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五十分,明泽医院的后勤团队已完成最后一轮巡查。赵磊盯着平板上的“前日接诊总结”,指尖划过“人”的数字,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内科楼12层、外科楼8层的备用诊室按三级标准备齐设备,护士站提前半小时到岗,系统刚推送了今日备用号源分配表。”
行政楼指挥中心内,巨幕上的“实时预约数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林薇调出科室负荷热力图,红色区域集中在心脏内科、肾脏内科等重点科室:“沈院,凌晨五点至六点新增预约328人,心脏内科常规号源150个已约满,系统自动触发‘备用诊室启动’预警,330个科室均申请开放至少2个备用诊室。”
沈知行指尖轻点屏幕,切换到“备用诊室资源库”:75栋科室楼共储备3800间备用诊室,每间均配备基础诊疗设备与联网终端,可随时接入主系统。“通知各科室,按‘负荷分级’开放备用诊室——重点科室开放5-8个,普通科室开放2-3个,每间严格限号150,绝不能突破单诊室接诊上限。”他补充道,“让医务处立刻协调轮休医生,确保备用诊室与常规诊室医生资质对等。”
这时,周凯拿着医护排班表进来:“已联系上86名轮休医生,半小时内可到岗,其中32名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完全能应对备用诊室的诊疗需求。”他指着屏幕上的“医生定位系统”,红点正陆续向各科室楼汇聚,“心脏内科的李主任主动取消休假,已经在去备用诊室的路上了。”
清晨诊室:备用窗口的精准启动
七点整,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机旁已排起有序的队伍。刚挂完号的张阿姨看着凭条上的“心脏内科备用诊室5 号源168”,有些疑惑地问志愿者:“备用诊室是不是临时搭的?设备能跟上吗?”志愿者笑着递过导视图:“阿姨您放心,备用诊室跟常规诊室一模一样,连医生都是主任级别的,您跟着箭头走,5分钟就能到。”
心脏内科所在的15号楼,常规诊室与备用诊室在同一楼层分区域排布,门口的电子屏清晰标注着“常规1-6号诊室”“备用1-8号诊室”。备用诊室5内,李主任正对着系统终端调阅患者病历,屏幕上弹出“张桂兰 药物性肾损伤复诊”的提示,附带完整的既往诊疗记录。“您的血肌酐已经降下来了,药物可以减量,但每周要通过系统传一次复查结果。”李主任话音刚落,系统自动生成用药调整单,同步至药房与患者手机。
隔壁的备用诊室3,年轻医生正通过全息投影与常规诊室的主任医师远程会诊。“这位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有狭窄,但位置特殊,您看是否需要调整手术方案?”屏幕里的主任医师轻点标注:“按系统推荐的第二套方案来,避开神经密集区,我这边随时待命。”整个会诊过程不到3分钟,患者刚走出诊室,手术预约信息就已发送至手机。
“真没想到备用诊室这么靠谱!”走出诊室的患者对着电话感慨,“我以为约到备用号要等很久,结果从挂号到看完病才35分钟,医生比我们市医院的还细心。”走廊里,保洁员正用智能清洁车擦拭地面,每隔10米就有一台饮水器,与常规诊疗区的配置毫无二致。
午间高峰:两万流量的秩序承接
上午十一点,系统显示全院接诊量已达人,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全部进入满负荷状态,但各诊室的候诊时长始终稳定在20-30分钟。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单诊室接诊效率”实时更新,最高的备用诊室已完成98个号源的诊疗,平均每8分钟接诊1人,与常规诊室效率持平。
外科楼的备用诊室区域,护士正推着智能药车为术后复查患者换药。“您的伤口愈合得很好,系统已经帮您预约了下周的拆线时间,到时候直接来备用诊室就行,不用抢常规号。”护士一边操作,一边在系统里勾选“伤口恢复良好”,数据同步至患者的健康档案。患者惊讶地问:“备用诊室下周还开吗?”“只要接诊量稳定在2万人左右,备用诊室就会常态化开放,号源提前3天就能约。”
门诊大厅的自助取药区,120台取药机全部运转,屏幕上实时显示“当前等待人数:0-2人”。刚取完药的王先生看着取药单上的“用药提醒”,忍不住点赞:“我挂的是骨科备用诊室,医生开完药,药房就开始配药了,我走到取药机前刚好能取,一点不耽误。”药房内,药师正根据系统推送的“处方优先级”配药,备用诊室的处方与常规诊室处方按顺序同步处理,无任何延迟。
