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晨雾还未散尽,十大专区已在晨光中展开忙碌的画卷——罕见病中心的实验室亮起基因测序仪的淡蓝色指示灯,儿科中心的护士站传来患儿清脆的笑声,330专科专区的外科楼里,手术器械的轻响与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日常的旋律。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刚坐下,手机就弹出母亲周阿姨的消息:“今天上午我和你李阿姨去看家具,晚点到医院跟你们说事儿。”他笑着将消息递给身旁的苏晴,她看完脸颊微红,指尖在“说事儿”两个字上轻轻划过:“阿姨们该不会是想聊订婚的事吧?”
“不管聊什么,等她们来了就知道了。”沈知行递过一杯热豆浆,杯壁还沾着细密的水珠,“先把今天的诊疗重点过一遍——罕见病中心有3例基因检测报告要出,儿科中心有2例早产儿需要转运,330专科专区的内分泌诊室今天加了5个号,都得盯紧。”苏晴接过豆浆,翻开“今日诊疗清单”,两人的指尖偶尔在页面上相触,默契的笑意藏在眼底。
第一阶段:清晨的专区协同——诊疗里的细致与牵挂
七点整,餐厅专区的“老年患者餐台”前已排起长队。后勤赵磊的终端显示:“罕见病中心的低苯丙氨酸餐食已备好35份,儿科中心的早产儿辅食剩余8份,需要补充。”他刚要下达调度指令,苏晴突然开口:“昨天跟儿科护士确认过,有个早产儿对牛奶蛋白过敏,得用深度水解蛋白辅食,让餐厅专区优先准备2份,直接送到新生儿科。”沈知行立刻点头:“按苏晴的建议来,再让配送员把罕见病餐食分批次送,避免家属扎堆取餐。”
十分钟后,餐厅经理反馈:“深度水解蛋白辅食已送达新生儿科,罕见病餐食分3批配送,第一批已送到病区。”苏晴看着屏幕上老年患者捧着热粥的画面,嘴角微微上扬,没注意到沈知行正悄悄给母亲周阿姨发消息:“妈,苏晴早上忙,你们要是到医院了,先在休息区等会儿,我让林薇陪着。”
同一时间,超市专区的“术后康复用品货架”前,导购正忙着整理苏晴标注的“重点物资清单”——防粘连膜、骨癌康复训练球、甲状腺术后护理包,每样物品旁都贴着详细的使用说明。江晓的网络终端提示:“超市支付系统出现短暂卡顿,已临时扩容带宽,1分钟内恢复正常。”沈知行突然想起什么:“苏晴,你之前说内分泌术后患者需要的按摩仪,超市库存够吗?今天加了5个号,可能会有患者需要。”苏晴调出库存数据:“还有20台,够今天用,我已经让导购预留5台,放在收银台旁,方便患者直接取。”
第二阶段:父母的到来——烟火气里的订婚约定
上午十点,指挥中心外的休息区里,周阿姨和李阿姨提着大包小包走进来,手里拎着刚买的窗帘布料、餐具,还有给苏晴和沈知行织的围巾。“我们早上逛家具城,看到这布料特别适合你们的新房,就买了几块,你们看看喜不喜欢。”周阿姨笑着把布料递给两人,李阿姨则拿出餐具:“这套餐具是骨瓷的,轻便又好看,以后你们在家吃饭也舒心。”
苏晴接过布料,指尖拂过柔软的面料,轻声说:“谢谢阿姨,这颜色特别好看。”沈知行也拿起餐具,对两位母亲说:“辛苦你们跑一趟,其实这些我们自己准备就行。”周阿姨摆摆手:“你们在医院忙,家里的事我们帮着操持,放心。”她顿了顿,拉着李阿姨的手,认真地说:“我们俩商量好了,想把订婚时间定在下个月的18号,那天是周末,你们医院不忙,亲戚朋友也都有空,你们觉得怎么样?”
