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晨雾还未散尽,外科楼的手术间已亮起三盏灯——肝胆外科专科副院长赵磊正带领团队做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的术前准备,脾外科专科副院长吴涛在隔壁手术间核对器械清单,外科总主任陈峰则在远程指导年轻医生制定结肠癌手术方案。指挥中心内,36岁的沈知行院长站在巨幕前,目光扫过75栋科室楼的手术动态,屏幕上“高难度手术执行率100%”“专科副院长\/总主任主刀占比100%”的绿色标识,像春日里的新芽,透着蓬勃的成长气息。
行政助手林薇递来“每日巡查清单”,上面标注着今日需重点关注的5台高难度手术:“赵院的肝癌手术涉及门静脉重建,吴院的脾切除要防范术后血栓,陈主任的结肠癌手术是腹腔镜下的复杂吻合,都按您之前制定的‘主刀标准’做了术前推演。”沈知行接过清单,指尖划过“术后监护责任人”一栏,看到苏晴的名字出现在赵院手术的监护记录里,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随即叮嘱:“巡查时重点看他们的术中应急处理,有需要再随时支援,别打扰他们的节奏。”
上午:巡查中的传承——从主刀到守望
七点半,沈知行的巡查第一站是赵磊的手术间。此时手术刚进入“门静脉吻合”阶段,赵磊手持吻合器,动作精准得与沈知行当年的操作如出一辙,旁边的年轻医生屏息观察,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血管吻合角度再微调0.5度,减少术后血流阻力。”沈知行的声音从手术间门口传来,赵磊立刻调整姿势,吻合完成后,术中超声显示“血流通畅度98%”,他抬头笑着说:“还是您眼尖,差一点就留下隐患了。”
“不是我眼尖,是你们现在的基础打得牢。”沈知行走到屏幕前,指着影像中的血管分支,“去年做肺癌大血管手术时,你还在纠结吻合张力,现在已经能从容应对更复杂的门静脉重建,这就是成长。”旁边的年轻医生忍不住问:“院长,您36岁就培养出这么多能主刀高难度手术的前辈,以后我们也能达到这个水平吗?”沈知行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跟着赵院多学多练,把每台手术的细节吃透,你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九点整,巡查到吴涛的手术间时,正赶上“脾切除后止血”的关键环节。吴涛用可吸收止血材料精准覆盖创面,动作利落,陈峰作为二助手,在旁协助监测凝血指标。“术后血小板监测要跟上,每4小时查一次,超过300x10?\/L就启动抗血小板治疗。”沈知行的提醒刚落,吴涛就点头回应:“已经跟检验科打好招呼,术中标本送病理的同时,会优先出凝血报告,苏老师也在术后监护方案里加了血小板动态监测表。”
沈知行翻开吴涛的手术记录,看到上面详细标注着“术中出血量45ml”“止血时间8分钟”,比去年的同类手术数据又优化了不少,忍不住感慨:“从需要我在旁盯着,到现在能独立把控风险,你们没让我失望。”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手术间外的护士站,苏晴正低头整理术后监护资料,阳光落在她的发梢,勾勒出柔和的轮廓,他停顿两秒,又转身走向下一个巡查点。
中午:食堂的烟火气——藏在细节里的守望
十二点,沈知行的巡查暂告一段落,走进食堂时,刚好看到苏晴和赵磊、吴涛围坐在一起讨论病例。苏晴手里拿着一份“肝癌术后监护报告”,指着其中的“肝酶变化曲线”说:“赵院,这位患者术后第三天肝酶略有升高,我调整了营养支持方案,减少了脂肪摄入,今天再复查看看。”
赵磊接过报告,点头认可:“你这个调整很及时,之前院长主刀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也是通过营养干预降下来的,你把这个案例整理成教学材料,下周给年轻护士培训用。”
沈知行端着餐盘走过去,顺势坐在苏晴旁边的空位上:“营养干预对术后恢复很关键,尤其是复杂手术,你们要把这种‘术中-术后’的衔接经验固定下来,形成标准流程。”他夹起一块清蒸鱼,不经意间放在苏晴的餐盘里,“你最近总盯着术后监护,饮食也不规律,多吃点蛋白质,别累垮了。”
苏晴愣了一下,随即脸颊微红,轻声说了句“谢谢院长”,低头继续翻看报告。赵磊和吴涛对视一眼,笑着打趣:“院长现在虽然不主刀了,但关心团队的细节一点没少,上次陈主任做结肠手术,您还特意让食堂准备他爱吃的杂粮饭呢。”沈知行笑了笑,没接话,目光却落在苏晴认真的侧脸,心里想着她上周熬夜整理的“高难度手术术后监护手册”,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她对每个病例的用心。
