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苑”非遗样板间的开放日,注定要成为“非遗纪元”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此前,无论是线上的爆火,还是线下一课难求的盛况,亦或是与茶饮品牌的成功联名,“非遗纪元”所触及的,更多是对于传统文化有天然好奇、有学习意愿,或是对“国潮”有消费冲动的年轻群体。但这一次,站在“龙湖苑”售楼部门前那乌泱泱的人群,成分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分量。
有扛着长枪短炮的财经、地产和设计类媒体的记者;有衣着光鲜、手持请柬的投资客和潜在购房者;有皱着眉头、带着挑剔目光前来的独立设计师和建筑评论家;甚至还有几位在业内德高望重、平日难得一见的文化界老前辈,也在助理的搀扶下莅临现场。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是为了看一个楼盘,更是为了亲眼验证那个在舆论场上掀起过风浪、又在跨界合作中玩出新花样的“非遗纪元”,究竟能在一个实体空间里,变出怎样的魔法。
林砚和周锐、沈砚心、赵小满等核心团队早早到场。周锐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与现场西装革履的房企高管们谈笑风生,应对自如,负责稳住“场子”。赵小满则带着她的团队,如同最敏锐的哨兵,散布在人群之中,实时监控着所有人的反应,捕捉着每一句低声的议论。
而林砚和沈砚心,则更像这场“魔法秀”的缔造者与解说人。林砚穿着一身素雅的改良旗袍,料子是李阿婆亲手染的深青色土布,上面用极细的银线绣着若隐若现的卷草纹,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沈砚心则是一贯的中式立领深色上衣,神情肃穆,目光如炬,审视着展厅内的每一处细节,仿佛一位即将迎接大考的严师。
上午十点,售楼部沉重的双开门缓缓开启。柔和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光线流淌出来,伴随着若有似无的、空灵的古琴背景音。人群鱼贯而入,原本嘈杂的议论声,在踏入大厅的瞬间,不约而同地低了下去,化为一片低低的惊叹。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的沙盘,而是一座巨大的、完全由传统榫卯结构搭建而成的艺术装置。它形似一朵旋转升腾的祥云,又似层层绽放的花瓣,复杂的木质构件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没有用一根铁钉,却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学之美与结构之美。阳光从高处的天窗洒落,在光滑的木料表面留下斑驳的光影,仿佛给这件沉默的器物注入了呼吸。
“这是…纯榫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设计师忍不住上前,几乎将脸贴到了木头上,仔细端详着那精巧的榫头和卯眼,“这比例,这精度…简直是艺术品!”
沈砚心适时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是的。由浙江东阳的老师傅,带领三个徒弟,耗时七十三天,全手工完成。我们称之为‘序章’,寓意着一种基于传统智慧的全新空间构建可能。”
他的解说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陈述事实,却足以让懂行的人肃然起敬。这不再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柜的观赏,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甚至可以作为建筑主体一部分的活态存在。
人群继续向内流动。客厅区域,一整面背景墙由无数片烧制出微妙青灰色泽的冰裂纹瓷片拼贴而成,每一片瓷片的裂纹都独一无二,在光线下折射出深浅不一的光晕,仿佛将江南的烟雨朦胧凝固在了墙上。与之相对的,则是一组线条极简的现代沙发,沙发上随意搭着几条苏绣靠垫,上面绣着精细的太湖石图案,丝线的光泽与瓷片的哑光形成了奇妙的对话。
“我的天,这个瓷片墙…”一位穿着时尚的女士低声对同伴说,“我还以为会是那种很老气的青花瓷,没想到这么高级,这么有质感。”
她的同伴,一位看起来对设计颇有研究的男士点了点头:“关键是搭配。你看,他们没有用红木家具,而是用了意式极简的沙发,一下子就把这种传统元素从‘古典’拉到了‘当代’,告诉我们这东西完全可以活在当下。”
这才是最致命的吸引力。如果说榫卯装置展现的是“技”的震撼,那么客厅的设计展现的则是“美”的融合。它无声地击碎了“非遗等于陈旧过时”的刻板印象,证明了东方美学完全可以与现代设计语言无缝对接,甚至提升空间的格调。
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在卧室和书房区域达到了高潮。
卧室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床,而是床后方那一整幅缂丝屏风。屏风上缂的是宋徽宗的《瑞鹤图》,但进行了抽象化的艺术处理,仙鹤的姿态更加写意,祥云化为了流动的色块。在专门设置的射灯照明下,缂丝“通经断纬”带来的雕琢镂刻之感愈发明显,图案仿佛悬浮于光影之中,充满了梦幻色彩。一位地产评论人站在那里足足看了十分钟,最后对身边的助理感慨:“这已经不是软装了,这是可以传家的艺术品。这个空间因为有它,价值感完全不同了。”
书房里,一张巨大的金砖砚台被嵌入书桌,成为独特的桌面;笔架上悬挂的毛笔,笔杆是精致的扬州漆器;甚至连镇纸,都是用了乌铜走银的工艺,打造成山水的形状。参观者被鼓励在这里坐下,提笔蘸水,在金砖砚台上临摹字帖。
一位带着小孩的中年父亲,试着握了握那支漆器毛笔,他的小女儿则好奇地用手摸着冰凉的乌铜走银镇纸。
“爸爸,这个冰冰的,上面还有亮亮的花纹,好看。”小女孩说。
父亲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对身边的销售人员感叹:“说实话,以前觉得非遗这些东西,离生活太远了。但今天在这里,让孩子摸一摸,坐一坐,我突然觉得,它们好像本来就该是这样,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很奇妙。”
这句话,恰好被在一旁默默观察的赵小满听到,她飞快地在平板电脑上记录下这个真实的用户反馈。这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
林砚穿梭在人群中,听着这些零碎却真实的评价,心中百感交集。她看到一位挑剔的老设计师,从最初的满脸怀疑,到在榫卯装置前久久驻足,再到对着缂丝屏风微微点头;她看到那些潜在的购房者,不再是简单地询问房价和户型,而是饶有兴致地打听某把椅子是哪位师傅做的,某块刺绣可不可以定制。
她知道,他们成功了。
这种成功,不在于今天能卖出多少套房子,而在于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场景教育”。他们将这些非遗技艺从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了可触摸、可使用、可体验、甚至渴望拥有的“生活场景”。他们让所有人亲眼看到,非遗不是需要被供养在神龛里的化石,而是可以完美融入现代人居,提升生活品质和美学的顶级资源。
“林总。”周锐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低声道,“初步反馈非常好。已经有三位意向强烈的客户,明确表示就是因为这个‘非遗样板间’才决定下单的。而且,设计圈和地产圈的好几个头部自媒体,已经在现场拍照拍视频,准备发稿了。”
林砚微微颔首,目光越过人群,与站在展厅另一端的沈砚心相遇。沈砚心那张一贯严肃的脸上,此刻也难得地露出一丝微不可查的、如释重负的笑意,朝着林砚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刻,无需多言。
他们不仅向市场证明了“非遗+”模式的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向自己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而且可以走得无比精彩。文化的内核,可以用最现代、最贴近生活的方式,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沉浸式体验,不仅仅是指参观者沉浸在空间里,更意味着,“非遗”这个概念,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温度,沉浸入这个时代的脉搏之中。一个属于非遗的、更加广阔的商业与文明纪元,正随着这间样板间的大门敞开,扑面而来。
第2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