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打在新修的青石路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赵政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刚刚扩建的东海城街道上。道路两旁,新建的工坊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与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
\"第三批南下的船队已经出发了。\"萧何跟在赵政身后,手中捧着厚厚的账册,\"这次带去了三百名工匠,还有新改进的织机图纸。\"
赵政在一家铁匠铺前停下脚步。铺子里,几个年轻学徒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打造一种新式的曲辕犁,犁头闪着寒光,造型比传统的犁具更加精巧。
\"农具的推广进度如何?\"赵政问道。
\"已经在沿海三个郡推广开了。\"萧何翻看着账册,\"新犁比旧式犁省力一半,耕深增加了三成。百姓们都说,这是神仙赐下的宝物。\"
赵政轻轻摇头:\"不是神仙,是学问。\"
转过街角,一座新建的学堂里传出朗朗读书声。透过竹帘,可以看到几十个孩童正在诵读《千字文》。教书的老先生是个从齐国逃难来的儒生,此刻正摇头晃脑地领读。
\"现在城中有六所学堂,学生超过五百人。\"萧何说道,\"按照您的吩咐,除了经史子集,还教算术和地理。\"
赵政满意地点头:\"种子已经播下,只待开花结果。\"
这时,墨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巷口。赵政对萧何点点头,转身走向一旁的小楼。
\"刘邦败了。\"刚进书房,墨影就沉声禀报,\"彭城之战,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只带着数十骑逃出,连家眷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赵政正在沏茶的手微微一顿:\"详细说说。\"
\"项羽佯装继续平定齐地,暗中率三万精骑星夜回师。刘邦轻敌冒进,在彭城外被楚军包围。五十六万联军,逃出来的不足万人。\"
茶水从杯中溢出,在桌面上蔓延开来。赵政放下茶壶,目光深邃:\"五十六万...真是好大的手笔。\"
\"需要派人接应刘邦吗?\"墨影问道。
\"不必。\"赵政摇头,\"若是连这一关都过不去,他也不配做我们的盟友。\"
他走到窗前,望着细雨中的东海城:\"不过,倒是可以给项羽找点麻烦。让彭越加强在梁地的活动,再派人去联络田横,告诉他复国的机会来了。\"
墨影领命而去。赵政独自站在窗前,雨丝斜斜地打在窗纸上,发出细密的声响。
十日后,第一批南下船队返航。带队的韩季兴奋地冲进赵政的书房,连礼节都忘了。
\"先生!您猜我们在南边发现了什么?\"他激动地摊开一张粗糙的地图,\"一片肥沃的平原,比整个关中还要大!那里有一种神奇的作物,亩产可达五石!\"
赵政仔细看着地图,手指轻轻划过那些陌生的地名:\"当地土人可好相处?\"
\"起初有些冲突,但我们用盐和铁器换来了他们的友谊。\"韩季献宝似的取出一个布包,\"这是那种作物的种子,他们叫它'水稻'。\"
赵政拈起几粒稻谷,在指尖轻轻摩挲。这些饱满的谷粒,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做得好。\"他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神色,\"明年开春,组织移民南下。告诉愿意去的百姓,每人授田百亩,免赋三年。\"
消息传出,东海城沸腾了。数以千计的流民报名南下,其中不乏熟练的工匠和读过书的士人。
然而,就在南下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我们在琅琊的商站被楚军查封了。\"萧何面色凝重地汇报,\"理由是涉嫌通敌。三名管事被扣押,货物全部没收。\"
书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韩季猛地站起:\"项羽这是要撕毁盟约!\"
\"未必是项羽的意思。\"赵政依然平静,\"可能是地方将领自作主张。\"
\"那也不能就这么算了!\"韩季愤然道,\"若是忍下这口气,其他地方的楚军都会以为我们好欺负!\"
赵政轻轻叩着桌面,沉思片刻:\"墨影,去查清楚是谁下的命令。萧何,准备好谈判所需的文书和礼物。韩季...\"
他看向年轻的将领:\"集结舰队,在琅琊外海演习。\"
