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令状已立,项目算是磕磕绊绊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林砚深知,这仅仅是拿到了入场券。“天工集”这艘瞄准远洋的豪华战舰,绝不能仅靠她一腔孤勇来驾驶。她需要一个船长,一个既深谙东方美学底蕴,又能娴熟驾驭西方奢侈品游戏规则的“掌舵人”。
这个职位的要求,被她写在内部招聘需求文档的第一行,就显得近乎苛刻:
“创意总监\/品牌cEo:需具备国际顶级奢侈品牌五年以上设计或战略部门核心管理经验;对东方传统美学、哲学及非遗技艺有深刻理解和真挚热情;拥有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全球视野和强大的供应链、媒体资源……”
周锐看着这份要求,忍不住对林砚苦笑:“林总,这条件,放在全球猎头市场都是‘SSR’级别的。有这样资历和眼界的人,多半早已在LVmh、开云这样的大集团里身居高位,我们一个初创的、尚未验证的项目,拿什么去吸引他们?”
“拿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林砚的回答异常坚定,“一个从零到一,亲手打造一个源自东方的、有可能改变全球奢侈品格局的品牌的机会。这对于那些已经触碰到玻璃天花板、内心仍有创作和引领冲动的顶尖华人设计师来说,是任何大集团职位都无法替代的诱惑。”
她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联系了国内外时尚院校的导师、知名设计师、甚至通过“国民非遗课堂”积累的一些高净值人脉用户,将寻才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猎头公司也同步启动,但反馈回来的简历,要么是缺乏足够的国际奢侈品运营经验,要么是对非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符号,无法触及内核。
几天过去,合适的候选人寥寥无几。一种微妙的焦躁开始在项目组内部蔓延。
这天下午,林砚接到了一位曾在某国际知名设计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的友人电话。
“林砚,你托我找的人,我想到一个,但……难度很大。”友人的语气带着斟酌。
“您说。”林砚立刻提起了精神。
“徐薇,Vivian xu。大概是你这个职位描述里,最完美的现实人选了。”
林砚快速在脑中搜索着这个名字,很快便对上了号。徐薇,一位在全球时尚界都享有盛誉的华人设计师。她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职业生涯起步于巴黎世家,后辗转于纪梵希、迪奥等顶级品牌,曾担任某一线奢侈品的成衣系列设计总监,以其独特的、融合了东方写意与西方剪裁的设计语言而闻名。但就在三年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她,却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淡出,传闻是回到了国内,但具体动向成谜。
“她确实回国了,据说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但非常低调,几乎不参与行业活动,也拒绝了一切商业合作邀请。”友人继续说道,“她才华横溢,但也……极其挑剔和理想主义。她对‘美’和‘价值’有自己的偏执定义。想说服她出山,难如登天。我可以把她的私人联系方式给你,但能不能打动她,就看你的本事了。”
挂断电话,林砚内心激动与压力并存。徐薇,确实是梦想中的人选。但如何叩开这扇紧闭的门?
她没有犹豫,立刻拨通了那个号码。电话响了很久,就在她以为无人接听准备挂断时,那边传来一个清冷、略带疏离感的女声:“喂,哪位?”
“徐薇老师您好,冒昧打扰。我是‘非遗纪元’的创始人林砚。”林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而真诚。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似乎是在回忆这个名字。“‘非遗纪元’?我知道,做非遗大众教育的。”徐薇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有什么事吗?”
林砚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天工集”项目的愿景和构想,并正式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出任品牌的创意总监和cEo。
听完林砚的叙述,徐薇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轻轻笑了一声,那笑声里带着一丝洞悉世事的了然和淡淡的嘲讽。
“林总,你的理想很动人。但是,把非遗包装成奢侈品?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清晰而冷静,“我见过太多试图将东方元素生硬塞进西方框架里的失败案例,最终变得不伦不类。非遗技艺很美,但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使用场景和现代奢侈品所要求的‘日常奢华感’存在天然的鸿沟。这不是请一个有名气的设计师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从根本上理解两种文化语境的本质,并找到那个几乎不存在的融合点。”
她顿了顿,给出了一个近乎拒绝的回应:“我很欣赏你的勇气,但很抱歉,我目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对加入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都没有兴趣。”
林砚的心沉了一下,但她没有放弃,追问道:“徐薇老师,请问要怎样,才能让您相信,我们是真的有志于、并且有可能找到那个‘融合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更是一位能与我们一起定义这条新航路的同行者。”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这次更长。然后,徐薇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挑战的意味:
“好吧,林总。既然你如此坚持。我给你一个机会,也给你们团队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我下周三会在北京看一个私人展览,只有一个下午的空闲。你可以带着一件你们认为最能代表‘非遗技艺具备登顶奢侈品殿堂潜力’的作品来见我。”
“记住,只有一件。我要看的,不是简单的工艺品,也不是打着非遗旗号的现代设计。我要看到的,是那种能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心头一震的——‘灵魂’。是技艺、美学与文化深度完美融合后,所迸发出的、无法被复制的独特魅力。”
“如果它不能说服我,那么,我们就不必再浪费彼此的时间了。”
说完,不等林砚回应,徐薇便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林砚握着手机,久久没有放下。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她知道,徐薇出的不是一道简单的考题,而是对“天工集”项目核心理念的一次终极质询。
找到“掌舵人”的第一步,就是必须通过这场近乎苛刻的、关于“灵魂”的考验。
第10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