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环节结束,工作室里仿佛被按下了一个无形的开关,从静谧的观摩场域,瞬间切换到了充满生机的实践空间。学员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手边的白布和工具,开始尝试复制刚才看到的奇妙手法。然而,眼睛看懂了,手却往往有自己的想法。绳结不是太松就是太紧,布料皱褶的走向难以控制,空气中开始弥漫起细微的焦躁和不确定。
李阿婆就在这时,如同一位沉静的船长,开始巡视她的“甲板”。她没有站在高处指挥,而是缓步穿行在长桌之间,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扫过每一位学员手中的半成品。
她在一个年轻女孩身边停下。女孩正对着一个本该是“鱼子缬”却松散得不成形的布团发愁。阿婆没有说话,只是伸出那双布满深褐色染渍和老茧的手,轻轻覆在女孩的手上。女孩微微一怔,感受到手背上传来老人皮肤微凉而粗糙的触感。
“莫急,”阿婆的声音低沉,带着浓重的口音,却奇异地有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力,要吃在指尖,不在手腕。”她带着女孩的手指,捏住绳头,以一种巧妙的角度缠绕、穿插、抽紧。那动作看似轻柔,却蕴含着千锤百炼的力道。“这里,锁死……这里,留个活口,让颜色能钻进去……”她一边操作,一边用极简的词语解释着原理。
女孩屏住呼吸,感受着那股引导的力量,看着原本松垮的布团在自己手中逐渐变得紧实,呈现出清晰的颗粒雏形。当阿婆松开手时,她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原来是这样!谢谢阿婆!”
阿婆只是微微颔首,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又走向下一个需要帮助的学员。
她指导的方式因人而异。面对一个手法毛躁的小伙子,她会用粗粝的手指点点他胡乱捆扎的地方:“这样,出来的花,糊的。”然后亲手拆开,放慢动作重新演示。面对一位有些年纪、手法谨慎的女士,她会观察片刻,然后只说两个字:“可以了。”给予充分的肯定。
她的语言匮乏,但她的双手和眼睛就是最丰富的教学工具。她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能用一次精准的示范化解困惑。她穿梭在学员们中间,身影矮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那权威并非来自地位,而是源于技艺本身。
渐渐地,最初的焦躁被专注取代,不确定被逐渐增长的信心驱散。学员们沉浸在与手中布料的“对话”中,偶尔低声交流心得,或是向身旁的助教(周锐和赵小满此刻也忙得不亦乐乎)请教。工作室里回响着布料摩擦的窸窣声、绳结抽紧的细微声响,以及间歇响起的、豁然开朗的轻叹。
林砚在一旁静静观察,她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在流动。她看到那位最初有些傲慢的年轻男士,在被阿婆指导后,眼神里多了敬畏;看到那对情侣在共同完成一个复杂图案时,相视而笑的默契;看到几位年长的学员,仿佛在与阿婆的交流中,找到了某种跨越地域和背景的共鸣。
最打动她的,是阿婆表情的细微变化。最初的拘谨和小心翼翼,在投入教学后渐渐消散。当她看到学员们逐渐掌握要领,手中诞生出虽显稚嫩却充满可能性的作品时,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会流露出一种极其复杂的神情——有欣慰,有骄傲,还有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动容。
那不是一个表演出来的笑容,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满溢出来的光。仿佛她守护了一生的火种,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在这一刻,借由这三十双年轻的手,看到了燎原的希望。
沈砚心站在光线稍暗的角落,双臂交叉在胸前,目光始终追随着阿婆。他没有介入指导,只是确保着大方向的秩序。看到阿婆自然而然地成为全场核心,看到技艺以最质朴的方式被传递、被接纳,他严谨的脸上线条柔和了许多。这场景,比他任何一份精心撰写的课程大纲都更有说服力。
周锐则在心里快速评估着。用户沉浸度极高,互动积极,教学效果肉眼可见。这为他的标准化复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现场模板。他甚至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如何将阿婆这种“手把手”的核心教学环节,有效地融入未来的助教培训体系。
当所有学员的作品都完成捆扎,准备分批送入染缸时,工作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成就感的骚动。李阿婆站在染缸旁,看着那些被棉绳束缚出各种形状的白色布团,被学员们小心翼翼地递过来,她抬起手,用手背轻轻蹭了一下自己的眼角。
那里,有一点湿润,迅速被她粗糙的皮肤拭去。
她没有看任何人,只是专注地将第一个布匹浸入幽蓝的染液之中,如同进行一个神圣的仪式。
第4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