三日后的清晨,东海舰队出现在琅琊外海。二十艘新式战船排成战斗队形,船头的弩炮在朝阳下闪着寒光。
岸上的楚军惊慌失措,狼烟四起。不到一个时辰,楚军守将就亲自押着被扣押的管事来到海边,身后还跟着满载货物的车队。
\"误会!全是误会!\"守将擦着额头的冷汗,\"是下面的人不懂事,冒犯了东海的朋友。\"
赵政站在船头,海风吹动他的衣袂:\"既然是误会,解开了就好。\"
守将连连称是,命人抬上准备好的礼物:\"这些绸缎和美酒,聊表歉意。\"
\"礼物就不必了。\"赵政淡淡道,\"只希望将军记住,盟约的期限是三年。在这期间,东海不想与楚国为敌,但也不惧与任何人为敌。\"
舰队返航时,韩季仍然愤愤不平:\"太便宜他们了!应该给他们一个更深刻的教训!\"
\"威慑的意义在于避免冲突,而不是制造冲突。\"赵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不是征战。\"
当船队回到东海港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等在码头上。那人披着斗篷,但赵政一眼就认出了他是谁。
\"看来,你遇到麻烦了。\"赵政对来人说道。
那人掀开斗篷,露出张良疲惫的面容:\"汉王需要帮助。\"
书房里,张良详细讲述了彭城之战的经过。当说到联军溃败、血流成河的场面时,这位一向从容的谋士也不禁声音哽咽。
\"五十六万大军,活下来的不到一成。\"张良闭上眼,\"汉王现在退守荥阳,兵力不足两万,粮草仅能支撑半月。\"
赵政静静地听着,直到张良说完,才开口问道:\"你们想要什么?\"
\"粮草、兵器,还有...\"张良犹豫了一下,\"希望东海能牵制部分楚军。\"
赵政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在荥阳的位置停留良久:\"粮草可以给你们,兵器也可以。但东海不会直接出兵。\"
\"为什么?\"张良忍不住问道,\"若是汉王败亡,下一个就轮到东海了!\"
\"因为时候未到。\"赵政转身看着张良,\"告诉刘邦,这一关他必须自己过。若是连项羽的这一关都过不了,他就不配拥有这个天下。\"
张良还想再争辩,但看到赵政坚定的眼神,知道多说无益。
送走张良后,萧何忧心忡忡地问道:\"先生,若是刘邦真的败了...\"
\"他不会败的。\"赵政望向西方,\"至少现在不会。\"
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赵政独自站在廊下,望着雨幕中的东海城。
这座他一手建立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新的工坊、新的学堂、新的农田...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希望。
但在这乱世之中,希望又是何其脆弱。
\"先生,南下的船队准备好了。\"墨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五千移民,一百名工匠,还有您要的那些作物种子。\"
赵政点点头:\"告诉他们,到了南方,别忘了派人回来报个平安。\"
\"您不亲自去送行吗?\"
\"不了。\"赵政轻轻摇头,\"离别总是让人伤感。\"
第二天清晨,船队启航南下。赵政站在灯塔上,望着帆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
这些勇敢的拓荒者,将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遥远的南方。也许有一天,那里会成为一个新的家园。
\"先生,刘邦派人送来密信。\"韩季匆匆登上灯塔,\"他在荥阳稳住了阵脚,用我们提供的粮草招募了新兵。\"
赵政接过竹简,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消息。刘邦在信中除了感谢,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项羽因为担心东海偷袭,不得不分兵防守沿海各郡。
\"看来,我们的威慑起作用了。\"赵政将竹简递给韩季。
\"我们要继续支持刘邦吗?\"
\"当然。\"赵政望向远方,\"不过这支持,要恰到好处。\"
海风吹过灯塔,带来远方海鸥的鸣叫。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孕育。而赵政,这个来自两千年前的灵魂,正小心翼翼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前进。
\"告诉刘邦,\"他轻声说道,\"活下去,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