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心脏外科的手术中心被两层紧张包裹——3号、4号手术间的无影灯同时亮起,器械车均按“复杂先心病二期矫治”标准陈设,只是一台旁的温箱贴着“朵朵,3岁6个月”,另一台旁的病历夹标注“辰辰,4岁”。沈知行站在中控室的巨幕前,指尖在双屏影像间切换:左侧是云南患儿朵朵的复查彩超,肺动脉瓣环直径已从8mm增至14mm,符合根治条件;右侧是新疆转诊患儿辰辰的影像,“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与朵朵同期完成一期姑息手术,今日同步接受二期根治。
“双台并行,分工不变。”沈知行对着对讲机下令,“周凯(心胸外科专科副院长)主刀朵朵的‘法四根治术’,林峰(专科总主任)统筹辰辰的‘大动脉调转术’,我两边巡场,系统全程同步双台数据,确保无干扰联动。”巨幕上,智能系统自动生成双台手术时间轴,关键节点用红圈标注,体外循环、麻醉、监护的资源调配表清晰罗列,甚至连两台手术的器械传递顺序都做了错峰设计。
术前协同:在“同步”中找“节奏”
七点整,双台术前核查同步启动。3号手术间里,周凯正用标尺比对朵朵的最新影像:“肺动脉发育达标,右室流出道通畅,今天的核心是切除一期补片,置换人工肺动脉瓣,结扎体肺分流血管。”巡回护士举起器械包:“人工瓣膜型号21号,与系统匹配的患儿体重(15kg)完全吻合。”
4号手术间内,林峰已完成辰辰的体外循环预充:“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减少心肌缺血时间,系统预测转流时间65分钟,比常规缩短15分钟。”麻醉科主任在双台间切换视频:“朵朵麻醉诱导已完成,血氧饱和度98%;辰辰心率稳定在115次\/分,均达手术标准。”
中控室里,沈知行盯着系统的“双台资源冲突预警”模块——当3号手术间申请“高频电刀”时,系统自动锁定4号的闲置设备并推送调度指令,全程耗时不足10秒。“体外循环师注意,朵朵的转机时间预计比辰辰早10分钟,耗材库已按顺序备料。”他通过系统下达指令,屏幕上的资源状态栏同步更新为“全匹配”。
七点四十分,双台患者均已麻醉就绪。朵朵的母亲隔着玻璃挥手,手机里存着半年前沈知行写下的“康复承诺”;辰辰的父亲则握着林峰递来的手术流程单,上面每一步都标注着“成功率>95%”。沈知行按下启动键:“3号、4号手术间,同时开始!”
双台攻坚:在“平行战场”上的精准操作
上午八点,3号手术间内,周凯的手术刀精准划开朵朵原手术切口。“小心分离粘连,一期补片与右室壁贴合紧密。”沈知行走进手术间,目光落在术野中,“用锐性分离法,避免损伤新生血管。”周凯点头,镊子轻挑补片边缘,电凝止血器同步跟进,创面几乎无渗血。
此时4号手术间里,林峰已完成辰辰的胸骨劈开。“主动脉、肺动脉位置完全颠倒,室缺直径12mm。”他对着镜头讲解,工作机同步将影像传至中控室,“第一步游离大动脉,第二步闭合室缺,第三步调转血管位置,动作要快,心肌保护是关键。”
八点三十分,3号手术间启动体外循环。“转机压力60mmhg,流量2.6L\/(min·m2)。”体外循环师汇报,周凯已切除旧补片,露出发育良好的右室流出道,“植入人工瓣膜,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针距1.5mm。”沈知行在旁提醒:“瓣膜位置要稍偏前,为肺动脉扩张留空间。”
4号手术间内,林峰正用自体心包补片闭合室缺。“补片要比缺损大2mm,避免术后残余分流。”他快速缝合,每一针都穿过室缺边缘的纤维环,“系统显示室缺闭合率100%,可以开始大动脉调转。”麻醉师同步汇报:“辰辰心肌温度34c,符合转流标准。”
九点十五分,3号手术间迎来关键节点——结扎体肺分流血管。“先阻断分流,观察肺动脉压力变化。”周凯下令,监护仪显示肺动脉压从35mmhg降至28mmhg,“压力稳定,结扎!”沈知行松了口气:“这说明肺动脉已能独立供血,一期手术的‘养伤’目标达成。”
4号手术间内,大动脉调转正在进行。林峰将主动脉、肺动脉根部切断,互换位置后重新吻合。“主动脉吻合口要对准左心室流出道,偏差不能超过1mm。”他手腕稳如磐石,缝线在血管间形成均匀弧度,“系统匹配的‘大动脉调转吻合模板’太关键,避免了解剖结构混淆。”
十点整,中控室的系统突然弹出预警:3号手术间的人工瓣膜缝合处出现微量渗血。“立刻用注水试验检查。”沈知行通过对讲机指令,周凯迅速注入生理盐水,发现一处针脚间距略宽。“补缝两针,收紧缝线。”他精准操作,渗血瞬间停止。4号手术间则传来好消息:大动脉吻合完成,血流方向恢复正常。
转机复跳:双心同步的“生命重启”
十一点二十分,3号手术间准备脱离体外循环。“复温至36c,逐步降低转流流量。”周凯下令,朵朵的自主心率从40次\/分升至110次\/分,血压90\/55mmhg。“用神经反射锤叩足底。”沈知行说,朵朵的脚趾微微抽动,“脑功能保护成功。”
