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的夜晚,安静得能听到空调系统低沉的送风声。林晓已经睡下,怀里还抱着那只旧小熊,呼吸均匀绵长。林晚轻轻带上门,走到客厅,没有开主灯,只留了沙发旁一盏落地灯,晕开一圈暖黄的光晕。
她在地毯上坐下,面前摊开着张宸送的那幅星空拼图。一千片细碎的蓝色和银色,像打翻了的星河,等待着被重新归位。她捡起一片边缘的拼图,触手冰凉,上面印着模糊的星点。这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手指无意识地在拼图块上摩挲着,脑子里却不受控制地回放着白天的画面——雷锐略显疲惫但松弛的神情,张宸那副金丝眼镜后沉静的目光,以及他递过礼物时,指尖那瞬间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停顿。
他们带来了案件最终的消息,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告别。江离伏法,周建华昏迷,马友德在逃但已成丧家之犬……笼罩在她和妹妹头顶的乌云似乎散去了。可她知道,那名为“方舟”的庞大阴影,只是暂时退到了视线之外,由雷锐他们这样的人去继续面对。一种混合着感激、释然,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被留在安全区后的微渺失落感,在她心底悄然弥漫。
她甩甩头,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拼图上。找到两片能够嵌合的边缘,发出细微的“咔哒”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秩序感。
---
张宸回到自己那间位于老城区的公寓时,已是深夜。楼道里的声控灯因他的脚步声次第亮起,又在他身后逐一熄灭。打开门,一股独居男性公寓里常见的、混合着书籍油墨和淡淡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
他没有立刻开灯,借着窗外城市的微光,走到书桌前。电脑屏幕是暗着的,旁边堆着几本摊开的专业期刊和案件卷宗复印件。周建华的倒台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后续的证据梳理、关联分析,以及应对可能来自“建筑师”方向的反扑,都需要海量的工作。
他脱下外套挂好,手指触碰到木质手杖光滑的表面。康复师说他恢复得不错,但阴雨天时,受伤的腿骨依旧会隐隐作痛,提醒着他那场生死一线的经历。也提醒着他,那个在废墟和黑暗中,曾与他短暂并肩的女人。
他想起林晚接过拼图时,那双眼睛里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有感激,有疏离,或许还有一丝竭力掩饰的疲惫与坚韧。她比他想象中恢复得更快,也……更难以接近。一种无形的屏障,在她周围重新竖立起来。
他打开台灯,暖白的光线照亮书桌一隅。他拿起一份关于杰森·李最新动向的内部简报,目光却有些难以聚焦。脑海里浮现的,是林晓抱着拼图盒子时,那带着懵懂好奇的亮晶晶的眼神。那个女孩,是这一切漩涡的中心,也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将简报放下。有些界限,他需要遵守。有些关注,只能停留在专业和道义的层面。他重新拿起笔,开始在笔记本上梳理“方舟计划”已知技术路径与现有国际监管框架之间的漏洞。这才是他此刻应该专注的战场。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上了发条般规律运转。
林晚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着林晓。她严格按照康复师的建议,安排妹妹的作息。上午是认知训练和简单的肢体活动,下午是自由绘画或听音乐的时间,傍晚则雷打不动地推着林晓在小区花园里散步半小时。
林晓的状态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能清晰地表达想吃草莓,会指着电视里的卡通人物笑;坏的时候,她会毫无征兆地陷入长久的沉默,眼神空洞地望着某个地方,仿佛灵魂又游离到了某个未知的恐惧之境。每当这时,林晚只是静静地陪着她,握着她的手,不急不躁,直到那阵莫名的恐慌潮水般退去。
那幅星空拼图,成了姐妹俩晚间固定的活动。进度很慢,常常一个晚上也只能拼出小小的一角。林晚并不催促,她发现这个过程对林晓的专注力和空间思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当她们一起低头寻找某块特定形状的拼图时,那种心无旁骛的宁静,本身就具有疗愈的力量。
