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九月,京时鸢背起了小小的书包,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不同于其他孩子对陌生环境可能产生的忐忑或抗拒,鸢鸢表现得异常平静。
开学第一天,她穿着合身的校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在玄关处认真检查自己的文具是否带齐。
顾初妤抱着快三个月的安安,和京妙仪一起送她到门口。
“宝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和同学好好相处哦。”顾初妤柔声叮嘱,眼里带着一丝不舍。
安安在妈妈怀里咿咿呀呀,挥舞着小拳头,仿佛也在给姐姐加油。
京妙仪则只是抬手,轻轻整理了一下鸢鸢的衣领,言简意赅:“去吧。”
鸢鸢点点头,小脸上一片沉稳:“我知道了,妈咪。妈妈,我会的。”
她转身,跟着等候在外的陈叔,迈着稳稳的步子走向专车,小小的背影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镇定。
小学的生活对鸢鸢而言,并非挑战,更像是一个更广阔的、有待探索的领域。
她适应得极好。
课堂上,她总是坐得笔直,眼神专注地跟着老师,吸收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
课后作业对她来说从不是负担,总能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
第一次单元测验,她便以门门功课满分的成绩,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年级的焦点。
不仅如此,凭借着她清晰的逻辑、沉稳的举止和与生俱来的、一种类似京妙仪的领导气质,在班干部竞选中,她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
当老师将这个结果告知前来接她放学的京妙仪和顾初妤时,顾初妤惊喜地捂住了嘴,眼里满是骄傲。
京妙仪虽然面色如常,只是对老师微微颔首表示知晓,但在牵着鸢鸢手回家时,那微微收拢的指尖,泄露了她内心的赞许。
“妈妈,当班长需要做什么?”回家的车上,鸢鸢仰头问京妙仪,语气里没有惶恐,只有一种寻求工作指引的认真。
京妙仪垂眸看她,用她能理解的方式,简洁地解释:“协助老师,服务同学,承担责任,做出表率。”
鸢鸢认真思考着,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从此,她更是以身作则。
每天早早到校,带领同学晨读;收发作业井然有序;同学间有小摩擦,她会上前,用她那尚显稚嫩却条理清晰的语言进行调解。
她不像一些孩子那样滥用“权力”,反而更加谦和公正,很快便在班级里建立了威信,连老师都对她赞赏有加。
然而,无论在学校里承担了多少责任,扮演了多么成熟的角色,回到家,卸下小班长的身份,她依旧是那个疼爱弟弟的姐姐。
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不再是像幼儿园时那样先汇报趣事,而是先去婴儿房看看安安。
安安此时已经会翻身,躺在柔软的垫子上,努力昂着小脑袋,咿咿呀呀。
鸢鸢会洗干净手,然后趴在垫子边,拿着色彩鲜艳的布书或者有简单图案的卡片,给弟弟“讲故事”。
“安安,这是小兔子,它在吃胡萝卜。”
“这是大轮船,可以在海上航行哦。”
她的声音轻柔,带着属于姐姐的耐心。
安安似乎能感受到姐姐的陪伴,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跟着她的动作转动,偶尔发出“咯咯”的笑声,小手小脚欢快地舞动。
顾初妤常常靠在门边,看着女儿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儿子,心中柔软得一塌糊涂。
她会上前,搂住女儿,亲亲她的发顶:“我们鸢鸢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姐。”
鸢鸢则会有些不好意思地抿嘴笑笑,然后继续专注地给弟弟“上课”。
京妙仪将女儿的成长看在眼里。
她欣赏鸢鸢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领导潜能,但并不急于拔苗助长。
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鸢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在鸢鸢和她讨论某个历史小故事或者科学现象时,京妙仪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换一种方式,结果会不同吗?”
她给鸢鸢挑选的课外读物,也不再仅仅是童话和绘本,开始加入一些浅显的传记、科普读物和逻辑思维游戏书。
周末的午后,有时父女俩会待在书房里,京妙仪处理公务,鸢鸢就在旁边的地毯上看书或者玩一些复杂的模型。
偶尔,京妙仪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女儿身边,看她如何解决一个难题,只在她真正遇到瓶颈时,才给予一两句关键的点拨。
她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服从命令的优秀学生,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未来掌舵者。
而顾初妤,则如同温暖的港湾,守护着鸢鸢作为孩子的天真与感性。
她会因为鸢鸢画的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而真心赞叹,将其精心装裱起来。
她会耐心倾听女儿那些在学校里发生的、或许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烦恼和小喜悦。
她会带着鸢鸢和安安在花园里晒太阳,辨认花草,追逐蝴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在京妙仪理性引导的另一面,顾初妤用她全部的温柔,滋养着女儿心中的那片柔软之地,让她在飞速成长的同时,不曾失去感知爱与美的能力。
在这样一张一弛、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引导与呵护下,京时鸢如同一株沐浴着阳光雨露的小树,茁壮而健康地成长着。
她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在班级管理上游刃有余,回到家中,又是那个会温柔陪伴弟弟、偶尔也会在妈咪怀里撒娇的七岁女孩。
家庭的氛围,因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充满了动态的平衡与蓬勃的生机。
鸢鸢的小学生活,顺利启航。
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探索着这个更大的世界,同时,也将家中那份由京妙仪和顾初妤共同构筑的爱与责任,悄然融入自己成长的年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