4号手术间紧随其后。“停用体外循环机,观察大动脉血流。”林峰盯着超声探头,屏幕显示主动脉、肺动脉血流顺畅,无狭窄、无反流。“辰辰的心率120次\/分,血氧饱和度97%。”麻醉师汇报,林峰摘下口罩:“转流时间62分钟,比计划还快3分钟。”
十一点五十分,双台手术均进入收尾阶段。3号手术间里,周凯逐层关胸,每一针都避开胸骨内的血管;4号手术间内,林峰缝合皮下组织,敷料贴精准覆盖切口。中控室的巨幕上,双台患者的生命体征曲线同步平稳,系统自动生成“手术成功”的绿色标识。
沈知行分别走进两个手术间,看着监护仪上规律跳动的心率波形,露出笑意:“双台并行,比预期提前40分钟完成,且均实现‘零残余分流、零血管狭窄’,这是团队协同与系统赋能的双重胜利。”周凯擦着汗:“要是没有系统的双台调度,耗材和设备肯定会冲突;林峰补充:“同步复盘功能还能对比两台手术的操作细节,为后续优化提供数据。”
术后监护:双病房的“数据联防”
下午一点,朵朵和辰辰被同步转入心脏IcU的双监护病房。床头的智能监护仪均接入“双病例联动系统”,当朵朵的肺动脉压力升至30mmhg时,辰辰的监护屏旁自动弹出“相似压力波动处理方案”。
林峰守在辰辰床旁,查看超声报告:“大动脉吻合口无狭窄,室缺闭合良好,心肌收缩力正常。”他对IcU护士长说,“按系统的‘大动脉调转术后监护方案’,每小时测一次心肌酶,重点关注肌钙蛋白变化。”
周凯则在朵朵的病房调整呼吸机参数:“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20次\/分,逐步降低氧浓度。”护士操作系统推送康复计划:“明天开始被动肢体活动,后天尝试坐起,数据同步至家属手机端。”
下午三点,系统弹出预警:辰辰的尿量突然减少至0.5ml\/(kg·h)。“是循环灌注不足!”林峰立刻调整补液速度,加用利尿剂,“系统显示与转流后血容量不足相关,30分钟后复测。”沈知行赶到时,尿量已回升至1.2ml\/(kg·h),“还好系统有‘多指标联动预警’,比人工发现早了15分钟。”
朵朵的病房里,周凯正在给她的父母讲解复查计划:“术后一周做心脏彩超,一月后返院评估,半年后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跑跳了。”母亲激动得落泪,展示着手机里的视频:“这是半年前她还不能走路的样子,现在居然能自己吃饭了,太感谢你们了!”
双台复盘:把“个案成功”变成“体系标准”
傍晚六点,手术团队在中控室召开双台复盘会。巨幕上同步播放两台手术的关键片段,系统自动标注差异点与共同点。
“朵朵的人工瓣膜缝合,补缝两针是关键教训,下次要在系统里增加‘针距预警’功能。”周凯指着视频说。林峰补充:“辰辰的尿量波动提示,转流后血容量监测要更精准,系统需新增‘小儿转流后容量评估模型’。”
沈知行调出双台数据对比表:“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85分钟、62分钟,均低于系统预警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优于同类手术平均水平。”他看向众人,“要把这两台手术的经验固化为‘双台并行手术规范’,纳入330个科室的共享知识库。”
林薇此时汇报:“系统已同步更新‘先心病分期矫治数据库’,新增朵朵、辰辰的完整病例,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监护的全流程数据,联盟医院可直接查看学习。”周明补充:“先心病救助基金已为两位患儿全额报销费用,系统已推送后续康复补贴申请链接。”
赵磊则展示了IcU的保障清单:“新增10张小儿专用监护床,配备双屏监护仪,可同时显示术前术后数据对比,系统已完成设备调试。”
尾声:双心同跳的生命礼赞
深夜八点,IcU的病房里静谧温暖。朵朵和辰辰并排躺在病床上,呼吸均匀,监护仪的滴滴声如同和谐的节拍。沈知行站在走廊里,看着护士为两个孩子盖好被子,母亲们隔着玻璃相视而笑,眼里满是重生的光芒。
周凯和林峰走来,手里拿着系统生成的“术后康复曲线”:“朵朵的肺动脉压力持续下降,辰辰的大动脉血流越来越顺畅,半年后就能彻底康复。”沈知行点头,想起半年前两台一期手术的忐忑,再看如今双台根治的成功,心中百感交集。
他翻开工作日志,写下:“半年前的姑息,是为生命‘蓄力’;今日的根治,是为心脉‘续章’。双台手术的并行,考验的不仅是技术精度,更是团队的协同与系统的智慧。当院长的决策、副院长的操作、总主任的监护与智能系统深度融合,就能让每一次‘心脉重建’,都成为生命的礼赞。”
窗外的星光与IcU的灯光交相辉映,照亮了两个孩子沉睡的脸庞。沈知行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复杂先心病患儿来到这里,但只要这“团队+系统”的攻坚体系在,就能让更多稚嫩的心跳重归有力——这,正是心外科医生用双手与智慧,书写的最美“心脉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