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台灯的柔光与窗外泛白的天光在端砚石桌面上交汇,林砚揉了揉有些发涩的双眼,面前的平板电脑上,“世界非遗图谱”的架构图已被密密麻麻的批注覆盖。她几乎一夜未眠,但精神却因高度专注而异常清醒。
上午九点整,核心团队会议在总部顶层的战略会议室准时开始。这间会议室的设计刻意做了“去现代化”处理,四壁是温暖的木质包覆,灯光柔和,中央一张巨大的巴西花梨木会议桌,形态取意“流水曲觞”,营造出一种能让人沉静思考的氛围。
周锐、徐薇、沈砚心依次落座,三人脸上还带着昨日庆典的些许疲惫,但眼神都已切换到工作状态的锐利。他们面前,都放着一份林砚连夜梳理并分发的《“非遗纪元”下一个十年战略方向讨论草案》。
“各位,”林砚开门见山,声音因熬夜略带沙哑,却更显沉稳,“乔迁的喜悦和感慨留到昨天。今天,我们需要把目光从这座大厦本身,投向它应该指引的远方。”她指了指身后投影幕布上显示的草案封面,“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去哪里?怎么去?”
周锐最先开口,他习惯用数据说话:“根据我们现有的增长曲线和全球市场潜力模型,如果维持现有模式和增速,十年后,我们有望实现营收的十五到二十倍增长,成为全球高端消费品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他话锋一转,“这仅仅是线性 extrapolation(外推)。我们面临的变量在增加:‘东韵’这类本土挑战者的模仿与分化,国际巨头可能发起的更猛烈狙击,全球经济波动,以及我们自身组织膨胀可能带来的‘大企业病’。线性增长是危险的,我们需要的是结构性增长,甚至是生态性跃迁。”
“我同意周锐的判断。”徐薇接过话头,指尖轻点着草案中关于品牌矩阵的部分,“‘天工集’的成功,证明了东方美学在顶级市场的话语权。但我们的品牌金字塔还不够稳固,顶端之下,缺乏强有力的中间力量。大众市场的‘国民课堂’和线上商城,与顶级的‘天工集’之间,存在巨大的断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品牌森林,而不是孤零零的一棵参天大树和一片低矮灌木。下一个十年,‘天工集’需要衍生出更丰富的产品线,同时,我们或许需要培育一个定位中高端的、更具设计感和潮流度的新品牌,去填补市场空白,抵御‘东韵’们的蚕食。”
沈砚心的眉头一直微微蹙着,等到徐薇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品牌、市场、增长,这些固然重要。但我必须再次强调我们的底线。下一个十年,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基于文化本真的价值重塑’这个核心不能动摇。尤其是在我们提出‘世界非遗图谱’之后。”他看向林砚,“全球化不是标准化,更不是西方化。我们要搭建的平台,必须能够容纳并尊重每一种技艺独特的文化语境和制作伦理。否则,我们不是在保护多样性,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摧毁它。科技赋能,尤其是AI和数字化的应用,必须设定清晰的边界,绝不能取代人手传递的温度和创作中的‘神韵’。”
三人的发言,清晰地勾勒出未来战略需要平衡的三个维度:商业的规模与结构、品牌的层次与深度、文化的坚守与包容。
林砚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直到三人都表达完毕,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她才站起身,走到幕布前。
“你们说的,都对,但都不完整。”林砚的目光扫过三人,“周锐看到了增长模式的瓶颈,徐薇看到了品牌矩阵的断层,砚心守护着我们的价值根基。但下一个十年,我们不能仅仅在原有的棋盘上增加棋子,或者修补裂缝。”
她切换了ppt,幕布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三维模型。模型的底层,是扎实的、代表中国非遗的“本土生态闭环”,但此刻,这个闭环正在如同植物根系般,向上生长出无数条散发着微光的“脉络”,这些脉络纵横交错,连接着全球各地代表不同非遗的“节点”,共同构成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立体网状结构。
“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核心,我称之为——构建‘数字非遗生态’。”林砚的声音带着一种描绘蓝图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把我们现有的业务线上化,而是要用数字技术和全球视野,彻底重构我们的事业边界。”
她开始详细阐述这个三维模型:
“第一,深度全球化。这不再是开几家旗舰店那么简单。我们要依托‘非遗之光’计划和‘世界非遗图谱’平台,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在重点区域建立本土化的运营和合作团队,不仅仅是销售,更要深入当地的技艺保护、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让我们的生态,真正具备全球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比如,我们在米兰,不能只是一个门店,更应该是一个连接意大利皮革工艺、玻璃工艺与中国丝绸、玉雕的创新实验室。”
徐薇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完全契合她对于美学融合的想象。
“第二,科技赋能。”林砚指向那些发光的“脉络”,“这是支撑整个生态的神经网络。大数据和AI,不是用来替代匠人,而是用来更精准地匹配全球的设计需求与技艺供给,优化供应链,预测市场趋势,甚至为传承人提供技艺演变的数字模拟工具。沈师傅担心的边界,我们会通过建立严格的‘科技应用伦理章程’来规范。而区块链和VR\/AR技术,就是砚心你负责的‘数字方舟’和‘数字博物馆’的基石,实现永久、可信、沉浸式的保护与展示。”
沈砚心沉吟片刻,缓缓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框架下的科技角色。
“第三,生态价值裂变。”林砚最后说道,语气加重,“我们这个立体网络,一旦建成,其价值将远超买卖产品。它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池,能持续孵化出像马库斯作品那样的跨文化新品;它是一个权威的认证和估值平台,能为全球非遗资产提供可信的价值标尺;它更是一个强大的文化传播引擎,让每一种参与其中的文明,都能找到自己的观众和知音。”
她回到座位,看向三人:“下一个十年,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成为多大的公司,而是成为这个全球‘数字非遗生态’的定义者和主导者。我们的营收和利润,将是这个生态健康运行的自然结果。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生态本身,成为人类文化遗产面向未来的、最坚实的基础设施。”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周锐在快速消化着这个宏大构想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资源需求;徐薇在构想这个生态中可能诞生的无限美学可能;沈砚心则在思考,如何在这样激进的扩张中,守住那最珍贵的“本真”。
这个战略,将把他们所有人,都推向一个完全未知的、更波澜壮阔的战场。
林砚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这个方向的提出,已经为帝国的下一个十年,点燃了引擎。
第189章 完