便提醒用药。”苏晴注意到诊室门口有“爱心饮水站”,“这些细节真的做到了心坎里。”
傍晚六点,两人终于走完330个科室,返回中枢指挥中心。巨幕上的330个绿色圆点已全部变为蓝色,旁边弹出“体验总结”:挂号平均时长2.3分钟,问诊平均时长8.5分钟,专家信息清晰度100%,人文服务好评率98%。五位助手立刻围拢过来,江晓递上网络数据:“330个科室的终端运行全程零故障,专家屏的介绍页面访问量达15万人次,网络带宽完全够用。”
赵磊补充:“您在骨科发现的轮椅不足问题,我们已经补配了20台,明泽一号会实时监控各科室的应急设施数量,缺了自动提醒补货。”沈知行看着平板上的体验记录,满意地点头:“330个科室走下来,最打动我的不是明泽一号的算力有多强,而是每个科室都把‘患者方便’放在了心上——骨科的老花镜、儿科的玩具、老年科的大字体,这些才是最实在的人文关怀。”
苏晴翻开专家屏的反馈数据:“有80%的患者说看了专家介绍后更信任医生了,这就是专家屏的意义,不仅是展示,更是建立信任的桥梁。”巨幕顶端的核心数据定格:当日接诊量(最终):8.9万人次 | 当日医保报销(最终):1.95亿元。
指挥中心的灯火映着众人的笑容,330个科室的体验细节如同散落的星光,在明泽一号的算力兜底与医护团队的用心守护下,汇聚成照亮患者就医之路的温暖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