林晚自己也在这缓慢的拼凑中,找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过去几个月如同疾驰的列车,充满了爆炸、追逐和生死一线的紧张。而现在,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分每一秒都踏实地踩在地面上。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思考除了“寻找妹妹”和“对抗江离”之外,自己未来还能做些什么。她翻出了蒙尘的专业书籍,开始浏览招聘网站,尽管步伐缓慢,但方向是向前的。
偶尔,她会收到雷锐发来的简单问候短信,内容不外乎“一切安好?”、“注意安全”。她也会礼貌回复。张宸则如同沉入水底的石子,再无声息。她理解,也并不期待。他们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曾经的交集,不过是命运在暴风雨中强行拧出的一段意外航线。
只是,有时在深夜拼图时,看着那逐渐成型的、深邃璀璨的星图,她会偶尔走神,想起那个人递过礼物时,镜片后那双过于冷静,却似乎藏着一丝不同温度的眼睛。
---
一个月后的清晨,阳光格外明媚。
林晓坐在餐桌前,小口吃着林晚做的蔬菜鸡蛋饼。她忽然抬起头,看着正在厨房忙碌的林晚的背影,清晰地说道:“姐姐,今天……想去书店。”
林晚搅拌燕麦粥的手一顿,转过身,有些惊讶地看着妹妹。这是林晓第一次主动提出想去家以外的、具有一定社交属性的公共场所。
“好啊。”林晚压下心中的激动,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回答,“等姐姐收拾完,我们就去。”
一小时后,姐妹俩出现在了小区附近一家大型连锁书店的儿童绘本区。书店里冷气充足,弥漫着纸墨的清香。林晓坐在轮椅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高高的书架和零星走过的顾客,眼神里有些怯生生,但更多的是新奇。
林晚推着她,慢慢穿梭在书架之间,偶尔拿起一本图画鲜艳的绘本给她看。林晓的注意力被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立体书吸引,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去触摸上面凸起的海星图案。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书店制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女孩抱着一摞新书走过,也许是没注意到轮椅,书摞得太高挡住了视线,脚下一个趔趄,最上面的几本书哗啦一下滑落,正好散落在林晓的轮椅旁边。
女孩慌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没看到!”
林晚刚想说没关系,却见林晓的身体猛地僵住,眼睛死死盯着散落在地上的其中一本书的封面——那封面是深蓝色的,上面用银色线条勾勒着一个复杂的、类似齿轮与神经束交织的抽象图案。
林晓的呼吸骤然变得急促,脸色瞬间苍白,嘴唇哆嗦着,发出几个破碎的音节:“……图……黑色的……车……冷……”
又是黑色的车!冷!
林晚心中巨震,立刻蹲下身抱住妹妹,连声安抚:“不怕不怕,晓晓,是书,只是书而已!姐姐在这里!”
她一边轻拍着林晓的后背,一边迅速瞥了一眼那本引起妹妹剧烈反应的书。书名是《神经网络的未来:从机械心智到意识上传》,作者署名——杰森·李。
杰森·李?!
那个被张宸怀疑是“建筑师”的华裔科学家!
林晚的血液仿佛瞬间冻结。她猛地抬头看向那个还在捡书的店员女孩,女孩似乎也被林晓的反应吓到了,抱着捡起的书,不知所措地看着她们。
是巧合吗?在这家普通的书店里,恰好有一本杰森·李的书,又恰好掉落在林晓面前?
她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对店员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没关系,我妹妹有点怕生。我们没事了。”
她不再停留,推着依旧在轻微颤抖、喃喃自语的林晓,快速离开了书店。
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门照进来,明亮得有些刺眼。林晚推着轮椅,走在回小区的林荫道上,后背却沁出了一层冷汗。
平静的日子,原来如此短暂。那隐匿在星空背后的阴影,似乎从未真正远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悄无声息地,再次逼近。
晨光正好,但她却感到一股寒意,正顺着脊椎,缓缓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