苏晴和沈知行对视一眼,眼底满是惊喜。“18号刚好是内分泌专科全球学术交流的间隙,我们那天可以早点下班。”沈知行笑着说,苏晴也点头:“我没问题,刚好那天我妈生日,订完婚还能一起给她庆祝。”李阿姨听到这话,眼眶微微泛红:“还是晴晴细心,记得我的生日。”周阿姨也笑着说:“那咱们就这么定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俩负责通知亲戚,你们安心在医院工作。”
第三阶段:午后的诊疗与家庭的融合——责任与温情并行
中午十二点,四人一起走进餐厅专区的“家庭餐区”。林薇早已安排好位置,桌上摆着餐厅师傅特意准备的“团圆餐”——清蒸鱼、杂粮饭、清炒时蔬,还有苏晴爱吃的草莓甜品,周阿姨带来的桂花糕也被细心地摆放在盘子里。“这是按您之前说的‘低油低盐’标准做的,阿姨们要是有忌口,随时让师傅调整。”林薇笑着说完,又递上两份包装好的餐食,“这是给两位阿姨准备的,里面有草莓和桂花糕,下午逛的时候饿了可以吃。”
吃饭时,周阿姨突然拿出一个红色的信封,里面装着订婚宴的邀请函样本:“我们已经找设计师做了样本,上面印了你们医院的内分泌专科标志,还有你们一起研发的诊疗模型图案,你们看看合不合心意。”苏晴接过邀请函,看到上面熟悉的图案,心里暖暖的:“阿姨想得太周到了,连我们的工作都考虑进去了。”沈知行也点头:“特别好,这样亲戚朋友也能知道我们平时在做什么,了解我们的工作。”
下午两点,周阿姨和李阿姨跟着苏晴来到内分泌专科的病房。一位刚做完甲状腺手术的老奶奶正坐在床上,看到两位阿姨,笑着说:“这两位是你们的妈妈吧?看着就特别亲切。”周阿姨立刻走过去,递上一支护手霜:“姑娘,这是医护专用的护手霜,术后手容易干,你试试。”李阿姨也帮着整理床头的杂物:“你术后要多休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苏晴说。”苏晴在一旁补充:“奶奶,您明天可以尝试下床活动,我已经让康复师过来教您简单的康复动作。”
同一时间,沈知行带着两位母亲来到罕见病中心的实验室。工程师正在为一位“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者做基因检测,看到她们,笑着说:“周阿姨、李阿姨,这就是我们用来检测罕见病基因的机器,之前有个患儿就是靠它找到了病因,现在已经康复出院了。”周阿姨好奇地问:“这机器这么厉害,操作起来难不难?”沈知行耐心解释:“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但我们已经培养了20名年轻工程师,以后能为更多罕见病患者服务。”
第四阶段:傍晚的日常收尾与未来的期待——明泽的烟火气
傍晚六点,全院的接诊量定格在5.55万人次。十大专区的诊疗渐渐收尾——罕见病中心的基因检测报告全部出具,330专科专区的内分泌诊室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儿科中心的早产儿进入晚间休息时段。指挥中心的巨幕上,“今日诊疗数据”清晰显示:“内分泌专科术后患者康复率98.5%,罕见病中心基因检测准确率100%,儿科中心患儿满意度99.6%。”
周阿姨和李阿姨准备离开医院,苏晴和沈知行送她们到门口。李阿姨拉着苏晴的手,轻声说:“订婚宴的事不用你们操心,我们会安排好,你们在医院要照顾好自己,别总熬夜。”周阿姨也对沈知行说:“苏晴是个好姑娘,你要多疼她,平时多给她买点她爱吃的草莓。”
送走父母后,两人并肩走回指挥中心。沈知行牵着苏晴的手,轻声说:“下个月18号,我们就能订婚了。”苏晴点头,靠在他肩上:“真没想到,我们的订婚日期会这么顺利定下来,还要谢谢两位阿姨。”沈知行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更要谢谢我们一起在医院的坚守,是这份共同的责任,让我们走得更近。”
晚上七点,指挥中心的灯光渐渐暗下来。两人翻看着订婚宴的邀请函样本,讨论着细节——邀请函的颜色、字体,还有要邀请的亲戚朋友。江晓和林薇路过,笑着说:“订婚那天我们一定来帮忙,医院的同事们也都等着喝你们的喜酒呢!”
晚风拂过医院的走廊,十大专区的灯光次第熄灭,却有一盏灯始终亮在指挥中心。沈知行翻开“医院运行日志”,在今日记录的最后写下:“明泽的日常,不仅有诊疗的坚守,还有家庭的温暖。订婚日期的确定,是双方父母的认可,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未来,我们会继续在十大专区的诊疗里守护生命,也会在平凡的日子里,把爱情过成最温暖的模样。”
窗外的夜色中,明泽医院的灯光像星星一样明亮,照亮了诊疗的路,也照亮了两人即将到来的订婚时刻——在这家充满烟火气的医院里,医疗与爱情,责任与温情,正一起书写着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