下午:日常里的突破——330个身影的进阶
十四点,沈知行的巡查来到妇科手术间,专科副院长刘敏正主刀复发性卵巢癌多脏器转移手术。手术进入“肠道修复”阶段,刘敏手持吻合器,动作沉稳,旁边的总主任协助暴露视野,两人配合默契,术中出血量控制在120ml以内。“院长,我们这次用了您之前推荐的防粘连膜,术后肠粘连的风险能降低60%。”刘敏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自信的底气。
沈知行看着屏幕上的手术画面,想起去年刘敏第一次主刀类似手术时的紧张,如今她已能从容应对复杂情况,忍不住感慨:“你们现在不仅能熟练运用新技术,还能根据病例调整方案,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他的终端收到林薇发来的“高难度手术统计数据”:本月330位专科副院长\/总主任共主刀高难度手术87台,并发症发生率仅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患者满意度达99.8%。
十五点,巡查到IcU时,苏晴正为赵磊手术的肝癌患者做术后评估。她手持超声探头,仔细检查门静脉血流情况,旁边的护士记录着数据:“门静脉流速18cm\/s,肝酶78U\/L,均在正常范围。”苏晴抬头看到沈知行,立刻汇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明天可以尝试下床活动,我已经制定了个性化康复计划。”
沈知行走到病床边,看着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又看向苏晴手里的康复计划,上面详细标注着“活动强度、时间、监测指标”,甚至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调整了训练节奏。“康复计划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你做得很细致。”他接过计划,在上面补充了“心理疏导”的建议,“复杂手术患者术后容易焦虑,要安排心理医生定期沟通,这也是术后恢复的一部分。”
苏晴认真记下,心里暖暖的——每次她的方案,沈知行都会仔细查看,补充的细节总能说到点子上,这种专业上的认可,比任何鼓励都让她有动力。她不知道的是,沈知行回到办公室后,会把她的每一份方案都单独归档,上面的批注比自己当年的手术记录还要详细。
傍晚:36岁的守望——传承里的温柔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定格在5.54万人次,高难度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沈知行回到指挥中心,看着巨幕上“今日高难度手术成功率100%”的提示,又翻开“医院运行日志”,在36岁这一年的记录里,添上“330位专科副院长\/总主任可独立主刀高难度手术,诊疗体系传承完善”的字样。
林薇走进来,递上一份“夏国医学联盟邀请函”:“他们想邀请您做下个月的专题讲座,分享‘高难度手术团队培养’的经验,还特别提到希望苏老师也能做术后监护的分享。”沈知行接过邀请函,看到“苏晴”的名字时,嘴角扬起微笑:“替我答应下来,让苏晴准备分享材料,她的术后监护经验很有价值,值得让更多人学习。”
晚上七点,沈知行走出办公室,路过护士站时,看到苏晴还在整理今天的术后监护记录。他走过去,递过一杯热咖啡:“别总熬夜,明天还要准备分享材料,早点回去休息。”苏晴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抬头看向沈知行,刚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相视一笑。
“院长,您36岁就把医院的诊疗体系做得这么完善,以后有什么规划啊?”苏晴轻声问。
沈知行望着窗外亮起的灯火,目光落在75栋科室楼的方向:“以后啊,就看着你们继续成长,把明泽的经验传递出去,让更多患者受益。当然,也希望能有更多时间,跟你们一起把术后监护、康复这些细节做得更好。”他的话里,有对传承的期待,也藏着对身边人的温柔——36岁的他,不再是那个必须冲在手术台前的主刀医生,却成了330个成长身影的守望者,成了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后盾。
晚风拂过医院的走廊,护士站的灯光下,苏晴握着温热的咖啡,继续整理记录;指挥中心的巨幕上,今日的手术数据仍在闪烁;75栋科室楼的窗口,渐渐亮起归家的灯火——明泽的日常,在330个身影的成长里延续,在36岁院长的守望里,藏着传承的力量与不期而遇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