后勤调度中心内,赵磊盯着“物资消耗实时数据”,对着对讲机下令:“内科楼备用诊室的一次性耗材快用完了,立刻调20箱过去;外科楼的消毒水储备不足,从仓库紧急调拨10桶。”屏幕上,物资调配路线自动规划,显示“15分钟内送达”。赵磊揉了揉太阳穴:“以前担心突破2万人会乱,现在看来,备用诊室就是‘定海神针’,3800间备用房足够扛住高峰。”
傍晚时段:常态运行的细节坚守
下午四点,系统更新当日接诊数据:人,剩余号源1100个,全部来自各科室的备用诊室。林薇调出“患者满意度实时调查”,99.3%的满意度中,“备用诊室体验”的好评率达99.7%,高频关键词包括“设备齐全”“医生专业”“无需久等”。
儿科楼的备用诊室里,护士正用系统自带的“儿童安抚模式”哄哭闹的患儿。屏幕上弹出卡通动画,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患儿瞬间停止哭闹。“我们的备用诊室终端跟常规诊室一样,有专门的儿童诊疗模块,连检查床都能调整高度。”护士一边为患儿抽血,一边解释,“系统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自动调整灯光亮度,避免他们害怕。”
肾脏内科的备用诊室,医生刚结束第145个号源的诊疗,系统突然弹出“紧急会诊请求”——来自常规诊室的一位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医生立刻点击“接入”,屏幕上同步显示患者的检查数据:“血钾6.2mmol\/L,立刻用葡萄糖酸钙静推,我马上过去。”挂断会诊,他对着门口候诊的患者致歉:“稍等5分钟,有位急症患者需要处理,系统会给大家延长期待提醒。”话音刚落,候诊患者的手机就收到了“预计延迟10分钟”的短信,无人提出异议。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看着“各诊室号源消耗进度”,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号源均未突破150上限,其中210个科室已提前关闭当日号源。“通知各科室,下午五点停止放号,让医生有足够时间处理收尾工作,别让他们连轴转太久。”他对着林薇说,“另外,让信息科统计备用诊室的设备损耗数据,明天安排检修,确保后天正常运行。”
夜间收尾:两万常态的体系底气
晚上六点,最后一位患者走出备用诊室,医生们开始整理当日诊疗记录。心脏内科的李主任将最后一份病历录入系统,屏幕上弹出“今日接诊150人,无漏诊、无投诉”的提示,他松了口气,给自己倒了杯热水:“以前总担心备用诊室忙不过来,现在发现只要系统调度跟上,医生配足,150个号很从容。”
后勤团队这时进入各备用诊室,开始进行设备清点与消毒。保洁员用紫外线消毒灯对诊疗台消毒,护士检查听诊器、血压计等设备的状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里勾选“设备完好”。“每间备用诊室都要按这个标准收尾,明天一早要给下一波患者用。”护士长对着团队强调,“系统已经生成了明天的备用诊室开放清单,内科楼要多开2间,别到时候设备跟不上。”
信息科内,老顾带领团队正在做系统维护。屏幕上,“备用诊室数据同步”进度条已达100%,所有诊疗记录均已归档至患者健康档案。“今天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产生了条数据,全部同步成功,没有出现任何卡顿。”老顾对着沈知行汇报,“我们还优化了‘号源预警算法’,明天能提前2小时预判各科室的备用诊室需求,避免临时调人调设备。”
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当日接诊量最终定格在人,其中备用诊室承接6800人,占比33.8%。林薇汇总完所有数据:“330个科室共开放1120间备用诊室,每间均未突破150号限,设备故障率0.1%,医生出诊率100%,患者候诊时长平均28分钟,满意度99.4%。”
沈知行走到窗边,看着夜色中的医院。75栋科室楼的灯光陆续熄灭,只有急诊中心和指挥中心还亮着灯,备用诊室的门牌在路灯下若隐若现。他翻开日志本,写下:“当2万人成为日常,备用诊室便不再是‘应急选项’,而是体系韧性的延伸。330个科室的坚守、1120间诊室的微光、10万张床位的底气,共同撑得起每一份信任。”
晚风穿过窗户,吹动了桌上的“备用诊室运行报告”。那些关于“接诊量”“效率”“满意度”的数字,在灯光下跳动成温暖的符号。沈知行知道,明天的2万接诊量依旧会如期而至,但只要备用诊室的灯光还亮着,系统的调度还准着,医生的坚守还在着,这份从容就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